現代公司為何富可敵國
陳志武
之前談到,要投資公司、要有資產才可以做到像巴菲特說的那樣躺著也能賺錢。你可能會問,公司為什麼值得我們投資?它們創造價值的能力比個人、傢庭高嗎?跟國傢比又如何呢?
當今世界上,公司很厲害,甚至比絕大多數國傢更厲害!以 2017 年 6 月為止一些公司的市值為例,蘋果公司市值排第一,超過 8000 億美元,跟 GDP 排全球第 17 的印尼經濟相當,超過荷蘭、土耳其、瑞士等國傢。也就是說,如果把蘋果當作一個國傢來對待,它的規模要超過世界 180 多個國傢的 GDP!
谷歌的市值 6670 億美元,相當於瑞士的 GDP;亞馬遜市值 4640 億美元,跟比利時相當。騰訊市值 3300 億美元,超過菲律賓;阿裡巴巴市值 3100 億美元,跟馬來西亞差不多 …… 這些公司規模都超過世界 160 多個國傢。
即使按銷售收入算,沃爾瑪一年收入 4800 億美元,蘋果 2200 億美元 …… 這些年收入也是遠超世界絕大多數國傢的 GDP!
由這些,你看到,我們以往喜歡把註意力放在國傢上,討論這個國傢、那個國傢的,其實,我們的視角或許要改變,更要把眼光放在公司上,公司比絕大多數國傢厲害。哪怕不看市值和收入,就看對人類各社會的影響力,蘋果、微軟、谷歌、沃爾瑪這些公司的影響力也是世界多數國傢所不能比的。所以,你不覺得,分析公司的差異甚至比分析國傢差異更加重要嗎?我知道,至少從投資的角度、從判斷未來走勢的角度看,就應該這樣。
那麼,公司的力量為什麼能這麼大?就像國傢是人造的組織一樣,公司也是人造的組織,隻是公司創立的目的比國傢單純,就是通過商業來盈利賺錢,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有不少學者就講,正因為公司作為商業組織,其目標比國傢單純,所以,發展公司才比發展國傢更容易,世界上成功的公司比成功的國傢要多很多!還有就是,公司可以跨越國傢到處投資、經商,改變眾多社會的生活,而國傢難以這樣做,在現有主權體系之下國傢之間不能相互滲透,但公司沒有這種限制,這也使得公司更加有影響力!你可能會說 " 國傢權力可以隨便壓制公司,公司算個啥?" 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可是,公司可以選擇從一個國傢遷移到另一個國傢,以這種方式對抗國傢權力。
公司的力量
對於公司的這種力量,早在晚清 19 世紀末薛福成就認識到,西方之所以強大,在於他們有匯集大量資本、召集眾多才智、集中各種資源、分散創業風險的方式,亦即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他說," 公司不舉,則工商之業無一能振;工商之業不振,則中國終不可以富,不可以強。" 所以,薛福成一個多世紀以前就認準瞭公司的力量,認準瞭不搞公司就難以實現中國夢的!
那麼,薛福成又怎麼解釋公司的力量會這麼大呢?我們來看看他發表在《申報》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題目為《論公司不舉之病》。這裡,讓我對他說的話一段一段分別進行解釋。
薛福成說:" 西洋諸國,開物成務,往往有萃千萬人之力,而尚虞其薄且弱者,則合通國之力以為之。" 也就是,西方國傢要做什麼事情,往往能調動千萬人的力量;尚若有什麼薄弱不足的地方,則能調動全國的力量來做到。你知道,薛福成所處的時期,中國剛受到西方列強的欺辱,所以,討論起來自然以西方為參照。
薛福成接著講," 於是有鳩集公司之一法。官紳商民,各隨貧富為買股多寡。利害相共,故人無異心,上下相維,故舉無敗事。由是糾眾智以為智,眾能以為能,眾財以為財。" 意思是說,這就有瞭糾集公司這個辦法。不管官紳還是商人、普通百姓,都可根據貧富而適當出資買股。這樣一來,眾人的利益都捆綁在一起,就人無異心、上下相維瞭,而且能夠集中眾人的智慧、眾人的能力以及眾人的財力,難道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嗎?!
