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 | DJ
01
香港又一豪門傢庭的企業易手瞭。
上周日,中國第一大航運企業中遠海控(Cosco)聯合上港集團,以溢價 31% 的價格,約 63 億美元(492 億港幣),將香港東方海外航運買下。
東方海外航運是何方神聖?
它的來頭可不小——是由前香港特首董建華傢族經營瞭 72 年的傢族企業。
該企業由董建華的父親董浩雲 1946 年於上海創辦的。因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董浩雲成瞭 20 世紀名副其實的 " 世界船王 ",及至董建華當選香港首任特首,董氏傢族在香港的影響達到頂點。
1972 年 1 月 10 日 在香港青衣對開海域,董浩雲擁有的郵輪「伊利沙白皇後號」發生「災難級大火」。
就在兩個月前,東方海外國際的子公司東方海外,命名瞭全球最大集裝箱船 " 東方香港號 "(OOCL Hong Kong),未可知命名儀式發佈才兩個月公司便易主,不勝唏噓。
近來在談及香港的未來時,從船運商人到香港特首的董建華給出瞭模棱兩可的判斷——香港依然可以依靠法治以及作為頂級金融中心和地區轉口港的優勢,但其活力正在逐漸退散,香港作為國際港口的風頭也逐漸被上海、深圳和寧波等港口所取代。
這次並購若成功,中遠海控不止掌握瞭香港最大船運命脈,還將一躍成為按運能計算全球第三大集裝箱運營企業。
此次交易不僅標志世界航運格局的變化,還顯示香港富豪一代的逐步退隱。
02
拋售資產,並不止董氏傢族一傢,更典型的是李嘉誠。從 2013 年起,已經至少拋售手中的香港資產六次,據不完全統計,總計金額約 673 億港元。
可以看到,李嘉誠把港口、連鎖店、超市、電力企業等多個核心資產進行拋售。
同時,李嘉誠還對 2013 年親口表態過的 " 長實與和黃絕對不會改變註冊地 " 承諾食言瞭,將公司註冊地遷至開曼群島,引發軒然大波。
近來,李嘉誠還有意出售香港地標性的寫字樓中環中心。
中環中心
最近的消息是,李嘉誠準備出售香港固網服務和記環球電訊。
香港富豪榜排名第二的李兆基也有出售動作。去年 3 月,李兆基決定出售公司旗下 30 項香港物業,市值總共近 680 億港元。
另外,排名隨後的周大福連鎖珠寶店的擁有者鄭氏傢族也出售瞭三間酒店——香港君悅酒店、萬麗海景酒店、香港尖沙咀凱悅酒店的 50% 股權,以及一傢旗下的公司;
豪門恩怨緋聞纏身的劉鑾雄也以 125 億港元的價格將香港益動地標性頂級寫字樓——美國萬通大廈賣給恒大董事長許傢印。當時創下香港最大筆寫字樓整體收購記錄。之後,該樓更名為恒大中心。
香港大亨們頻頻拋售在香港的資產,這背後的邏輯耐人尋味。
03
這背後,除瞭對香港經濟前景的判斷外,香港富豪自身角色的變化也是重要原因。
在此之前,富豪在香港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個字 " 港人治港 ",實踐中 " 港人 " 這個詞更多是指華商領袖、指富豪,用的是精英治港的模式。
富豪群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瞭本港利益,又有與北京連通的管道,因此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治理中擔當要角。
彼時,像李嘉誠這樣的人物,也被港人視作白手起傢、逆襲成功的英雄,充滿企業傢奮鬥精神。
但在最近幾年,富豪與香港平民之間的關系發生瞭微妙變化,在香港治理模式中的角色也變得搖擺。
其中的根源,是香港巨大的貧富分化。
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 GDP 估值進行計算,香港十大富豪的總傢產,令人吃驚地占到香港 GDP 的 35%,遠超全球其他國傢和地區。
印度十大富豪的財富僅相當於本國 GDP 的 5.2%,中國大陸更是隻有 1.4%。在歐洲,富豪財富 /GDP 比例最高的是瑞典,為 25%;瑞士為 9.2%,俄羅斯為 8.8%。
