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百萬的人都在靠什麼賺錢?

10-17

你能賣什麼,從根本上決定你的收入是年薪十萬還是百萬。而一個人能合法用來交換的東西,通常不脫離四樣:1. 信息 2. 錢 3. 註意力 4. 時間。這是一條略顯簡單粗暴的食物鏈,但又揭示瞭某些真相。

歸根到底,大傢都是出來賣的。你能賣什麼,決定瞭你的收入最終落在什麼檔次。而一個人能合法地賣的東西,無非就四樣:1 賣信息,2 賣錢,3 賣他人的註意力,4 賣自己的時間。

最高端的,靠賣信息賺錢

信息不對稱是白手起傢最快的捷徑,越不對稱,越來錢。

古代消息遲滯,商旅靠 A 地買,B 地賣的差價就能賺取巨額財富,這是因為 " 什麼東西在哪裡稀缺 " 的信息是差價的關鍵,一旦掌握,就站到瞭價值鏈的上遊。

就我觀察,許多高級打工者,因為最初沒本金,隻能從底層打工幹起,但一旦做到高階,掌握大量信息資源之後,幾乎都會從做業務切換到做信息掮客,Rainmaker,靠撮合行業內的交易來賺錢瞭。

這種撮合交易隻需要牽線搭橋,連本金都不需要,隻要做成一單,一年裡剩下的日子就可以歇著瞭,這種錢賺起來,可比自己親力親為,當老黃牛要劃算的多。

壟斷瞭信息交換節點的人,往往在體系中擁有最大的議價權,什麼都不需要自己幹,光靠制定遊戲規就能賺錢。

我身邊一位資管公司的小頭目,團隊 10 個人,2015 年項目分成 1000 萬,自己一個人拿走 850 萬,手下 9 個人分剩下 150 萬,活都是手下幹的,自己輕輕松松。手下那些人因為處在信息鏈的下遊,所以湯是有的,肉是沒的。

更 low 一點的例子有嗎?也有,就是經常被白領們嘲笑的房地產中介。

盡管這十幾年來穿著廉價西裝的中介們一直被認為和洗剪吹是一個檔次的,但這波房地產交易大潮確實讓這個行業賺的盆滿缽滿,許多屌絲因此逆襲成功。

話說現在北上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哪個不是千萬元起跳,這其中的中介費按 2% 算就是 20 萬,一年隻要能做成幾單,性價比遠超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領們。

而與此對比,現在一個新三板公司上板前的法律審核,律所收費也就區區 15 萬,律師收瞭錢還要承擔法律意見書的責任。而房產中介根本沒啥責任,既不需要文憑,也沒見他們做太多事情,十幾萬、幾十萬的中介費輕松入袋。

賺賣信息的錢,天生就要要比和賺賣時間的錢容易些。除瞭商業掮客,還有權力掮客,更加無本萬利。

性價比最高的,靠賣他人的註意力賺錢

所謂的註意力經濟,其商業模式可以用一句非常久遠的大忽悠話來概括:" 全中國隻要每個人給我一塊錢,我就是億萬富翁瞭 "。

這句話大概 20 年前就有瞭,在 90 年代末第一次互聯網泡沫時不知道忽悠瞭多少美國投資者,後來事實證明絕大部分都是胡扯。

現在 20 年過去瞭,技術手段可以讓一個在邊遠小縣城的人在一秒鐘之內把錢支付給上海寫字樓裡的某個人,這句騙瞭 20 年的大忽悠話終於有瞭實現的可能。

註意力經濟這個東西的規模其實很好計算,假設一個人一天 24 小時,除瞭工作 8 小時睡覺 8 小時外,還有 8 小時閑暇時間,那麼註意力生意就是在搶這 8 個小時。

而一個人願意為閑暇時間支付的開銷是固定的,那麼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出平均每分鐘的註意力停留時間值多少錢,再乘以關註數,papi 醬之類的網絡紅人就可以開始定價叫售瞭。

所謂得屌絲者得天下,在賣註意力這個行當體現的淋漓盡致,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一年幾百萬上千萬的來錢,無本萬利,玩的就是群聚效應和屌絲經濟。

這些新經濟的現狀有時會讓許多傳統的,循規蹈矩好好讀書上班的人心裡不平衡。

就比如說網絡直播,我知道在比如陌陌直播這類的平臺上,一個臉蛋還不錯的漂亮姑娘月入十萬不是問題,憑的是什麼?

