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5% 的人都在瞎理財

08-03

近期,央行發佈《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17)》,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面開展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的結果。

報告顯示,41.84% 受訪者認為自身金融知識水平一般,22.89% 認為水平較差。全國的金融素養指數平均分為 63.71。

2011 年,《錢經》雜志以《從不理財到瞎理財的中國人》作為封面文章。時至今日,我們看到《錢經》當時總結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所提出的建議依然堪稱箴言。

那麼,中國人怎麼就瞎理財瞭?

—— 財策君導讀

央行

從《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17)》可以看到這些現象:

近 65% 的人理財知識水平不夠

35.27% 的消費者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 " 非常好 " 或 " 比較好 ", 41.84% 認為自身金融知識水平一般,22.89% 認為水平較差。

消費者對全部金融知識問題的平均正確率僅有 59.56%,其中在貸款知識、投資知識和保險知識問題上的平均正確率分別為 52.72%、49.08% 和 53.82%。

當消費者在金融知識方面存在疑惑時 , 62.72% 選擇 " 向相關金融機構的員工咨詢 ",55.56% 選擇 " 上網找資料 "。

超過 65% 的人沒有充足現金流

13.16% 的消費者 " 從不做 " 傢庭開支計劃,20.83% 的消費者表示嚴格執行傢庭開支計劃。如果下個月有一筆約等於三個月收入的意外支出,隻有 34.06% 的消費者選擇瞭 " 完全可以 " 能全額支付這筆費用。換言之,超過 65% 的人沒有充足現金流。

41.27% 的消費者 " 有或曾有 " 為孩子上學存錢,34.77% 的消費者 " 目前沒有,但計劃這樣做 " 。60.99% 的消費者認為 " 依靠自己的存款、資產或生意收入 " 來保障老年開支,54.70% 選擇 " 依靠退休金 ",47.82% 選擇 " 依靠養老保險 "

超過 10% 的人投資不看合同

38.09% 的消費者在選擇金融產品或服務時會仔細閱讀合同條款,51.74% 的消費者簡要閱讀合同條款,還有 10.18% 的消費者根本不閱讀。

37.32% 的消費者表示會仔細閱讀相關金融產品或服務的對賬單並能清晰理解,15.54% 的消費者表示會仔細閱讀對賬單但難以理解,35.12% 的消費者簡要閱讀對賬單,5.08% 的消費者根本不讀。

近兩成人不知道怎麼比較金融產品

17.09% 的消費者選擇金融產品或服務時 " 不知道如何進行比較 ",14.51%" 沒有足夠的信息進行比較 "。 17.49% 的消費者 " 不能 " 正確辨別合法與非法的投資渠道和產品服務。

13.03% 的消費者購買金融產品或服務時,對其風險和收益沒有清晰的認識。閱讀完金融產品或服務的合同條款後,65.48% 的消費者表示大致理解,13.88% 的消費者表示不太理解。

《錢經》

理財瞭,但你傢的問題解決瞭嗎?

我們逐漸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卻未必能用對方法。從不懂到似懂非懂,其間漏洞百出;從 why 理財到 how 理財,處處舉步維艱。現實的環境之下,要讓理財真的為我所用,我們必須知道哪些規則?

《錢經》與上百位受訪者溝通理財疑惑、技法、竅門與誤區,他們中有普通的理財者,有身處一線的理財顧問,也有名聲斐然的理財專傢。我們歸納出這寶貴的 15 條理財理念。

瞎理財五宗罪

1、追漲殺跌

每個人都犯過瞭,居然也包括牛頓。貪婪和恐懼,誰能控制投資中的情緒。

2、把錢放在 " 最保險 " 的地方

其實沒錯,但關鍵在於,把錢放在哪裡才保險?