香港的貧富差距已經大到難以想象的地步。而香港社會近年來不斷升溫的不滿情緒,正源於此。
2010 年,一本叫做《地產霸權》的書震動瞭香港,作者潘慧嫻(Alice Poon),曾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達八年。該書表達出瞭很多香港普通人的觀點,認為以地產商為代表的富豪階層,嚴重擠壓瞭其他群體的生存空間,也讓香港產業結構極為畸形。
" 李嘉誠,名副其實,香港就是李傢的城 ",這是曾經普遍得到認可的一句話。
對香港市民來說,他們住的可能是長實地產開發的樓盤,傢中安裝的電話網絡可能是李傢和記黃埔的,看電視和聽電臺是電信盈科的,買菜可能走進瞭百佳超市,生活用品要去屈臣氏,買手機上臺要去 "3"…… 幾乎所有的日常生活消費,都可能與李傢的產業發生關聯。
但近幾年發生瞭較大的變化,李嘉誠的 " 超人 " 與 " 英雄 " 形象越來越少被港人提起,他遭遇更多的是對立,2013 年,甚至爆發瞭針對他的碼頭工人罷工。
有觀察人士如此感慨:" 香港已沒有李嘉誠!" 他認為,李嘉誠不是因為經濟差才撤資,早在 2012 年 3 月梁振英當選第四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前後,李嘉誠在香港就沒有大動作瞭,地皮也沒有買過,自己在香港的話語權、影響力也在減弱。
富豪在香港治理中的角色在逐漸變化,他們已不太可能代表香港整體利益瞭,隻能代表自己的圈層。
在這種背景下,富豪們在調整、在重新定位,出售資產套現是其中的一個動作。
04
與香港大亨頻繁出售資產相對應的,是內地資產自 2015 年起,不斷買入香港資產的事實。
下面是 2015 年以來內地投資香港地產的一些代表性項目:
2016 年,內地開發商在香港投資住宅地產金額已經達到 54%,超過一半!
這裡有一組數據:2011 年至今,內地企業萬科、保利置業、世茂、明發、中信、海航等企業,在香港參與公開住宅用地出讓累計成交量達 23 幅,總投資額度高達 764 億港元。
相反的,香港本地開發商的活躍度在不斷下降。仲量聯行數據可以看到,本港七大開發商競標購得的住宅土地,已經從 2012 年的 45%,縮減到瞭 2016 年的 22%。
而剛過瞭的 2017 年第一季度,中國資產在港物業投資額度已倍增至 361 億港元,要知道去年一整年也隻有 412.74 億港元。這個升幅已經高於去年中資海外物業投資的第一名紐約。
與此同時,中環的外資銀行圈裡哀鴻一片。
為啥?
因為租金被炒到駐港海外銀行都認為無法承擔的地步。
中環核心地段租金每年每平方呎為 279 美元,相比於排名第二昂貴的紐約 158 美元的租價整整高出 75%,另外東京為 150 美元、倫敦 114 美元。
中環租金比紐約高出將近一倍,難怪這些在華爾街說風就是雨的金融機構吃不消。2014 年,花旗集團(Citigroup)在九龍東買瞭一棟 21 層的辦公樓,花瞭 54 億港元。去年花旗的高管開始鼓勵其在中環的 3000 名員工搬到新大廈工作。
喜遷新屋,這應該是件好事兒。但花旗員工可不這麼想。
他們擔心的是,如果花旗集團從中環縮減規模就意味著,那棟長久以來佇立在中環的寫字樓就不再叫花旗銀行廣場瞭(Citibank Plaza)。
嗯,該棟大樓已進入中方資產的投資射程。
不久以前,財大氣粗的海航集團才把香港甲級辦公樓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租用的辦公面積增加瞭近一倍,租金是 270 美元每平方英尺。這座坐落於維多利亞港灣的大廈擁有無數個超級無敵海景房間——視覺是總統套房級別,所以相比於一期,中資企業更喜歡二期的氣派。
此次中遠買下董氏傢族的資產,表明大陸資金已從不動產領域向香港更多領域進軍。香港的經濟格局已在悄然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