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 11 不眠之夜," 剁手 " 族身後是一群連夜飛馳送貨的人
來源:南方都市報 2017 年 11 月 13 日 版次:GA02
彭國防 46 歲,從快遞員做起,後晉升為主管
王國友 38 歲,花都區炭步鎮一傢速遞驛站的負責人
賴志全 38 歲,15 年來一直是快遞前線的派件員
賀鵬 一傢速遞公司華南區域同城配項目負責人
這個雙 11," 剁手 " 族守候至深夜。與此同時,有一群人馬不停蹄連夜飛馳送貨。
他們是奔走在路上,用速度來說話的快遞員。
中國的快遞行業有將近 30 年的歷史,得益於網購的盛行,在最近十年蓬勃發展,也壯大瞭快遞員這一職業人群。
雙 11 前夕,南都記者采訪其中的代表,他們當中有人堅守快件收派第一線 15 年,有人由前線員工轉為後臺主管;有人送快遞把座駕從單車送成瞭瑪莎拉蒂;更有人,腿腳不便卻善用腦子用快遞養活一傢。
他們見證瞭快遞行業的發展,他們對職業的堅持,行業技術的提升等讓快遞走上瞭中國速度。
風起十年以上的老員工,個個有故事
賴志全,順豐工號 000066XX, 工號前四位數為零的,都是十年以上的老員工。剛入行時,他因為皮膚白,被同事們起名為 " 小白 ",15 年過去瞭,相貌變化不大,但皮膚卻黝黑瞭幾個色度,但同事和客人們依然喚他做 " 小白 "。
小白入職的頭兩三年,快遞業不發達,海珠這個網點隻有二三十個員工,分攤到他頭上,一天派件加收件總共 20 多份,他步行就能完成任務,快遞員每月拿固定工資 1000 多元。
彭國防是賴志全所在分部的主管經理,比賴志全稍晚兩年加入順豐。當時,34 歲的彭國防是一線收派員中的 " 大齡青年 ",因為生意失敗,從老傢河南來到廣州。半個月後,經朋友介紹成為順豐快遞員。
當時彭國防派送的區域是荔灣區中山八路一帶,典型廣州老城區,老街坊們說的都是粵語,彭國防想問個路,也是雞同鴨講。而當時快遞員除瞭收派件還肩負著快遞業務的推廣。為瞭更快地融入本地,彭國防買瞭個收音機和粵語小冊子,邊聽粵語節目邊學習。
來自江西的賀鵬,則是在 2005 年加入快遞行業的。與彭國防不同的是,他一早就看好快遞行業的發展。從技校畢業後,他南下廣州創業。" 要麼做淘寶,要麼做快遞 ",最後他選擇瞭快遞行業,交瞭 4000 元押金,以承包代理商的身份加入瞭圓通快遞。在廣州科學城的一個城中村,他和弟弟合夥開瞭自己的第一個檔口。
賀鵬回憶,當時的蘿崗交通不發達,快遞量也很少,他們承包的地區雖然占瞭半個蘿崗,但檔口一天的工作量也就是派件 30 個左右、收件 10 個左右的水平。
苦樂有人踩爛單車,有人練就機械手
剛開檔口的時候,賀鵬就買瞭一輛單車。那時候檔口隻有他和弟弟派件。兩兄弟送快遞,全靠踩單車。
每天早上 5 點,天還沒亮,賀鵬就開始瞭一天的工作,忙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在檔口裡睡覺。送快遞的第一天,賀鵬就把單車給騎得散架瞭,腳踏和座子都壞瞭。自己踩壞瞭多少單車,如今賀鵬已經記不得瞭。
入行一年後,在蘿崗派快件的賀鵬拿出攢下的 3 萬多元買瞭自己的第一輛四輪座駕———哈飛牌面包車。
2005 年前後,小白派送的區域———中大商圈興旺起來。時間就是金錢,檔主們對快遞的時效性要求更高。
隨著業務量增大,小白的交通工具從單車到摩托車 " 禁摩 " 後又換成電動車。
近十年,快遞業蓬勃發展,小白所在網點每年的快遞量都要比上一年多,即使是金融危機的那年,快遞量也沒減。快遞量增加後,小白和同事每月可以拿提成," 收或派一份快遞,我們可以拿幾元提成,我們的工作積極性更高瞭!"