薛福成進一步說," 其端始於工商,其究可贊造化。盡其能事,移山可也,填海可也,驅駕風電、制禦水火,亦可也。有拓萬裡膏腴之壤,不藉國帑,藉公司者,英人初辟五印度是也;有通終古隔閡之途,不倚官力,倚公司者,法人創開蘇彝士河是也。西洋諸國,所以橫絕四海,莫之能禦者,其不以此也哉?" 這裡他講,公司的發明之初是因商業而為的,但後來不斷延伸發展。就公司能做成的事情那真是無所不能,移山可以,填海可以,搞好風電、搞定水火,也沒問題!比如,英國人就是靠東印度公司,而不是靠國傢財力,拓展瞭千萬裡的富饒資源土地,取得印度各地;而法國人也是通過公司,不是用官力,造出蘇伊士運河,打通瞭自古相隔離的兩大海洋!所以,你看到,西洋各國之所以橫行稱霸四海、沒有誰能抵抗住,難道不是因為公司的力量所致嗎?
所以,薛福成除瞭講解公司為什麼厲害之外,也告訴我們,公司的力量不需要等到 21 世紀才展示出,而實際上,歷史上西方殖民的過程也是公司唱主角,而不是我們以前說的西方國傢所為。比如,17 世紀去開辟美國、加拿大等殖民地的是幾個英國公司,不是皇傢軍隊,開辟印度殖民地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開辟印尼殖民地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等等。
在薛福成感嘆西方公司之厲害的 19 世紀末,西方公司 " 糾眾智以為智,眾能以為能,眾財以為財 " 的組織能力遠遠不如今天的公司。到 19 世紀中期,美國公司中股東數量最多的也就是 2500 個左右,到 1929 年美國隻有三個上市公司的股東數量超過 20 萬,其中最多的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將近 50 萬股東。1900 年全美國有 440 萬股市投資者,1929 年有 1800 萬股民。
而到今天呢,大約 60% 的美國人直接或間接持有股票、股權基金,也就是說有 1.8 億左右的股民!而其中有 17% 的股民,即 3000 萬人左右,直接間接擁有蘋果的股票,谷歌、沃爾瑪的股東數也是類似地多。在中國公司中,股東數超過百萬的也不少。所以,今天公司集 " 眾財以為財 " 的能力真是史無前例的高!
在集 " 眾智以為智,眾能以為能 " 方面,19 世紀的公司最多雇用上萬員工,而今天的沃爾瑪在全球雇員 230 萬人,富士康雇用的工人就更多!騰訊有近萬個工程師,攜程雇用一千多工程師,這些都是 19 世紀的人做夢也想不到的!
如果薛福成今天還活著,他會驚喜地發現,雖然他講的公司力量在 19 世紀末還不完全是現實,但 21 世紀是公司的世紀,不僅在西方如此,在他熱愛的中國也如此。股份有限公司這種商業組織在中國也逐步生根瞭,所以,在今天的中國,兩種人造組織的資源調配能力最強,第一當然是國傢,其次是公司,而傢族和個人都無法比。
怪不得 20 世紀初美國著名經濟學傢、哥倫比亞大學前校長 NicholasButler 教授說," 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是近代人類歷史中單項最重要的發明;如果沒有它,連蒸汽機、電力技術發明的重要性也得大打折扣。" 投資者都不要忘記這一點。
這裡我們談到幾個要點。第一,國傢調動資源的力量是基於它壟斷的強制力,傢族是基於血緣親情帶來的跨期信任,而教會調動資源的能力是基於共同的信仰。公司作為人造的商業組織,基於利益把眾人匯集一起,集 " 眾智以為智,眾能以為能,眾財以為財 "。正因為公司目的的單純性,它對社會資源的組織力特強。第二,在英國、荷蘭和法國的殖民地歷史中,唱主角的是公司而不是國傢。工業革命和全球化以來,公司的組織力持續上升,逐步超越個人、傢族和教會,向國傢力量邁進。公司的發明改變瞭世界。第三,今天,公司富可敵國,影響力超越多數國傢。原因之一是公司可以跨越國界投資經營,而國傢不能,所以,跨國界的能力公司強於國傢,但在一國境內,公司力量第二。投資者尤其應該瞭解公司背後的驅動力、把握決定公司競爭力的要素。
(本文作者系耶魯大學金融教授、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及馮氏基金講席教授,該文為喜馬拉雅《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講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