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判各省經濟活力,就看它們如何對待民企

11-03

文 / 巴九靈

企業固有一死,或死於政府,或死於市場,或死於政府後又死於市場。

第三類死法比較奇幻,可巧眼前就有一例。

據鈦媒體《創始人離奇被捕,深圳 Cellon 突死之謎》的報道,某手機公司經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抽貸、爭奪股權、拘禁創始人之後,五次重組計劃失敗,終於死得不能再死瞭。

相關地方政府很快發佈瞭一份官方回應,稱該公司是因為手機業務失去市場,才 " 生產經營急轉直下,財務狀況極度惡化 " ——先成瞭僵屍企業,地方政府後積極搶救無果,終於遺憾地替它收屍——先後順序不能搞錯。

事未蓋棺,難以定論,大傢不妨持續關註。不過此事勾起瞭小巴長久以來的一個疑問:中國各省的 " 營商環境 ",能夠相差多少?

唯一的滯後的殘缺的評分

就在鈦媒體曝光賽案的第二天,世界銀行發佈瞭一年一度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

中國大陸排名與去年持平,第 78 位。

營商環境評估來自十個方面,各項也都有全球排名:創辦企業(第 93 名)、辦理施工許可(第 172 名)、電力供應(第 98 名)、註冊財產(第 41 名)、獲得信貸(第 68 名)、保護少數股東(第 119 名)、納稅(第 130 名)、跨境交易(第 97 名)、合同執行(第 5 名)、破產處理(第 56 名)。

怎麼樣,總排名和各項排名,與你心中的直覺相比,孰高孰低?

如果我告訴你,中國大陸的評分隻來自兩座城市——北京(權重 45%)和上海(權重 55%),你又作何感想?(不是中國特色,各國都是選取重點城市調研,例如美國是紐約和洛杉磯)

新媒體做久瞭,巴九靈們時常提醒自己:眼前的,不是真實中國;焦點之外的廣闊天地,才更接近真實。面對這份報告,我要說同樣的話。

北京 + 上海隻擁有 3.3% 的中國人口,卻擁有 65/115 的世界 500 強中國企業,人均 GDP 是全國平均的兩倍多——應該不需要更多數字證明,北上不能代表全國。

中國這麼大,一省敵一國,我們需要中國各省的評分。

萬幸的是,世界銀行還真調研過。2008 年,出過一份《中國營商環境報告》,雖然各省得分其實隻是省會城市得分,但也頗具代表性瞭。

當時的評價體系隻有四項:創辦企業、註冊財產、獲得信貸、合同執行,評分由時間 + 費用決定。種種得分,匯成這樣一幅圖:

由於不得而知的原因,世界銀行沒有公佈各省具體排名。在另一張圖表的橫坐標裡,依稀可以辨別座次,但竟然和上面那張地圖有些出入。

僥幸的是,可以看到四項指標各自的排名,倒數十位分別是:

*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中國營商環境報告》

或許你會說,這數據也太殘破不全瞭,珠三角和粵東西北能一樣?蘇南和蘇北能一樣?國企和民企的待遇能一樣?而且也太遙遠瞭——評分在 2007 年,如今都 " 經濟新常態 " 瞭,沒點兒變化?

不幸的是,我們不知。這份報告,是第一份也是迄今最新、最完整的一份《中國營商環境報告》,不知下期是何期。

人心是桿秤,人腳在投票

數據僅此而已,我們隻好聊聊直覺。

直覺上,沿海地區營商環境整體優於內陸,南方整體優於北方。

直覺上,東北的營商環境不太美好。這不是小巴的論斷,是總理這麼說。

這份直覺由一點一滴而來。小巴曾向南方和北方的地方政府部門分別打過咨詢電話:南方就是杭州,印象深刻的一點是,當我表示等不及流程隻好放棄時,對方竟然為我支招其他辦法;而北方 …… 我被踢瞭五次皮球。類似的經歷,想必不少人有。

這些還是小事。另有一類,就像文章開篇提到的——地方政府要錢且要命。

不便點名,但小巴查詢營商環境資料的過程中,發現瞭一類案件和 Cellon 事件頗多相似:

① 企業創始人因非法侵占等罪名被抓;

② 原本的明星企業隨之隕落;

③ 涉及此案的地方一把手已被 " 雙開 ";

④ 創始人傢人至今上訪上訴。

小巴並不相信喊冤的就是真冤,隻想問問:類似的案件來一次,會給企業傢群體的內心造成多大震撼?誰不想跑?誰還敢來?

當民眾和企業傢的直覺都是如此時,直覺就不僅是直覺瞭。

某咨詢公司觀察組對大陸七大地區的營商環境做過一次粗略調查,當問及 " 貴企業在 XX 地區發展遭遇到的最大阻力來自於 " 這一問題時,超過半數接受調研的東北企業表示,來自 " 當地政府以及相關政策 "。

看過不少地方政商關系的評價,有的說 " 就靠‘證明你媽是你媽’創收 ",有的說 " 此處是雁過拔毛,而彼處是關門打狗 ",有的說 " 為什麼不能養肥瞭再殺?因為註定養不肥,本部門不先咬一口,就被其他部門吃光瞭 "。

可人人心裡都有一桿秤啊,這桿秤隻有過量,從不曾輕饒誰。

營商環境的差距沒人評測,但經濟表現的差距,這兩年不是清清楚楚擺在那裡嗎?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