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名女作傢蔣方舟的《馬拉松是中產無聲的廣場舞》文章在互聯網上備受爭議,文中提到跑馬拉松的以中產階級居多,引發瞭部分讀者不滿。從相關數據來看,蔣方舟的文章與事實沒有太大出入,中國田徑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 年中國一共有 328 場馬拉松賽事,參與人數達到 280 萬人;而 2011 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 22 和 40 萬人。
參加城市馬拉松需要進行大量的 " 投資 ",比如購買價值不菲的專業運動裝備、飛到不同城市甚至國傢參賽,靠馬拉松運營上市的智美體育集團董事局主席任文均也表示," 馬拉松愛好者大多為有消費能力的中高收入人群。"
《每日經濟新聞》則有過報道:
美國權威雜志《跑者世界》估算,美國 " 節儉型 " 跑友一生的跑步花費為 14358 美元," 普通型 " 為 56942 美元," 奢華型 " 為 212872 美元;中國跑友節儉型要 14100 元,普通型 243000 元,土豪型要 1101900 元。
可見普通型和土豪型都屬於中產消費水準。
不過,城市馬拉松也有不少非中產參加,比如大學生、剛工作的白領。事實上,城市馬拉松賽事井噴,體現的是中國全民跑步的熱潮,而這不隻屬於中產,跑步在中國已是三大全民運動之一——百度商業研究聯合清數大數據產業聯盟公佈的數據顯示,在網民關於運動的檢索意圖中,跑步是僅次於廣場舞和瑜伽的運動項目。
除瞭中產階級,城市馬拉松興起還有什麼原因?
擁有 2500 多年歷史的馬拉松是一項參與門檻低、規則簡單的賽事,因而全球范圍內參與人數眾多,不過,單單這點還不能解釋為什麼城市馬拉松這些年會在中國會興起,中國中產群體的壯大也不是城市馬拉松崛起的主要原因,綜合相關數據,以及部分報告來看,最近五年,城市馬拉松在中國呈現出井噴之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全面健身氛圍的形成。
2008 年北京奧運會成為中國從 " 金牌體育 " 向 " 全民健身 " 轉變的分水嶺。
一方面,中國消費者對體育的興趣日趨濃厚,物質條件變好後對於健康、娛樂也有越來越多的追求,馬雲說阿裡未來重點做兩個 H(Health 和 Happy),巨頭和創業者都圍繞體育佈局,這是自下而上的原因。另一方面,政府積極推動全民健身,2009 年國務院將每年 8 月 8 日定為 " 全民健身日 ",此後又陸續出臺多個體育政策,比如 2014 年 10 月發佈《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總之,全民健身氛圍形成,廣場舞、健身房、瑜伽館、馬拉松,都是現象。
第二、城市強烈的參與意願。
城市馬拉松需要調動大量的城市資源——跑道建設、秩序維護、賽事宣傳,都需要城市公共資源,城市馬拉松的舉辦離不開城市所屬政府的積極支持。越來越多的城市,甚至三四線城市都在積極組辦馬拉松比賽,還是因為利益驅使。
城市馬拉松可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包括酒店業、旅遊業、餐飲業、零售業等等,比如 2016 年廈門馬拉松為當地帶來直接經濟效益 2.3 億元,帶動經濟效益 3.25 億元,總計 5.55 億元;城市馬拉松也是城市宣傳的形式,參與者在社交網絡曬圖就是很好的城市營銷,尤其是發展旅遊業的城市,越來越愛通過舉辦馬拉松來吸引遊客;城市馬拉松還可推動當地基礎設施和公共管理能力的完善;對於地方政府而言,組織城市馬拉松也是響應中央發展全民體育的行動。總之,一舉多得。
第三、成功的商業化運作。
通過專業的賽事運營,城市馬拉松已成為一場經濟盛宴,形成 " 正循環 " 的商業模式。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賽事運營方,它們通過品牌贊助、參賽報名費、內容版權等方式盈利,依靠運營多個城市馬拉松而上市的智美體育集團,2016 年體育賽事運營收入大幅提升至 4.4 億元,同比增長 28.9%,馬拉松賽事運營毛利潤超過 65%。除瞭賽事運營方外,耐克、阿迪、特步等運動裝備品牌,紅牛、王老吉、脈動、華潤怡寶等運動飲料品牌,也積極參與到賽事贊助中,城市馬拉松單一產品贊助費也從 2011 年的幾十萬漲到瞭 2016 年的 200 萬。
城市馬拉松組委會還在不斷降低門檻,比如推出半程馬拉松、mimi 馬拉松、主題馬拉松、海外馬拉松等等,還有許多跑步賽事的變種在流行,如彩色跑、熒光跑、光豬跑等趣味賽事,以吸引更多用戶的參與。城市馬拉松經濟還在繼續增長。
意想不到!馬拉松還帶動瞭許多互聯網經濟
