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做移動社交的機會在哪?

11-25

11 月 13 日,騰訊深網記者出瞭篇關於俞永福 " 即將離職創業 " 的新聞,在科技媒體圈內炸開瞭鍋,聞風而來的自媒體人在大腦中捕捉阿裡大文娛的種種跡象在鍵盤上碼字如飛,隨後俞永福在微頭條中 " 我不會離開 " 的回應在朋友圈刷屏,這反轉來反轉去,弄的人有點犯暈。

巧的是,俞永福的回應在微博與微頭條中幾乎同時發佈,但大多數人轉發卻是微頭條,要知道這位阿裡移動端轉型最耀眼的實權派人物在微博擁有 618 萬粉絲,而微頭條僅有 4.6 萬。該動態在微頭條的閱讀量截止目前高達 1263 萬。

(相同的動態在微頭條與微博中的分發效率高下立判,最新消息是俞永福辭去阿裡文娛集團董事長任 eWTO 投資組組長,重新定義 " 不會離開 ",賬戶認證估計要到履新後更新)

有人認為,今日頭條在 BAT 之中不站隊,讓這條微頭條相對中立,這反倒是一種優勢;這樣說不無道理,阿裡宿敵劉強東在微博早已無心戀戰,在微頭條盡情揮灑江東小霸王的英雄本色;以 " 粉絲營銷 " 起傢的小米,聯合創始人及高管也隨雷軍在微頭條開拓瞭新戰場;另外阿星認識幾個的阿裡巴巴新媒體同學被要求把微頭條作為運營重點 ......

為什麼說是 " 雙微 " 給微頭條逆襲的機會?

張小龍曾在飯否動態中吐槽對微博想法:" 微博讓人變傻 ";" 他人即地獄,那麼,微博是地獄的復數 ";" 開復竟然寫瞭本《微博改變一切》的書。我很佩服他竟然能就微博寫出那麼厚一本書出來 ";" 突然我明白瞭,那些微博上收聽一個人還要彈個框的爛體驗,真實意圖是,提高用戶的收聽門檻,讓用戶以後逐漸畏懼收聽,來保持 timeline 的清爽 ".......

微信的產品邏輯充滿與微博對標的意味:微博的社交關系鏈是完全開放的,而微信是封閉式的;在微博理論上你可以和無限多的人 " 互粉 ",但是在一個微信賬戶中你的好友上限是 5000 人;在微博上有各種等級、顏色的 V,而微信信奉用戶平等,沒有所謂的超級會員;在微博是 140 字的快餐,更適合段子手;而朋友圈、公眾號鼓勵深度閱讀。

不過,微信好友 + 公眾號 + 朋友圈的 " 鐵三角 " 正愈發沉重:熟人、半熟人、陌生人混合的好友圈讓點贊變成一門學問;很多動態在朋友圈發不夠正式;幾千萬自媒體擁擠在一個狹小流量入口,如果用戶不點擊 " 訂閱號 " 一切都是白搭;一些朋友為瞭加 " 名人 " 微信使出渾身解數,最終成功加到瞭是一個看不到動態、沒有回復的微信號," 關系 " 真的拉近嗎?

用戶還是需要一個開放社交平臺,這是微博存在的價值。不過,微博是明星的舞臺,絕大多數用戶是 " 小透明 ";其內容被圍觀文化深度綁定,王思聰撕逼,明星出軌及公佈戀情時微博才突然重要。去年網紅經濟熱、直播熱曾讓微博一度復蘇,但是粉絲頭條、熱搜、鼓勵營銷號充紅包買粉、買曝光位的做法,影響瞭用戶體驗,前段時間和菜頭發文怒刪微博客戶端就是明證。

可以說," 雙微 " 所造成一些使用體驗問題給瞭微頭條施展的空間。以筆者個人的觀察為例,去年今日頭條系統給我推薦的是與科技相關的媒體及自媒體的頭條號;今年 4 月份微頭條上線之後,今日頭條給我更多是推薦創投、互聯網、財經等領域的大佬和 KOL。以往我在頭條號的深度原創文章相對低頻,而微頭條低門檻、碎片化創作方式給瞭我更密集在粉絲那 " 刷臉 " 的機會,況且閱讀量及互動數據的確較其他平臺好,身邊越來越多自媒體朋友逐漸開始把運營微頭條與朋友圈並列,視為繼微博、微信公眾號之後的又一風口,不過也有不少人處在觀望。

微頭條的內容分發邏輯是 " 推薦 + 社交 " 糅合

張一鳴曾在 2016 年提到," 未來信息過濾的權力一是讓度給社交關系,讓每個人推薦自己喜歡的內容給朋友,大傢一起來幹編輯的工作,同時也消費朋友推薦的內容;二是讓度給人工智能推薦,讓機器來識別你的喜好,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兩種方法都能極大地提高信息分發的效率。" 可以看到,張一鳴很早就開始思考做社交。今年微頭條上線後,相當於為今日頭條在智能推薦之外,增加瞭社交分發的機制。

