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2017 年樓市裡流傳最廣的段子是——
售樓處門口,開發商的代表拿著大喇叭對前來搶購房子的人喊話:
全款買房的請往裡走,
按揭的拜托不要堵在門口,
公積金貸款的把共享單車挪一挪,別擋路!
由於政府限價,很多城市的新樓盤往往跟旁邊的二手房 " 價格倒掛 ",引來大量搶購者。但銀行房貸額度有限,新房銷售中貸款部分到賬時間越來越長,有的甚至長達 6 個月。在這種情況下,開發商開始對購房者采取 " 歧視政策 ",於是就有瞭上面的段子。
如果你以為事情到此為止,那麼就太幼稚瞭。這不,上海又來瞭新玩法:
看清楚瞭嗎?全款購房者在驗資的時候,又被分為三等:
第一類:存款(含定期和活期);
第二類:存款(含定期和活期)和短期理財產品,或僅有短期理財產品;
第三類:存款(含定期和活期)、短期理財產品和證券,或僅有證券。
也就是說,開發商根據客戶持有金融產品的變現能力、風險大小,把客戶分為三等,預設瞭未來的選房順序。
定期存款雖然是 " 定期 ",但可以提前支取;短期理財產品雖然 " 變現時間 " 沒有問題,但存在投資收益波動的風險,可能影響到全款購房;至於證券(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風險就更大,今天算起來夠全款購房,明天一個跌停怎麼辦?
據網易旗下的 " 易眼看房 " 報道,貼出上述 " 客戶告知書 " 的樓盤是 "X 匯園 ",在上海徐匯區。該樓盤於 2016 年 5 月拿到預售許可證並於 2017 年 6 月底交房,但網上顯示該樓盤的 11 號和 12 號樓全棟皆為可售的狀態。
或許是因為拿到預售證比較早,所以可以不采用 " 搖號選房 " 的方式。開發商上述區分客戶的方式 " 是否違規 ",尚不得知。
正在發售的新房的備案價格區間為 68900-95200 元 / 平之間,戶型分別為 184-198 平 3 房、113-129 平 2 房。該小區同戶型的二手房掛牌價普遍在 10-12 萬元 / 平,遠高於樓盤一手房的備案價。
上述樓盤始建於 2006 年,於 2007 年 4 月首次開盤,當時的銷售價格不到 2 萬 / 平。
也就是說,這個樓盤的真實價格在 10 年裡上漲瞭 6 倍以上。如果沒有政府限價,這次新盤的發售價格應該在 13 萬元以上。而正是由於限價,帶來瞭價格扭曲和超額認購,就出現瞭 " 應該賣給誰 " 的問題。
隨著上述 " 客戶告知書 " 被披露,開發商的行為很有可能被制止,甚至被判定違規。但從市場的角度看,在按揭貸款發放周期長達 4 到 6 個月的情況下,開發商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上海現行的新房 " 搖號銷售方式 " 也不能保證完全公平。因為在購房者裡,有首次購房的,有二次購房的,嚴格地說,首次購房(而且此前沒有貸款記錄)的傢庭應該有最優先的選房權。
換句話說,要麼追求價格公正,要麼追求資格公正。
而開發商目前的做法,是在限價前提下,追求價格公正。因為貸款購房者,最終讓開發商晚拿到瞭貸款——一套房子就可能上千萬貸款,而且會遲到賬 4 到 6 個月。這將給開發商帶來巨大的財務成本。
討論完 " 公正 " 的問題。再讓我們討論一下上海目前的 " 購房門檻 " 吧,這的確是非常嚇人的。
以上述樓盤為例,面積最小、單價最低的一套房,也在 800 萬左右,最貴的一套則逼近 2000 萬。如果是全款購房,這要有多麼大的財力呀!也就是說,工薪階層肯定沒戲,即便是金領和企業主階層,一次性拿出這樣多的資金也未必容易。
也許有人會說:現在這個時候,以全款買這麼貴的房子,不是傻瓜嗎?
其實,買傢根本不傻。想想看,這個盤在上海中環線內、黃浦江邊(見上圖,紅色菱形為樓盤位置),旁邊有地鐵、商業配套。以上海的城市定位,這種樓盤 10 萬元以下的單價,能買到肯定是賺的。同類的香港樓盤,售價已達每平米 25 到 35 萬人民幣左右。
要知道,上海目前不僅 GDP 超過瞭香港,匯聚的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也已經超過瞭香港。而上海的人口總量是香港的 3 倍多,已與整個澳大利亞相當,或者相當於 5.2 個新西蘭。
當然,全款買房等於放棄瞭 " 金融杠桿 ",一般來說不是最佳選擇。但現在出手的購房者,更多是看到限價帶來的 " 折扣 ",以及未來放松限購時可能出現的價格 " 向上跳空缺口 "。僅這兩點,就可能造成 40% 以上的價格差距。
" 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裡 ",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永遠有不同的判斷。
但一個好玩的現象是:在全款購房的遊戲裡,股民們被開發商 " 鄙視 " 瞭!
【版權聲明:本文為財經韜略原創作品,公眾號轉載此文時,需要在正文前署名,並同時轉載文後的二維碼,否則視作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