在中國井噴的城市馬拉松,成為城市營銷的名片、賽事運營方的搖錢樹、品牌贊助商的黃金檔,事實上,它還帶動瞭諸多互聯網經濟。
1、在線旅遊。
《百度新商業旅遊行業報告》顯示,城市馬拉松參與者以 " 外地人 " 為主,以北京為例,2016 年,檢索北京馬拉松賽事相關信息的網民中,來自於外地的超過 57%,不少參賽者都帶傢人助威觀賽,這意味著強勁的旅遊需求——機票、酒店、旅遊和消費都被直接帶動。
最大的受益者便是 OTA 平臺,不隻是機票、高鐵、酒店預訂攀升,它們還可圍繞馬拉松做旅行攻略、路線、賽事等主題產品。比如 2016 年,通過攜程報名馬拉松參賽、觀賽跟團遊自由行線路的遊客就同比增長 200% 以上,攜程已推出全球馬拉松旅遊平臺,今年上線近百條國內外馬拉松旅遊產品,覆蓋全球幾十個頂級馬拉松賽事,品類包括參賽名額、觀賽名額以及機酒全套打包產品。
2、互聯網體育。
阿裡、騰訊、蘇寧等科技巨頭都在積極佈局互聯網體育,城市馬拉松對於互聯網體育行業而言有兩重價值:一是潛在的體育用戶增加,愛跑步的用戶往往也熱衷於球類等運動,阿裡體育張大鐘去年曾預測,體育人口將大幅上升,5 年內預計達到總人口的 50%,近 7 億人成為體育人口,互聯網體育應用如咕咚、悅跑圈等迎來瞭用戶的高速增長,其中咕咚已有 8000 萬用戶;二是城市馬拉松本身就是一個賽事,可以成為互聯網體育的內容 IP,比如樂視、PPTV 等重視體育的平臺就在積極佈局馬拉松賽事版權,吸引用戶註意力。
3、智能運動裝備。
跑步用戶不再隻滿足於專業運動裝備,運動記錄等等周邊裝備的需求也在井噴。百度商業研究與清華大學聯合發佈的《百度全民健身運動意圖大數據報告》就顯示,跑步用戶對周邊產品的檢索意圖大幅增長,今年檢索運動耳機的需求增長 329%,運動手環的增長 431%,運動相機的增加 1725%…… 這份報告將之總結為 " 全面滲透的量化科技 ",小米手環強勢崛起成為世界第一大可穿戴設備(超越瞭 Fitbit 和 AppleWatch),這與中國正在興起的跑步熱潮密不可分,城市馬拉松背後的跑步熱潮還將帶動更多智能運動裝備,尤其是量化工具和訓練輔助設備的需求增長。
4、大數據營銷。
城市馬拉松參賽用戶的相關數據有巨大的營銷價值。
參賽前,城市馬拉松用戶會在搜索引擎、在線旅行平臺、社交網絡等處檢索相關信息,有助於品牌瞭解高收入、重運動用戶的需求,開展精準營銷,針對此,百度、攜程、微博等互聯網公司不斷發佈大數據報告來助力品牌做好馬拉松營銷;參賽中,城市馬拉松通過智能運動設備貢獻海量運動數據,可被馬拉松賽事運營方、運動裝備廠商、運動飲料廠商等等應用,以改進服務、針對性研發產品;參賽後用戶在社交網絡分享的圖片則成為城市營銷的重要工具、也可為品牌所用。
下一個城市馬拉松出現隻是時間問題
城市馬拉松的興起,是商業機構、城市政府、運動用戶等等多重力量的綜合,本質上而言,它與電商行業的雙 11 並無不同——都是人工造出來的全民狂歡,不同角色的自發協同,社會資源的充分調動,最終形成巨大的社會與經濟價值,在全面健身熱潮下,下一個類似於城市馬拉松的賽事出現,隻是時間問題,這不隻是 " 中產階級的廣場舞 ",更是 " 中國消費者的集體狂歡 "。
中國城市馬拉松的成功,對於體育行業而言也有不少啟示:
1、將成熟 IP 變新,冷菜熱炒。
馬拉松是有 2500 年歷史的知名 IP,此前隻屬於專業運動員,通過現代化的商業運營得到復興;雙 11 前身是光棍節,被阿裡重新定義;春節紅包是中國人的傳統,被微信賦予新的內涵,由此可見,通過新的玩法和現代的商業運作,將成熟甚至古老的 IP 賦予新的商業價值就有爆發的可能。中國還有許多具有傳統文化價值的體育 IP,比如武術、比如廣場舞,未來是否會形成類似於馬拉松的超級 IP?馬雲與李連傑聯合創辦 " 功守道 " 就是希望在武術領域打造一個全民可參與的超級賽事。
2、成功的商業化,形成正循環。
城市馬拉松的成功,在於城市政府、參賽用戶、運營公司、贊助品牌都各取所需,形成正循環,反觀某些體育賽事,往往隻能滿足某個單一目標,如為贊助品牌而生的體育賽事,抑或隻有用戶參與缺乏商業模式的賽事,都很難持續。說到底,體育賽事的成功需要形成多贏,才能正循環。
3、用好互聯網,抓住年輕人。
城市馬拉松的興起,與移動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幾乎在同一時間。不難發現,做得好的城市馬拉松組委會都十分善於應用互聯網,他們鼓勵參賽者通過社交網絡去傳播賽事,積極利用百度、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去做賽事營銷,有效觸達目標受眾和提升賽事影響力。互聯網也給參賽者提供瞭訂票、報名、搖號諸多便利。當然,正如前文所言,互聯網行業也成為馬拉松賽事的受益者。總而言之,未來一切體育 IP 的成功運營,都離不開互聯網這個工具,體育互聯網化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