男屌絲夠多,男屌絲手機有支付功能,滿足這兩點就夠瞭。

第一個條件以前一直有,第二個條件最近幾年才達成,所以對於這些姑娘來說,這個以前自己根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神奇的時代就這樣來到瞭。

玩陌陌的人都知道,這個星光值 100 就等於一元人民幣,賺瞭多少一眼就能看出來。網絡直播為屌絲提供瞭以最小成本獲取和美女互動的虛擬體驗的可能,你並不能說這沒有意義。

最不劃算的,是靠賣自己的時間賺錢

大部分人,沒本金、沒人脈,空有時間,便隻能靠賣自己的時間來賺小錢,俗稱討生活。我本身也是專業人士,所以很理解那些靠賣時間的人的困惑。

普通人感冒瞭去醫院,幾十塊錢診療費,必須要有本科以上,考取醫師資格,實習 1-3 年,取得醫生資質的人才能開單。但老百姓一輩子 90% 的收入買個房子,就一群洗剪吹中介在操作然後憑空收十幾萬。

普通女孩子從小刻苦念書,工作後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頸椎出問題也不過就那麼一個月幾千一萬的,網紅直播們撒撒嬌,唱支歌就一年上百萬的入賬。

這樣想想,確實很難讓循規蹈矩一輩子的人接受。

賣時間的錢賺的最為辛苦,是因為同質化競爭者以十億計,賣時間的人面對買方幾乎沒有議價能力,隻能在食物鏈的最下遊任人宰割。

這當中聰明一點的人,靠逼著自己念書、進修、升職來增加勞動效率,能多賺那麼一點。而大部分智力無法支持提升勞動效率的人,就隻能靠增加勞動時間長度來增加收入。

凌晨 3 點就起來擺攤的重慶小面夫妻,和加班到天亮的職場精英並沒有質的分別——他們的收入和自己的勞動時間長短掛鉤。

想要跳出賣時間的泥潭,關鍵的關鍵,是降低勞動邊際成本,或者尋找能降低勞動邊際成本的領域。

有人曾經討論為什麼頂級的對沖基金比起頂級的投行業務,賺取的財富要高出一個數量級,恐怕也正因為如此——資金管理規模增加 10 倍等於收入增加 10 倍,工作時間並不呈線性地也增加 10 倍,可能隻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和原來差不多。

而那些收入增加 10 倍,工作量也跟著增加 10 倍的人,就隻能在繼續依賴賣時間。

人一天隻有 24 個小時,意味著靠賣時間來賺錢,是有產能上限的。這就是為什麼賣時間賺不瞭大錢的關鍵。

最輕松的,是用錢來賺錢

房產增值、房租、利息、股權收益這些都算靠錢賺錢。

年薪幾十萬,不如拆遷戶。

對於普通人而言,在這個時代,個人財富增長的主要載體就隻有房產增值。什麼都不如買房是過去十年來中國的社會共識。但很多人沒有再往深去想?為什麼啥都不如買房呢?

答案是,我們已經進入瞭一個資本回報率增速高於勞動回報率增速的時代。

階層固化的一個重大標志,就是資本回報率開始高於勞動回報率:房價隻要稍微漲一點,普通白領辛辛苦苦攢瞭好幾年的收入瞬間前功盡棄,賺的再多也追不上資產增值的速度。

你們看那些投行精英,一堆又一堆 sellside 的人以跳去 buyside 為上岸目標,體現的也是勞動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的差異。

現在隻有極個別的行業(如互聯網),其勞動回報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於資本回報率的增速,所以這其實也可以作為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是朝陽行業的標尺。

香港人把買房叫 " 上車 ",把工薪階層購置的第一套樓盤叫 " 上車盤 ",其實特別形象——想象一群人跟著汽車跑,隻要你能跳上這輛車,你就是在車裡坐著躺著,也比外面那些追著跑的人要移動的快。

這,就是是靠錢賺錢的魔力。

當靠錢賺錢和前面說的信息壟斷相結合時,威力就更大,有人在國內某景點外承包瞭一個廟,稍作裝修,一年的純收益是 400 萬,接下去躺著數錢就好。

中國賺錢五大規律

1、政治敏銳

從 70 年代末開始到 80 年代初,搞投機倒把的個體戶是第一批發財者,而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國營經濟拒之門外,被逼無奈才出去闖的。

到瞭 80 年代中後期,發財的人又從體制外回到體制內。

大的暴富機會,中國在過去 20 年出現瞭不下十次,最大的機遇幾乎全都和政治格局變化息息相關。其基本特點是一波流。一波三五年讓你賺個飽,但這波賺完還想繼續賺,幾乎不可能。煤礦、進出口加工,這才幾年而已,現在已經在生存線上掙紮。

2、從無到有

在中國,要預測社會未來的走向,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思路就是:" 中國在走美國的老路 "。

這也就是所謂的 CTC("Copy to China")的基礎。可以說是中國最近 20 年所有新興行業的一條發展主線。這條主線之清晰、之連貫,和前面所說的靠政治趨勢賺錢的一波流的短暫易逝形成瞭鮮明對比。

從 90 年代末期到 2000 年初的中國第一次互聯網泡沫開始,一直到最近這 3 年的第二次互聯網泡沫,幾乎所有成功的,體量在百億美元以上的新興企業,其產品最初的雛形,都是一個 " 中國版的美國 XX"。

解決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賺錢這回事,其根本意義,是 " 為他人解決問題 ",而所謂利潤,無非是為他人(社會)解決某一問題的酬勞。

而從無到有,從 0 到 1 的事情,從滿足稀缺性需求的角度,要遠比從 1 到 10 的事情值得去做。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最緊缺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故而得到的回報也不可同日而語。BAT 這些搬運工起傢的巨頭,解決的都是從無到有的局面,之後那些跟風的早已在格局上輸瞭,隻能吃幾口殘羹冷炙而已。