春節前後、中秋、雙 11 等節日快遞量會倍增,4-6 月則是快遞淡季,小白說,一年最忙的要數中秋,平均一天下來有將近 200 個件," 檔主會給客戶寄很多月餅。" 公司規定要在固定時間內送完件,小白每天工作將近 13 個小時。
廣州國際輕紡市場內檔口密集,如巨大的迷宮。小白卻能輕車熟路地推著車來到每一個檔口,店員見到她,熱情招呼 " 小白,好久不見你啦!" 常年的相處,兩者已形成默契。
收完這傢快遞,小白趕去下一傢檔口。這一次隻匆匆和檔主打個照面,他很快蹲在墻邊找快遞。
小白一雙 " 鷹眼 " 搜索一番後,立即找到檔主讓順豐發的快遞。
跑完幾個檔口,小白的額頭微微滲出汗,在一傢鎖著門的檔口前,他開始整理剛收的快遞。
驗完貨後,將裝快遞的塑料袋對折幾下,用膠帶封口,折成棱角分明的長磚形,再把打印出的快遞單貼在快遞包裹上 …… 一系列動作如行雲流水般流暢,重復標準化的動作讓小白的手如輸入指定程序的 " 機械手 "," 快、準、完整,這是我們收快遞的基本要求 "。
2006 年到 2007 年間,全國快遞業務量增加,公司開始擴展," 我 2004 年入職時,公司在廣州就 10 個分部左右,到現在一共有 96 個分部 ",彭國防稱,分部的數量增加,需要的中層管理人員數量也在增加。在他的分部主管的建議下,彭國防參加瞭競聘。2008 年 5 月 11 日,競聘成功的彭國防轉到天河在石牌做點部主管。2012 年,彭國防再次競聘成功,成為瞭崗頂分部主管。
而在廣州的東邊,蘿崗科學城內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人也蜂擁而來,帶動著快遞業務的增加。" 每有一座高樓落成,不久之後,訂單量就會有一個提高。" 賀鵬說。
與此同時,賀鵬趕上瞭好時機:2007 年,他所在的圓通公司改制,他從承包代理商轉成為網點負責人。這一身份的轉變意味著,賀鵬網點經手的每一個件都提高瞭利潤。
那時期的快遞業遍地黃金。賀鵬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攬瞭一件寄往韓國的重達一百來公斤的快件,一筆就賺瞭 1500 多元,他拿這筆錢買瞭臺冰箱。生意做大瞭,賀鵬不再收派件,隻作為管理人。他招瞭更多的員工。2007 這一年,他的哈飛面包車升級成瞭金杯面包車。
競逐
有人檔口倒閉,有人開上瑪莎拉蒂
2009 年,新郵政法出臺,首次明確瞭快遞行業的法律地位。
這一年,賀鵬的店從蘿崗科學城城中村搬瞭出來,在天河區大觀路有瞭自己的門店。店裡的快遞單量暴增,每日大概收件 1000 份,派件 500-800 份。
也是在這一年,淘寶平臺首次推出瞭網銷打折,原來的 " 光棍節 " 成瞭全民的購物節。對於首個 " 雙 11",賀鵬回憶稱,那一年,11 月 11 號、12 號、13 號這三天快遞單量達到數千件,兩個 70 多平米的貨倉都堆不下瞭,店裡的七八個快遞員都忙不過來 " 真正出現瞭爆倉的說法 "。
雖然忙,但是賀鵬很開心,因為有奔頭。隨著業務規模越來越大,賀鵬經營的網點越擴越大——— 2012 年,他租下一棟四層小樓經營快遞;2015 年,他搬到瞭現在面積達 3000 平方米的快遞廠房。現在,他的快遞網點,有 8 臺貨車在轉,每天進倉一萬件,出倉 1 萬件,擁有員工達 100 多人。
2008 年起到現在,賀鵬的座駕先後換成瞭海馬小車,奧迪 A6,直到今年 7 月份買下的瑪莎拉蒂。他早已擺脫瞭城市租客的身份,現在是蘿崗科學城一套 130 平方左右住房的業主。
然而,在快遞行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同行之間的競爭也日益加大。
彭國防還記得,2010 年發生的 DDS 倒閉事件,"DDS 用低折扣去搶占市場,還推出代收貨款業務,最後資金周轉不來,企業倒閉老板跑路 "。
" 那幾年的競爭特別激烈,大傢都想搶占客源 ",彭國防說有時順豐的快遞員去派件,後面都會跟著其他快遞公司的快遞小哥,為的就是把順豐的客源挖過來。回想起剛入行時," 都是有需求的客戶主動找上門來 "。當時為瞭開發固定客源,彭國防也跟著快遞員去串門,由於順豐速運定價較高," 隻能用質量去取勝,容不得出錯 "。
加速
技術在進步,快遞員忙而不亂
