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戶被今日頭條革瞭命,那麼新聞呢?

10-16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keso 怎麼看(微信 ID:kesoview),轉載已獲得作者授權。

門戶已經被今日頭條打敗瞭,這是一個不想承認的事實,但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一個十年門戶老編的哀嘆:被今日頭條革瞭命》這篇文章中的這段陳述,如此無奈但又不容置疑,似乎引起瞭不少門戶編輯的共鳴。你被一個你曾經無視、輕視的對手打敗瞭,所以你現在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 " 今日頭條化 ",被迫而且無望。

在門戶如日中天的時候,大眾普遍的認知是,傳統媒體已被門戶革瞭命。但在傳統媒體自己看來,所謂門戶革命,不過是一次介質的改變,就像過去的紙、廣播和電視這種介質的改變一樣,談不上革命。關鍵是,媒體數百年來逐漸形成的那一整套理論和方法,在新的介質上仍然有效。受眾仍然需要新聞,而新聞仍然需要通過原始的方法產生,新聞仍然要用專業主義的態度去對待,媒體仍然要恪守沿襲下來的那些操守和原則。

在門戶時代,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是在跟一群掌握著更廉價、更便捷、更高效的介質的同行競爭,他們慨嘆的是,紙媒成本太高、周期太長、效率太低,打不過門戶也是必然的。而在頭條時代,門戶網站的小編們是在跟一群從來沒把自己當媒體的工程師競爭,新聞從來都不是什麼神聖的東西,內容隻是飼料,給讀者喂什麼,全看讀者的個人口味和偏好。

早在一年前,我在《陳彤的時代,張一鳴的時代》中就已經表達過,那個還將新聞當新聞,將評論當評論,將門戶業務當媒體的時代,已經過去瞭,內容不再是一門媒體生意,而是一門流量生意:

張一鳴同學作為一個軟件工程專業的高材生,當他做一個基於算法的資訊產品的時候,他並不需要懂得新聞理念,甚至也完全用不上情懷這種東西,這個產品跟推薦火車票,或者推薦二手房沒有本質區別。在一個工科學霸眼中,用戶的口味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媒體給一個用戶推薦越來越 low 的內容,也不代表媒體不正經,服務用戶同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讀者並不在意誰喂給他飼料,他在意的是飼料是不是可口、順滑,是不是都是自己愛吃的。沒人規定新聞資訊一定得是媒體人生產和販賣,而不能由算法來操作,就像沒人規定牛肉一定得是來自牧場,而不能由實驗室來合成。

而且你不能說,今日頭條隻關註分發,不關註原創。它一擲千金地到處籠絡、挖掘、收集各類自媒體、知乎答主和當紅主播,不是在支持原創嗎?

不過,這種個體戶式的 " 原創 ",並不是媒體人所理解的那種原創。那種低效率的、高成本的、無法批量生產的、需要團隊進行專業化合作的原創,那種支撐起媒體的品牌和價值的,同時也可能意味著巨大風險甚至生命安全的原創,那種關乎真相,而非關乎流量的原創,其實並不是頭條類內容平臺所需要的,也不是這類平臺真正在意的。盡管今日頭條會按季、按年給這類原創的媒體和媒體人發發獎,但目的真的不是為瞭鼓勵這種原創,它隻是為瞭證明今日頭條在你們媒體行業的行業地位而已。

張一鳴認為,在機場看雜志的人會為瞭證明自己高雅,而去指責火車站的雜志低俗。他說:" 歷史上精英們一直在試圖讓大眾擁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社會整體從來沒有達到過這個目標。以前的媒體精英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認為自己特別希望導向的才是特別重要的。但多數人的強烈主張,從歷史上看,多數都沒有產生多大價值。"

你看,他看到瞭媒體精英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問題,媒體精英一直在費力不討好地做那些 " 試圖讓大眾擁有很高的精神追求 " 的事,卻從未成功過,他當然不會幹這種挑戰風車的傻事。至於媒體 " 無限逼近真相 " 的使命,則更像個笑話,哪有什麼真相,有的隻是用戶數、訪問量、用戶停留時長等統計學和經濟學數字而已。

門戶被今日頭條革瞭命,這真不算什麼大事,比這事嚴重得多的是,新聞報道尤其是調查性報道,也一起被革瞭命。從投入產出比上說,調查性報道通常不會比一個庸俗段子帶來的訪問量更大,把美國總統趕下臺的水門事件的報道,以及戳穿藍田股份和銀廣廈陷阱的相關調查報道,並不能代表大眾趣味和大眾價值,但卻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它頂多能滿足一下精英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但對一個流量平臺來說,這明顯是不經濟、不劃算的,不應予以鼓勵的。

2013 年,經營《華盛頓郵報》的格雷厄姆傢族,決定把《華盛頓郵報》賣給亞馬遜 CEO 貝索斯,是因為他們相信貝索斯有辦法拯救這份報紙,同時不會把它完全變成一門流量生意。美國有很多流量巨大的網站,但沒有一個網站能夠替代一張報紙的價值,即使這張報紙當下的日子不太好過。

菲爾 · 格雷厄姆有句名言:" 新聞是歷史的第一個手稿。" 但是誰會在乎歷史呢?我們隻想活在當下。有投誠來的知乎知識網紅和轉會來的快手一哥為我們提供最鮮活的內容消遣,誰還需要去讀枯燥無味的《基金黑幕》?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