3、ROE 思維

如果從財務上來解釋這一點,那就是 ROE(股本回報率)= 利潤率 * 周轉率 * 財務杠桿比率。

註意這三者是乘數關系,所以利潤為負的情況下,你的失敗也會被這個放大器給放大。但即便如此,所有賺瞭大錢的人,幾乎沒有不用到杠桿的,敢下註本來就是企業傢精神的一部分。

我在之前的回答裡說過,窮人是手裡有多少資源才敢做大事情,富人是先想到要做多大事才開始考慮要如何籌措資源。

熟練運用財務杠桿的前提,就是敢於去動 " 本不屬於自己 " 的資源的意識,或者說的再直白一些,敢去借別人手裡的資源來為我所用。

巴菲特扣除杠桿的收益率不過 13% 左右。被自己有限的資源所限制,說明自己無法掌控資源的流向,依然隻是資源的奴隸。

再談一下周轉率。即使是低利潤,隻要有高周轉率一樣可以在短期內獲得發展。比如很多人排隊的綠茶和外婆傢,菜價便宜但翻臺率高。當利潤很微的時候,提高周轉率依然可以提升 ROE。

賣珠寶和賣烤串哪個賺錢呢?很難定論。珠寶的單品利潤算下來可能比較高,但周轉率太低。反之,烤串利潤率低但周轉率要大大增高。

假設同樣的資金投入賣珠寶和賣烤串,並且假設珠寶 3 個月一個資金回籠的周期(從生產到物流到銷售),烤串一天一個周期(從生產到銷售),那麼在假設兩者都可以銷售出去的情況下,也許賣烤串比賣珠寶更賺。

此外,中間型行業和智力型行業通常有望達到更高的 ROE,主要是因為資產較輕的關系。

4、瞭解自己

沒錯,研究自己比研究他人,研究金錢更重要。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自己的瞭解遠遠沒有自己以為的多。

能賺錢不代表自己就能從錢中獲得享受,對金錢的態度其實是一件特別個人化的事情。大部分人也許可以做到正確衡量各種資源的時間價值、卻往往對自己的時間成本毫不在意,對自己的收益偏好毫無概念。

這種能力需要建立在深刻瞭解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基礎之上;同樣的資金、時間,由於掌握信息的差異,對自己來說,用在哪裡最值得,用在哪裡對當下、對未來的效用最大,都是需要反復摸索和實踐的。

窮人往往把 " 錢 " 看的太 " 值錢 ",把 " 錢 " 以外的資源,例如自己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很多人喜歡把賺錢、理財、投資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三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所需要點亮的技能樹也不盡相同。

就我的觀察,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理財;會理財和會投資也是完全兩碼事,會投資的人你若讓他憑自己做生意,很可能虧的一塌糊塗。自己到底最適合做哪一樣,也需要摸索。

很多人對創業有著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明明是個不夠自律、厭惡繁瑣的人,非要去做生產型企業。

殊不知這可以算是最繁瑣的一種商業模式,從原料供應,采購,生產,庫存,物流,銷售,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毛利潤率又低,必須鉆到每一個細節中去扣成本,可以說一步走錯滿盤皆屬。

對自己不瞭解,花下去的人生成本是無法挽回的。

5、防騙意識

這裡的 " 騙子 " 是廣義的,泛指一切出於零和動機打你主意的、想從你這裡榨取資源的人。防騙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在人生的始終。

投資本身,首先一定是一件反常識的事情,不然有錢人不會在人口比例中占少數。對於投資,其零和性要比賺錢大得多,所以有時候不止要看到趨勢,還要評估周圍其他人是否也看到瞭這個趨勢,更要考慮到周圍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對方知道。

如果說賺錢還是人和外物之間的事,那投資就一定是人和其他人之間的遊戲,更加復雜詭異。

不僅要防馬路上的騙子、短信裡的騙子,更要防資本市場的騙子,偽裝成 " 創業傢 " 的騙子、偽裝成 " 好企業 " 的騙子、偽裝成 " 合夥人 "、" 好朋友 " 的騙子、偽裝成 " 情人 "、" 伴侶 " 的騙子、甚至是偽裝成 " 養老金 "、" 社會福利保障 " 的騙子。

怎麼閱讀財務報告,怎樣判斷信息的真實性,知道怎麼查一個生意夥伴的誠信水平;這些東西之重要,可以說分分鐘能讓你半生心血付之東流。但可惜這些東西對於普通人傢的孩子,極少有地方系統的學習,隻能靠自己一筆一筆 " 學費 " 去交。

過去我們小時候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和傢庭教育,對於以上怎樣和錢打交道的知識可謂一片空白。大部分中國的傢長和老師自己也不懂這些東西。既然自己一輩子也沒活明白,那就更不用說教會下一代瞭。這樣導致的社會差距隻會進一步擴大。

這才是年賺百萬的真正秘密,正如《1942》裡的地主在流亡路上和長工說的 ," 我知道怎麼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給我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傢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