彭國防剛入職派快件時,每天口袋裡都要揣著幾支筆,和一個本子。" 每天快件從倉管出倉後,要一條條用筆把條形碼運單號抄在白紙上 ",彭國防說當時最怕就是送錯單,每送完一份快遞都要在白紙相應的運單號上做記號。
由於技術落後,當時的快遞量雖然不足如今的四分之一,但工作量卻一點都沒減少。2004 年底,公司向快遞員派發手機,通過單號二維碼掃描,整個收派件過程迅速流暢,並能通過後臺作出數據化管理。
從收派一線轉為管理人員之後,彭國防急需惡補的並非管理知識,而是電腦技術。
" 以前一份快遞,運輸在途的時間是兩三天,客戶對時效要求也不會特別高,但現在卻必須做到次晨達,或者當日達,壓力自然也增加不少 ",彭國防說。
如今整個快遞的操作系統更完善,數據采集的渠道更多," 你去年收快遞可能還要在單子上簽名,但現在你可以直接在終端上簽名,實現無紙化操作,而這樣也能降低出錯率 "。
見證著快遞第一線的 15 年發展,小白也感嘆如今勞動壓力在不斷減輕,在分部內,快件的分揀有瞭機器幫忙,包裝上不同代碼代表不同的目的地,被識別的快件在運輸帶上逐漸被分類。小白手持公司派發的終端設備,輕輕一掃即能完成收件派件。快遞員工作從以往單純的體力活變成瞭技術活,而他們也通過培訓,逐漸掌握瞭新技能。
賀鵬也表示,快遞正在不斷捕捉消費者和市場需求,例如近年為瞭迎合廣州這個淘寶大城,商戶為瞭加快送貨速度,在本地設立貨倉。為瞭迎合客戶需求,快遞公司也推出同城即日達服務。
與之相應,賀鵬也被調配晉升,直接參與公司的管理工作,全面佈局同城配項目。2017 年 3 月份,他成為圓通華南區域同城配項目負責人。
面對今年的 " 雙 11",賀鵬十分淡定。他早早準備好瞭場地、運輸車輛、增援的臨時員工,甚至從一所學校的物流專業聘請瞭 45 個學生幫忙分揀快件。" 現在快遞體量更大,會更忙,但忙而不亂。" 賀鵬說著,帶著管理層才會發出的表示自信的神氣兒。
特寫
他腿腳不便
卻善用腦子
養活一傢人
" 喂,您好,圓通速遞 ",王國友掏出兜裡響鈴的手機。他穩坐在電動三輪快遞車上,左腳輕輕平放,鮮有挪動,誰都看不出他左腿的秘密。
王國友是貴州畢節織金縣人,自幼因小兒麻痹,左腿行動不便。經過堅持鍛煉,13 歲時,左腿漸漸有瞭力氣,王國友勉強能夠右腳跳著走,才上瞭小學一年級。由於傢境貧寒,小學畢業,他就外出打工。
如今,38 歲的王國友是花都區炭步鎮圓通速遞媽媽驛站的負責人,和妻子組成 " 夫妻檔 ",經營快遞檔口。
回想起 2015 年初次接觸快遞業,王國友說,當時他前往廣州第一傢快遞公司應聘時,對方擔心他 " 做不來 "。王國友當即保證自己能勝任,而且可以先不要工資,堅持之下,對方同意試試。
第一個月,為瞭幹出業績,拉到客戶訂單,王國友嘗試 " 免單派送 "。每次到新客戶傢上門取件時,王國友主動提出免一單寄送費," 人都是會感恩的 ",一個月下來,王國友自己墊瞭 4000 元,拉到瞭 100 個客戶。業績得到認可,第二個月,王國友成為正式員工。
起初,王國友派送的區域在花都汽車城,快遞點每天的派送量隻有 200 到 300 票,派送范圍輻射方圓 50 公裡,地區偏遠,快件零散,客戶不能按時收件,常常給 " 差評 "。
" 我不在乎差評,關鍵是怎麼能做好 ",跑瞭兩個月快遞後,王國友心裡生成瞭一幅 " 活地圖 ",他把業務范圍劃分為六個區域,每個區域內有五六條派送線路,串起工廠和村落,保證送件時能走最少的路。按著這個地圖,快遞點的員工們派件量飆升,第三個月達到瞭 1800 票。
王國友的派送地圖成瞭快遞點新入職員工的 " 教科書 ",他還先後帶瞭 12 名徒弟。
兩年後,王國友離開瞭第一傢公司,自己和妻子經營起圓通速遞媽媽驛站檔口。王國友覺得,腿腳上的不便," 並沒什麼 "。自己一天能派送 300 多票快件,和檔口年輕員工相比,派件量一點不差。王國友的電動三輪車裡常常備著一個小推車、一副拐杖。送件時,客戶看到王國友行動不便,也格外照顧。王國友心裡溫暖,但是遇到客戶是孕婦、老人," 自己一定會送上去 "。
快遞檔口現在經營正好,每天,王國友和員工們雷打不動地沉浸在快件中匆忙分揀,瞅著時間統一發車奔往炭步鎮工廠、農村角落,一天結束," 累,但挺快樂 "。
策劃:南都記者 李陵玻
統籌:南都記者 連楷 葉孜文
采寫:南都記者 陳傑生 楊婷 葉孜文 見習記者 張林菲
實習生 陳夢兒
攝影:南都記者 黎湛均 何玉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