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買白菜似的
還是網購白菜
本文經授權轉自每日人物
" 上海的一戶人傢,在上海時住的是在弄堂裡煮飯、隻有公用廁所的石庫門,拆遷以後,領瞭五六百萬補償款,到日本買瞭一處高級公寓,註冊公司辦瞭投資移民簽證,開始瞭作為日本公民的新生活。" 這個看似過於美好的個案背後,是大批中國人開始選擇在日本買房的風潮。
" 中國人目前已經成為日本的房屋中介行業的主要客戶 "。圖 / 來源網絡
中國人來瞭
原本,趙婷是想在北京買房的。
去年 5 月,她賣掉瞭 40 平方米的老宅,打算換一套大房子。彼時,北京房價看漲,房產交易一片焦灼。四個月裡,趙婷看中並付瞭定金的房子總價漲瞭 70 萬,看到這個數字,房東反悔瞭,拉黑瞭她的微信,定金也沒有退還。
趙婷隻好租瞭房子住著,開始和房東打官司。結果,折騰間又趕上瞭今年北京房產調控的 "317 新政 ",首付比例提高至 60%。這就意味著,就算打贏瞭官司,她也難以在北京買到合意的房子瞭。
趙婷不懂股市,也懶得研究基金,手握 200 多萬元現金的狀況讓她被一種巨大的不安定感攫住瞭。這時,她的一位在日本做房產中介的朋友出現瞭,提議她可以考慮去日本買套房," 中國人去日本買房不需要什麼資質 "、" 從選房到簽約都由中介溝通負責 "、" 購房流程往往兩個星期就能完成 ",再一看價格,位於大阪的 20 平米左右的小公寓,隻要 40 萬人民幣左右,趙婷心動瞭。
相比趙婷的稍顯無奈,媒體人陳陣選擇在日本買房則是一種主動選擇。
2010 年,當北京的霧霾嗆得兒子每周都要去醫院時,在北京市中心生活瞭 15 年的陳陣舉傢搬去瞭大理,開瞭一傢客棧。
起初,大理是他心目中的烏托邦,逃離城市的人們互不問姓名,每天喝酒唱歌。後來,外地人的湧入帶動瞭大理的房價," 大理好像成瞭北京的一個區,遍地是京牌的車。" 陳陣想找一個地方重新開始,2016 年 8 月,他看中瞭日本京都。
京都西郊嵐山風景區內的一棟木質別墅。圖 / 來源網絡
陳陣委托中介為自己找瞭一處獨棟木質別墅,地處京都西郊嵐山風景區內,一共花費瞭人民幣 70 萬元。
不久後,趙婷也在日本買瞭房——在大阪,一套 19 平方米的小公寓,包括手續費在內總計 40 萬,這間建於 80 年代的公寓和日本大多數房子一樣,都是精裝修。
據一位在日本從事不動產行業 7 年的華人中介介紹,中國大陸居民大批赴日本買房,是從近兩三年 " 北京房價超過瞭東京 " 開始的,據相關數據顯示,2014 年 8 月,相當於一線城市郊區的日本大阪彩都西,每平方米售價約 2.3 萬元。同年,北京市漲幅最低的通州區,均價已接近 3.1 萬元 / 平方米。
再加上東京成功申辦 2020 年奧運會、日元貶值、東京和大阪可能會開設賭場度假區等利好,從 2015 年下半年開始,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投資客開始大批湧入日本。
根據房地產門戶網站 " 房天下 " 統計發佈的《2016 中國人海外購房趨勢報告》,日本已成為繼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之後,中國人的第四大海外購房目標國傢,這些購房者半數以上來自上海、北京,預算多在 60 到 120 萬元之間。
日本方面的資料也同步顯示,現今,中國大陸已經超越香港、臺灣、新加坡,成瞭海外赴日買房的最大來源。
買房就像 " 網購白菜 "
從決定在日本買房到買到房子,趙婷一次日本也沒有去。
去年決定在北京買房時,她經歷的是 " 過戶一個環節排號就得一個半月,都有黃牛號瞭,一個號十幾萬 ",而在日本買房的整個過程幹脆利落,從選房到辦手續,包括往返郵寄文書在內,隻用瞭一個月,不需要和房東打交道,全由中介代辦。
一位在日本的華人中介告訴《每日人物》,在日本,平均一套房的成交時間是半個月,一些位置好的房源放出來,常常 5 分鐘就被中國人搶走:大部分中國投資客壓根兒不來看房,通過谷歌地圖看看位置,中介發圖或視頻看看房子外觀,就果斷下單購房瞭," 就像買白菜似的,還是網購白菜 "。
越來越多的中國購房者直接促進瞭日本華人房產中介行業的發展,一傢在大阪的華人中介公司索性在上海、北京開設瞭兩傢辦事處,僅在今年截至目前,該公司就已經賣出瞭 900 多套房子,絕大部分買傢是大陸客戶。
但無論購房的流程多簡潔、便利,也還是有一些需要提防的地方。