我們看到,微頭條並沒有像頭條系其他矩陣產品那樣分拆成獨立的 App,而是內嵌在今日頭條主 App 之中以給予瞭特別關照,用戶打開今日頭條 " 首頁 " 自動出現的是 " 關註 ",而用戶在 " 首頁 " 向右滑出現的是 " 推薦 " 以及 " 自選頻道 ";而頭條導航 Tab 的中心位置,用戶可以自主發佈微頭條或上傳短視頻,海量 UGC 匯入使得今日頭條不再是媒體資訊端,而是內容型 SNS 社區。

(今日頭條首頁 " 關註 " 中有微頭條用戶互動的提醒,推薦內容是信息流)

諸如郭德綱、雷軍、周鴻禕這樣大佬在哪裡都是 " 自帶流量 ",你要給他們開個頭條號讓他們寫文章,肯定沒空幹,但有微頭條這樣的即時工具那就不一樣,隨手記錄生活," 安利 " 自傢的產品,但是真正驅使他們 " 挪窩 " 的動力還是在於粉絲。

微頭條根據用戶興趣標簽 Push 就能給大佬、大 V 一波 " 氣味相投 " 的粉絲作為 " 冷啟動 ";而內容本身是智能推薦技術定向分發給相對精準的粉絲,把 " 閑雜人等 " 過濾,營造出一個 " 圈層化 " 的開放賬戶頁。以郭德綱為例,他在微頭條上的動態先於微博更新,粉絲也樂於互動,系統把 " 黑粉 " 自動屏蔽,營造瞭粘性更高的星粉間的互動平臺。

(左圖為郭德綱微博主頁,中圖為微頭條更新更快,右圖為微頭條真愛粉評論)

衡量一傢社媒平臺能夠崛起除瞭看大 V 入駐量及活躍度以外,還要看其有沒有 " 自造 " 草根大 V 的能力,與公眾號、微博等紅利消退,中小 V 躋身大 V 的通道狹窄不同,有運營頭條號經驗的自媒體會發現,在微頭條中帖子互動頻繁或用戶評論活躍的話,其內容會被系統分發觸達到更廣泛的人群,系統自動分配流量向好內容聚集,這使得一些普通人在頭條之中 " 走紅 " 速度更快。

粉絲觸達效率成為移動社交平臺博弈關鍵

在熟人社交之中,騰訊微信的霸主地位尚難撼動;如果今日頭條做陌生人社交," 第二個陌陌 " 的故事未必能打動資本市場。微頭條做社交媒體的機會在哪裡?

在熟人社交與陌生人社交之間,還存在 " 泛社交 " 寬闊領域,比如有共同愛好、偶像、話題的兩個人更容易成為朋友,有可能兩個陌生用戶之間可能 " 冥冥之中 " 神交已久,但現實生活之中由於地域、宅或孤獨而無法 " 連接 " 在一起,微頭條背後推薦機制實際上是以人工智能縮短尋找 " 對味 " 的人的時間。另外,百度貼吧被陸奇從主營業務之中剝離,為微頭條吸引 95、00 後的興趣社交讓出一塊空地。

今日頭條平臺聚集的海量用戶,很多人活躍在評論區,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之前用戶間的關系沒有激活,微頭條引入社交分發的機制,讓一些有才的、愛分享的用戶能高效獲取粉絲,使頭條社交關系圖譜逐步變得清晰穩固。

筆者發現,今日頭條至少給瞭微頭條 3 個以上的流量入口,即關註、推薦、頻道、導航欄等,在微頭條雖然不排斥營銷信息,鼓勵用戶自發做信息篩選,一般用戶初期發佈的內容足夠有價值的話,智能推薦會自動分發給對潛在感興趣的 " 目標粉絲群 ",粉絲越多、互動越頻繁,微頭條的機制支持內容到達更多用戶,微頭條沒有做截流。

(頭條首頁導航欄有的地區顯示微頭條、有的地區顯示是小視頻,一些沒有關註的微頭條賬戶,系統推薦相關度比較高)

今日頭條要成為 BAT 之外另一極必須要形成自身的內容生態平臺,而隻有真正形成用戶、自媒體、明星大 V 之間的社交圖譜,才可能構建內容生態的實力,否則的話再多的補貼也隻是一盤散沙。微頭條作為今日頭條社媒平臺一盤棋的 " 天元 ",預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成為頭條系扶持重點,已有一些優秀自媒體人列入到微頭條流量激勵名單。

結語:

馬克思曾在評價馬丁 · 路德時說 " 他把僧侶變成瞭俗人,把俗人變成瞭僧侶。" 移動互聯網同樣擁有 " 把凡人造成神 " 和 " 把神降為凡人 " 的雙重魔力。微頭條沖破瞭 " 雙微 " 把持的新媒體輿論場,把 " 人人都是自媒體 " 的話語權下放瞭,一條充滿頭條風格的評論能獲得上千個點贊,極大滿足普通人渴望被關註的欲望,而微頭條除瞭給用戶關心信息、逗樂笑料以外,能否給他們更多的可控制的資源和變現機會,或許是微頭條接下來要突破的方向。

作者:李星,靠譜的阿星,科技專欄作傢

作者:李星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