3、" 全情投入 "

炒股炒黃金都沒錯,別拿所有錢來炒。

4、什麼火投什麼

我們可能都幹過跟鐘鎮濤一樣的事,什麼火買什麼,適合不適合,風險不風險,總是賠瞭才知道。

5、太能花 / 太吝嗇

賺錢不就是為瞭花,所以要好好享受生活。現在節省是為瞭以後生活的更好。這兩種消費觀都沒錯,隻是很容易 " 過 "。

當下需知的 15 條理財理念

買股票不是理財

股票是理財的一個手段,絕非目的。

這裡並非詆毀投資的作用,而是澄清一個事實,投資是理財的一個手段,而絕非目的。如果這個目標是解放中國,那投資好似一場戰役,平津戰役或者淮海戰役,很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

如《華爾街日報》個人理財專欄作傢喬納森 • 克萊門茨所說,我們投資並不是為瞭擊敗市場、發筆橫財,或者賺取盡可能高的回報,金錢的本身不是最終目標,而隻是實現其他終極目標的手段,投資是為瞭購買一棟房子,或者讓子女上更好的大學,或者為退休生活儲備。

抑制欲望,增加被動收入

當我們住 70 平米的房子時就開始琢磨換個兩室一廳,隨著收入增加,會想要不要去再買下一套海景三居室,賺得更多時,也許會考慮去郊外選一套別墅。

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一道哲學題永遠在變化,理財規劃能幫你調試 " 該賺多少錢來實現它 ",但也會提醒你——抑制欲望,增加被動收入。

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這將決定你要花多少錢,適當抑制欲望並沒錯。你得賺多少錢實現它?這將決定你需要多少錢,可以增加被動收入。

切莫有時間工作,沒時間賺錢

" 等有瞭錢再理財吧。" 談到理財,這句話說得最多。

除瞭睡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會花掉三分之二的時間工作,越優秀的人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越多。

努力工作當然是賺錢,我們可能會碰到許多 " 賺到一筆錢 " 的機會,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四類賺錢機會:一份更高的薪水、一個創業項目、一個外人絕對買不到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或者一筆收入。

假定這四類機會都非常靠譜,那可能的結果是:

一份更高的薪水,你會花的更多,因為你認為 " 理財不是省吃儉用,而是享受生活 "。一個創業項目,你拿不出錢來入股,因為沒有本金。同樣的,一份收益再高的投資,你也無福消受,因為你沒有本金;拿到一筆 " 大錢 " 獎金時,你 " 自然會開始理財 ",但你發現自己沒有經驗,不懂。

我們見過 20 多歲的網球冠軍、主持人,但極少見到 20 多歲的投資理財大師。理財是一門實用技術,最好自己能上場,單靠看書惡補並不容易。

工作有盡時。多數人沒有這麼幸運能碰上這四類賺錢的機會,而是靠踏踏實實一份薪水。即使有一份高薪,也很難一輩子都拿到,退休後的若幹年中,單靠養老金遠遠不夠。

最大的風險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活得太長

規劃我們退休後的投資組合,是人生中最棘手的財務難題之一。

如今,65 歲的男性預期平均能活到 83 歲,而 65 歲的女性平均能活到 85 歲,但這些數據會誤導人,因為它們隻是平均預期,不僅有半數的退休者會活得更久,而且人們在活到平均壽命前後時也面臨很大的變數,有些人可能在接近 70 歲就去世,而不少人能活到 90 歲。

而且,如果你已婚,則還要考慮兩個人的預期壽命。

平均壽命僅僅反映大眾的整體情況,至於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生活富裕而且定期鍛煉、不抽煙、不酗酒、經常閱讀理財雜志的人,他們的壽命可能超過平均數。如果你身體健康、頭腦清醒,還是謹慎為好,做好 90 歲,甚至更長久的退休計劃。

可怕的是,在超過 20 年的收入荒漠裡,(如果 50 歲退休,按照中國人口平均壽命 74 歲計算,是 24 年)我們靠什麼養老?