陳陣是自己親自到日本簽約的,按照慣例,買賣雙方都應向中介繳納相當於房價 3% 的服務費。華人中介告訴他,因為原房主要繳納遺產稅,所以對方的中介服務費也由陳陣負擔,房子便宜、滿意,陳陣爽快地同意瞭。但長住日本的朋友得知此事後,幫他找瞭個翻譯,簽約當天直接與房主溝通,最終揭穿瞭中介想兩頭收費的騙局。
地理位置也是中國購房者有可能會被忽悠的因素。
有時候,一套房源信息掛出,有人詢價時,中介會推說房子已經賣出,推薦附近相似的另一套。一位中介告訴《每日人物》,如果在北京,距離地鐵站步行 10 分鐘以內都算很近,但在日本," 離地鐵 10 分鐘以外就根本不要考慮瞭。" 因此,相差幾分鐘的路程,在日本的價格就是天差地別。此外,還有的中介以低價買下房源,轉手加價賣給客戶。
一位比較瞭解日本房產市場的人說:" 一些華人中介會鉆空子坑人,中國客戶往往被騙瞭也發現不瞭,因為即便被騙瞭,和大陸比起來還是便宜太多瞭。"
日本的房價為何會如此便宜,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人根本不愛買房,盡管日本政府用極低的貸款利率鼓勵買房,仍難以激起國民買房的熱情。
盡管近年來日本的房價有所上漲,但也隻有 30 年前的一半。1985 年到 1990 年時,日本流傳著 " 土地神話 ",東京地價高到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土地。1991 年,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 3 個月暴跌 65%,股票在房價下跌後進一步暴跌,跌幅超過 80%,日元也開始瞭 20 年的貶值,四處爆買的日本人從此在國際上消失。
在此期間成長起來的日本人也逐漸養成瞭不婚不育不買房的 " 低欲望 " 習慣,此外,由於日本的工作流動性大,企業也傾向於支付高額的租房補貼,人們便更不願意被房子綁架。
有調查顯示,日本人平均買房年齡為 41 歲,日本內閣府 2015 年發佈的《住宅生活相關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認為不買房也無所謂。
賺大錢很難
買下日本人不愛買的房子,然後租給日本人住——這是大多數中國人在日本買房的投資方式,因為在那裡,他們無法 " 炒房 ",根據日本的相關規定,房子五年內轉手,增值部分的 30% 到 40% 需要繳稅,5 年後轉手,稅收也占到增值部分的 1/5。
與國內買房看重漲價不同,衡量在日本買房是否劃算,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租售比——就是房屋租金與房屋價格的比值。日本低房價高租金,扣掉管理、修繕、繳稅等各項費用,租售比能達到 5% 左右,買房出租,20 年回本。與之相比,北京房子的租售比隻有 2% 左右,回本年限更是可能翻倍。
趙婷購買的大阪公寓就是自帶租約的,當國內的房子撕扯瞭一年多還沒有拿到賠償時,她在日本的公寓已經開始收租瞭。通常,中國購房者的租金收入會由中介負責包租、收租、交稅,再按月份或季度給中國客戶匯款,有的 " 土豪買傢 " 幹脆把錢放在中介,來日本旅遊時再用。
做研究投資的水湄測算過日本購房收益——大約等同於購買一個年化收益率 6% 左右的理財產品。
水湄在日本購買的第一套住房
傢住上海的水湄 2014 年第一次去日本旅遊時就動瞭買房的念頭。盡管有能力買房,水湄在上海依然選擇租房。她租住在公司附近,每天沿著開花的小路步行 5 分鐘上班。她認為房子居住和投資的功能是分開的,居住舒服最重要,投資則要考慮回報。
她在日本買瞭三套房子,大多選擇地處大阪核心地段、靠近地鐵的小公寓。這種房型最易出租,面積在 20 平方米左右——日本房子沒有公攤面積,贈送陽臺,這種大小的公寓能滿足獨居需要,全套價格在人民幣 50 到 60 萬元之間。" 我沒把日本買房與國內買房對比,而是當做投資品,是傢庭資產配置的一個選擇,對比的是國內理財產品。" 她說。
日本的公寓。圖 / 來源網絡
旅日 24 年的華人學者、東京《中華新聞》主編薑建強說,在日本核心地段投資買房,可以小賺,除非成片買,否則賺大錢也很難。
為瞭能通過租房收獲更多的回報,國人也充分地發揮瞭創造力,有人專門買死過人的兇宅用來出租,因為這種房子價格低,投資回報率更高。
還有中介員工和 8 個客戶一起集資,籌瞭 1.4 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843 萬元),買下 3 層樓 8 個房間,委托專業公司經營開辦民宿,每年有近 60 萬的租金收益,9 個人的名字按照出資股份從高到低排列在房產證上。
