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這本書,給我的啟發非常之大。道理都懂,但是當有人用赤裸裸的數據和事實再告訴你一遍,你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奧秘。說到底,刻意練習其實隻關註一件事:如何成為所在行業的高手。
曾經一度風靡的 "10000 小時 " 學習理論,被越來越多的人吐槽,不管是實際操作上的單薄,還是邏輯上的缺陷,都印證瞭無目的的練習 10000 小時,對於成為一個高手來說,作用很小。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幾十年駕齡的老司機開車不如五六年的新手,為什麼很多行醫幾十年的醫生手術水平並不比行醫十幾年的醫生高。在這樣的背景下," 刻意練習 " 理論應運而生。
2
《刻意練習》這本書,是由美國人安德斯 · 艾利克森和羅伯特 · 普爾寫就,兩位作者將前人的研究匯總形成瞭屬於這樣一套如今被廣為人知的理論。
首次提出 " 刻意練習 " 這個概念的是佛羅裡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傢 K. Anders Ericsson。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假設是,專傢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這些小任務必須是受訓者正好不會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學習掌握的。完成這種練習要求受訓者思想高度集中,這就與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帶娛樂色彩的練習完全不同。
3
之所以說這個瞭理論有極大的價值,是因為它顛覆瞭我們很多關於成功的既有觀念。
比如,曾經我們一度認為 " 天才 =99% 的汗水 +1% 的靈感 ",但刻意練習告訴我們,學習不是光努力就可以,重要的是學習的技巧;曾經覺得人的天分是出生那一刻就註定瞭的,但是刻意練習告訴我們,不要被天賦禁錮,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的天賦;很多人說,我沒有努力,是因為我不喜歡,但是刻意練習告訴我們,隻有那些花瞭數年時間苦練某項技能的人,才會自然而然地喜歡上那一技能 ……
4
說瞭這麼多," 刻意練習 " 核心思想是什麼?
1、高手和普通人的區別在於 " 套路 " 的多少
書中將高手與普通人之間的區別定義為 " 心理表征 " 的多少,所謂的心理表征,其實就是 " 套路 ",也就是當你遇到某個問題的時候,腦袋中存在多少思考的方式以及解決的方案。大多數的刻意練習包括創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不論你在練習什麼,都可以使用這些心理表征。
2、" 套路 " 的產生需要有目的的練習
有目的的練習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可以有效地用於引導你的練習。要把目標分解,並制訂一個計劃:為瞭將差點降至 5 桿,你得做些什麼?其中的一個目標可能是增加把球打入平坦球道的次數。這是一個合理的具體目標,但你甚至還得將它進一步分解:為瞭成功地把球打入平坦球道,你到底要做些什麼?
有目的的練習是專註的
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反饋
一般而言,不論你在努力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麼會存在這些不足。
一般來講,有意義的正面反饋是保持動機的關鍵要素之一。這種反饋可能是內部反饋,比如滿足於看到你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提高,也可能是由其他人提出的外部反饋,但它們對某個人是否能夠在有目的的練習過程中堅持不懈地努力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十分重要。
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5刻意練習—方法論
這張圖幾乎概括瞭刻意練習的核心方法論:
1、建立理論:
首先辨別傑出人物,然後推測是什麼使他們變得如此傑出,接著再提出訓練方法,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們那樣表現卓越。也許值得和傑出人物交談一番,並試著去瞭解他們如何完成任務,以及為什麼能夠完成任務。
其次,可以通過閱讀高人寫的文章或者書籍,獲得他們自己總結出來的成長經驗和提升路徑。
2、制定計劃:
根據得到的理論,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制定計劃時,要有目標,同時要將目標和計劃進行拆解,使得每一個計劃都可執行且可測量。最好能夠找到評價計劃執行情況的客觀測量指標,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發現在實施過程中出瞭什麼差錯。
3、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有幾個重要的點:第一,需要保持專註;第二,每一次刻意練習都要有明確的目標;第三,刻意練習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第四,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在舒適區內練習。
刻意練習的目的,是將完成大目標過程中的每一個小目標都訓練成一個套路,讓它深深的長在自己的腦子裡。也就是書中提到的:對大腦的重新佈線。我們的細胞是渴望保持常態不變的,因此我們需要不斷讓他們走出舒適區,才能提升能力。
在練習的過程中,增加競爭性,讓自己保持動機——與自己競爭、與 todolist 競爭、和同事的進步比較等。
4、獲得反饋:
獲得反饋是為瞭更及時的發現自己的問題,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些反饋可以是群眾的評價、前輩的指導,也可以是行業通用的測量指標——文章發表之後的反饋、前輩反饋、技能測量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