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緩解全民焦慮的第一步

09-03

200 多年前,亞當 · 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裡提出質疑:" 我們在這個世界辛苦勞作到底是為瞭什麼?對財富、權力、名聲的追求,目的是什麼?"" 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同情,贊美,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一切行為的價值。"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加快,物質條件空前繁榮,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和物質財富的渴望比起來,人們心裡底層更需要的是安全感、肯定與贊美,當這一切無法實現時,就會帶來身份上的焦慮感。而這種焦慮感現象,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而這種痛點的背後,帶來的就是百億級別的商業機會。

火爆的知識付費,隻是緩解焦慮的第一步

在這兩年,羅振宇創辦的得到火瞭,這個利用大多數人年輕人和職場小白的知識焦慮感,而聚合而成的知識 APP,自成立以來,利潤一路狂奔:2017 年 1 季度,營收就達 1.51 億元,利潤超過 3805 萬元,計劃於 2018 年下半年提交 A 股 IPO 申請。在得到的帶動下,千聊、飯團、小密圈、小鵝通等等相關的平臺和工具也火瞭。多數平臺已經完成瞭數輪融資。

按照羅振宇的說法,知識付費之所以火爆," 社會發展到瞭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瞭,它是一個 " 求存 " 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知識付費更多是解決的是用戶職場上、生活、學習上等一些實踐性的解決方案。

但是現在的知識付費,有兩個明顯的問題,一個是內容比較淺,更多是偏職場技能型的類似如何讓你當一名幸福生活傢這樣的內容大行其道。各種小白型、魚龍混雜型的內容大行其道。在某些 APP 裡,甚至能看到如何教你電信詐騙這樣黑產的內容大行其道。另外一個就是知識覆蓋面比較窄,針對一些大學生、職場的小白和年輕人。甚至有部分人用一些看上裝神弄鬼的概念去忽悠用戶,讓他們沉浸在一種虛無的假大空概念裡,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一種安撫。但是,知識付費並沒有讓焦慮感有實質上改善。

真正的焦慮,是心裡底層的情感焦慮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提到:" 給一個人最大的懲罰,就是給一個人自由,但是不給他絲毫的關註和尊重。"(大意)。除瞭職場的知識學習之外,包括情感、被愛、尊重等多個方面的危機和焦慮感,才是人類底層的心理需求。

現在的網絡關系,其實是遊離在現實和虛擬之間。從好的方面看,一個即使在現實中在孤獨的人,也有可能在社交媒體,遊戲,旅遊或美食社區,獲得數百甚至上萬人的關註和互動。

但是,另一方面現實的情況是,網絡的熱鬧並不能解決現實中的困頓和麻煩。你在網絡上認識上百個網友,但在你感冒生病時,在你傢自來水管爆裂時,在你工作中遇到麻煩與爭議時,能幫助和解決你問題的,絕大部分還是來自你現實生活中的親人和朋友。而不是網絡上的某一個虛擬賬號背後的人。

於是,網絡上的熱鬧反而會加劇網民們現實中的孤獨感。從而由於對於網絡的熱鬧和上癮,會加劇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於是,如何讓用戶的心理獲得慰藉就成瞭一個剛性的需求。

YouTube 上曾經有一首歌:" 你想和我虛擬的化身約會嗎?"" 如果你對我不滿意,下線吧,下線我們就兩清瞭。" 在網絡時代,微信拉黑,微博取關,朋友圈屏蔽,我們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像一個像是高高在上的國王一樣,隻要動一動手指,所有的不想看見的人和事都會消失。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每個人的生活要面對的困難和尷尬並不會因此減少。

美國學者 FURTICK 曾做過一個關於友誼的調查,結果表明,相比起美麗閃耀的時刻,脆弱和尷尬才是催化友誼的重要契機,因為暴露弱點這一行為體現瞭信任,而彼此信任是友誼的基礎。

一個人在社交網絡上展現的形象,已經某種程度上變成個人的品牌形象。社交媒體上的生活對真實生活的影響,已經從個人生活領域拓展到工作領域。這讓人更加重視對社交網絡的個人印象管理,而且在被動消費的情況下,看到更多其他人精心展現的形象之後,下意識地以更高的標準來評估和改造自己。

社交網絡讓每個人都更加完美瞭,但也更加孤獨瞭。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會有比較強烈的傾訴欲望。但受制於安全、面子等因素。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自我,更願意通過付費的形式來解決問題。

於是,解決孤獨和焦慮感就成瞭一門大生意,誕生瞭各種商業模式。如果說得到主打的是知識付費,那麼松果傾訴主打的就是陌生人之間的傾訴、交流和陪伴。用戶通過平臺上入駐的傾聽者的標簽、簡介、評價等,找到合適的人,去傾訴包括情感、傢庭、職場、校園等各種話題。鏈接需要傾訴的和願意傾聽的人,幫助用戶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和焦慮感,同時幫助某個過來人或有專業資質的人獲得變現和價值肯定。

精神服務類的生活方式將會普及

由於網絡與現實的巨大差異和落差,讓人的焦慮感越來越嚴重。從而越來越不快樂。對年輕人來說,社交媒體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基本統治瞭年輕人的生活。數據統計顯示,有超過 20% 的人每天查看微信 50 次以上。

日本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受訪人群中最討厭的三件事中,得票最高的,就是生病瞭自拍的照片。這種情況在中國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中更加突出,有些女生連切水果削到手指,買瞭一盒感冒藥都會拍照發出去。其實在這些令人不太愉悅的照片背後,她們想要的隻是被關心和被關註到,需要愛。但是,城市化節奏的加快和競爭激烈化,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的距離卻越來越遠。於是,通過便捷的互聯網獲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慰藉就成瞭痛點和剛需。

通過社交媒體,年輕人可以隨時同步朋友的狀態,就算每年隻見一次面,也可以成為所謂的熟人和好朋友。很多人和朋友在線上相處的時間遠遠超過瞭線下。人們開始分不清,哪個才是他們真正的朋友,是社交網站上穿著高跟鞋喝下午茶的一面之緣的 " 朋友 ",還是穿著人字拖和自己吃燒烤的鄰居?

物質的發達,和互聯網對現實的割裂,在這種大背景下,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慰藉,將會轉移到網上去尋求。包括情感在內的精神類的服務類的在線交易,以及相關的生活方式將會需求越來越大。根據美國新聞周刊的報道,在美國,僅僅是 2014 年,接受付費心理、情感溝通的人數多達 4250 萬人,占到瞭美國人的 13%(美國總人口約為 3.1 億)。

在中國,這更是一片尚待開發的巨大的藍海市場。而這個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創新模式出現,得到走的是一對多的知識路線,更多是教程和知識的單項輸出,這種需求將長期存在。松果傾訴走的是一對一的陪護和交流,從人性需求的層面來說,更加私密和有效。也更容易被用戶所接受。這種需求從未來看是更大的趨勢。成立兩年用戶就突破 100 萬,連續獲得多輪融資。70 億的得到隻是精神服務的第一個走出來的大 IP,毫無建議,在這個數百億乃至更大的市場裡,還會有更多百億級別的公司產生。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們從未像現在如此便捷的,獲得更重信息和服務,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和朋友同事的心靈距離從未如此遙遠,哪怕是近在咫尺。互聯網產生的問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互聯網來解決。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