除瞭相對有限的回報率,日本社會的老齡化、少子化,也是很多中國投資者需要面臨的 " 未來風險 "。
" 今後日本住宅顯現出的一個趨勢是:白送恐怕都沒有人要。" 薑建強有些悲觀地在文章中寫道。
去年年初,有個日本人來到薑建強供職的報社,要刊登廣告,以 5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3200 元)的價格出售一套 48.9 平方米的公寓。公寓位於新瀉縣的滑雪觀光勝地,曾經租借給遊人居住。如今日本經濟不景氣,滑雪勝地變得冷冷清清,公寓也鮮有人租住瞭。但固定資產稅、管理費、修繕費、水電煤基本料金等仍要照付,原本用來盈利的房子反倒成瞭無底洞。
廣告刊登一個月後,薑建強得知,房子降價出手瞭,最終以 3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1900 元)的價格賣給瞭中國人。盡管上世紀 80 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前,這套房子的價格是 7500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450 萬元)。
空房率越來越高,使得無人居住又要不停交費的房子被日本人視為燙手山芋,2015 年,日本甚至出臺《日本閑置住房的特別措施法》,規定日本地方政府可建議、命令將對治安及防災造成問題的空房所有者對房屋修繕或拆除。
因此,日本人始終以冷靜的姿態看待不斷湧入的中國購房者。日本不動產研究所的愼明宏認為,中國人依然高漲的購房熱情部分來自對房地產價格下滑的經驗不足:" 對於一般的中國國民來說,‘房地產神話’依舊會持續。"
買的是一種安全感
有限的收益,這是每個在日本買瞭房子的中國人都瞭解的事實,但這並不會阻止更多的中國人去日本買房,因為,對於中國的購房者而言,他們在日本買到的並不隻是一個房子。
日本的房子是永久產權,即便是十幾平方米的小公寓,也能按比例擁有一部分建築所在的土地。
一對小夫妻賣掉瞭上海的婚房,買瞭公寓移民大阪。他們在帖子裡感慨:" 我們終於有瞭一塊永遠屬於我們的地皮。不用為瞭 70 年的產權擔憂,不用為瞭學區房而焦慮。"
從 2015 年 4 月起,日本開始放寬外國人在日創業限制。外國人在日本開辦公司就可以申請經營管理簽證,取得該簽證,即可加入日本的社會保險體系,在醫療、養老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
同年,日本電視臺 NHK 的一期題為《購買東京的中國資金——房地產的爆買和投資移民》的紀錄片中,一位在上海做生意的父親表示盡管在上海過著富裕的生活,但一紙農村戶口把上初二的孩子擋在瞭中考門外,因此,他決定在日本買房、註冊公司,辦理投資簽證,讓孩子在日本讀高中。
NHK 紀錄片《中國熱錢買下東京: " 房地產爆買 " 和 " 投資移民 "》
安定感——這是陳陣在日本買房後獲得的最直接的感受。
傢門前的公交車 8:35 準時到,不會早也不會遲。也不用擔心 " 一病回到解放前 ",小診所就能提供專業醫療服務。加入日本的醫療保障系統,70% 的費用報銷。
在這裡,兒子再也沒有出現呼吸道問題,去年全傢去馬來西亞過年,房子半個月沒關門,回來什麼也沒少。
於是,買房帶來的生活安全感遠遠大於投資收益的有限,源源不斷的中國投資者繼續前往日本。
一對上海夫妻註冊瞭公司,準備帶著上幼兒園的孩子移居日本,做出這個決定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們租住在孩子就讀的貴族幼兒園學區,這讓孩子被傢裡買房住的小朋友看不起。
另一對上海的中年夫妻,今年 3 月在日本投資房產以後,妻子被檢查出肺癌,夫妻倆隨即辦理經營管理簽證,讓妻子留日治病,享受日本的醫療保障和服務。
前不久,北京的一對老夫妻也找到房產中介,準備去日本養老,打算賣掉北京的一套房子,去日本買 10 套小公寓出租,足夠老兩口自己住得舒服和生活開銷瞭。
當然,在日本生活也會有顧慮,例如 " 即便能在日本享受國民待遇,但作為外國人,要如何真正走入日本人的內心?" 一位接受采訪的中介十分驚訝:" 我們幹嘛要走進別人心裡啊?"
(文中 " 趙婷 " 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