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融 360 專欄作者 "Sophiane" 原創作品,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融 360 官方立場,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
日前關於房地產政策的信號,值得關註的,一是本次大會報告關於房地產政策的表述,一是住建部有關領導在新聞發佈會上的表述。兩者都釋放瞭頗有含金量的信息,對判斷未來房地產政策及房價走勢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1
在談及房地產時,本次大會報告的具體表述是:"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房地產政策在本次大會報告中的最重大的意義,不僅在於說瞭什麼,更在於在什麼地方說。
值得一提的是,黨的全國性代表大會提及房地產政策,隻有兩次。第一次是十七大。十七大報告在提及房地產政策時並沒有談及全部,隻在社會保障部門提到瞭廉租房制度,具體表述是,"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傢庭住房困難。" 第二次就是這次舉世矚目的大會上。
本次大會報告關於房地產的表述之所以意味著中國房地產政策的巨變,關鍵在於,報告涉及的房地產政策不僅僅是保障房,而是住房的總體定位,以及未來的長效機制問題。提及房地產政策的部分不是出現在社會經濟領域,而是出現在 "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 部分的 "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 這一小部分。即房地產已由過去的經濟政策轉變成民生政策,住房的民生屬性已占據最重要的位置,意味著中國房地產政策真正迎來瞭歷史性的制度糾偏和嬗變。
2
從中國經濟大周期和貨幣政策而言,央行去年一直強調貨幣政策回歸常態,超高速印鈔時代的終結等問題,這意味著,助推房價上漲的主要工具,貨幣超發問題將逐漸不復存在,中國的 M2 已連續三個月停留在個位數,這將成為未來貨幣政策的常態。貨幣的不超發,宏觀經濟大周期的轉折,經濟已經從增長階段到高質量階段的幾大轉換,都意味著,投資房地產高收益低風險時代,正在逐漸終結,買房不需要智商的時代基本退出歷史舞臺。
3
綜上,樓市管控逐步趨緊,一大波調控新政或將徐徐而來," 一二線城市高位買房人將高坡站崗 " 的聲音開始湧現。對於高杠桿炒房並缺乏現金流支持的投資客而言,將面臨杠桿斷裂、債務違約、征信污點的困境,但對於剛需及有穩定現金流的人來說或無需恐慌,長期看,貨幣貶值是趨勢,隻是會在較短的周期(信貸緊縮周期)內購買力上升,現金才是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
畢竟當下買房者絕大多數都是按揭,而信用由銀行創造,信貸是銀行放出的,錢就是銀行 " 印 " 的(央行印的是基礎貨幣,銀行把這些基礎貨幣放貸出去產生瞭信貸貨幣,市場中的錢幾乎都是信貸貨幣),債務違約主要指欠銀行的錢還不上,銀行對外放貸收不回來自然無法兌付儲戶的本息,緊接著銀行就要破產(1929-1933 大蕭條期間,美國數千傢銀行倒閉),貸款人破產、銀行破產、儲戶存款消滅,大傢一次性債務出清,互不相欠。現在則完全不同瞭。
理論上銀行可以把房貸債權抵押 / 出售給央行獲取現金,來兌付儲戶存款及其他支出,但實際運作中,央行會先從銀行持有的最安全資產做起——國債、金融債、大型企業債券、優質企業債權 …… 按優劣資產先後依次購買,直至銀行不缺流動性(等經濟好時,各銀行再把之前抵押給央行的資產回購回去或央行把資產在市場中出售,這就是央行的縮表),就像 2008 年的次貸危機一樣。
央行幹預後,似乎一切風平浪靜完美無瑕——本該倒閉的銀行沒有倒閉、本該存款消失的儲戶毫發無損、貸款人債務違約似乎並沒有對經濟造成那麼大的危害,那麼究竟是誰受損瞭呢?答案是:所有持有現金的人。
央行幹預經濟危機的手段就是超發貨幣,超發貨幣的結果是稀釋現金的購買力、向現金持有者征收鑄幣稅,征收上來的鑄幣稅去挽救銀行、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超發貨幣引發的通貨膨脹是解決債務問題的重要方式。
但持有實物資產的人並不會被征收鑄幣稅,反而會因為貨幣超發享受資產泡沫的好處。貨幣超發並不直接創造財富,隻是財富的轉移再分配,並且很容易讓財富聚集引發兩極分化。
長期看,貨幣貶值是趨勢,隻是會在較短的周期(信貸緊縮周期)內購買力上升,但持有資產是可以增值的。而未來,在中國具有價值的住房,將集中在筆者未來歸納提煉的一些城市及房產類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