除瞭社保,有一個源源不斷的現金噴泉是最佳解決之道,多數中國人都知道,社保真的幫不上忙——如果想像日本老人那樣退休後在沖繩租下一套靠海別墅逍遙過晚年,隻能靠自己的安排。

最多的人存下瞭一筆錢做養老之用,但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壽命:我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這意味著我們很難去計算每年應該從積蓄中抽出多少用於生活開銷。取出太多,可能是:眼睛一閉,一睜,錢花沒瞭;人還在取得太少,我們可能過上瞭不必要的拮據生活。

第二多的人靠著一套房產,但活過瞭 70 年,所有權又是一個不確定性。

大傢填補養老大坑的現金噴泉依次是:一筆儲蓄,最好每年有些收益;一幢可供出租的房產;或者持有一傢公司的股份,每年自有分紅——這些都是被動收入。

不要早結婚

李兆基,香港地產發展商,亞洲股神。恒基兆業、中華煤氣主席、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當被問及成功秘訣,四叔李兆基給年輕人一條忠告:不要早結婚。

結婚二字對中國人的重壓,除瞭孩子,還有一套房子。一個 28 歲的北京青年為瞭婚房可能要花掉自己工作以來的所有積蓄——能成為母錢的錢,為瞭湊齊首付,搭上父母積蓄的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每月供款會吃掉你存下更多母錢的可能。

積蓄一筆驍勇善戰的母錢,然後用這筆母錢產生錢子錢孫。

" 如果拿著當初的 1000 元去投資,第一次能有 2% 的回報,日積月累下來也是很大的財富 ",四叔在一次公開演講上說:" 以錢賺錢,怎麼會成不瞭富豪?"

年輕最大的好處是不怕冒險——因為你沒什麼可失去,最大的短板是母錢少。形成母錢的珍貴時期多是二十來歲,太早結婚會蠶食掉這筆資本,如四叔所言 " 有的時候傢庭的負擔會成為枷鎖 "。

賣掉房子去投資

房價會不會永遠都漲?至少香港人不會這麼想。

東亞銀行(中國)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柏軒說:" 我認識的一對夫妻 97 年結婚時,在香港比較偏遠的地方買瞭房子,房價跌到最低點時差不多跌瞭 80%。所以,即使是剛需結婚買房子,也要理性。"

第一,2001 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產業競爭力飛速提高,這奠定瞭中國以外需拉動經濟成長的模式。第二,1999-2000 年啟動瞭房改。在過去,住房是一項社會福利,房改之後,房地產成瞭一項產業。從此,中國的經濟就在房地產及相關產業飛速發展的基礎上高度成長,拉動瞭內需。

房價上漲在老百姓心中已經成瞭一個優良的投資渠道,但是接下來,房地產還依然會延續此前的輝煌麼?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同樣樓市亦如此。

別指望保險賺錢

臺灣理財者會認為買保險是必需的,人有旦夕禍福,需要保險來保障,而內地的創富者偏年輕,可能感覺不到保險的重要性。保險最重要的是買保障,而不是投資。

保險提供一個機會,用小錢把風險轉移出去。難怪教科書上說,從經濟角度,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和提供經濟保障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財務安排。

我們對保險有個最大的錯覺——既然是保險,用它投資肯定沒風險。這句話大錯特錯。

求安全之名,可能會失掉瞭好的機會,甚至不如在銀行存成死期。求方便之名,讓保險一次性解決兩個問題——保障和投資,效果也並不一定好。

直接忽略掉所謂 " 保障又理財 " 的保險,隻選擇那些純保障型,至於投資,省下錢來交給更專業的投資機構去打理。

如何識別哪些是純保障,哪些是摻雜瞭 " 理財 " 功能的保險?簡單甄別法之一,有返還的保險可以不碰,它們總會有些投資功能。保障的事情讓保險來,至於賺錢的重任,就讓更專業的產品去幹吧,你懂的。

賺自己能賺的錢

被別人的財富故事激勵的同時,也要保持一份清醒——這事我幹得瞭麼?

認識自己能賺什麼錢:蘇格拉底認為智慧意味著自己知道自己無知,這放在理財裡面也很是適用。如果你並不知道有些錢是為什麼賺來的或者是如何虧損的,那麼在未來的投資決策中,賺大錢不易,虧損倒是常見。

投資市場的錢並不好賺:完全靠投資 " 發財 " 可謂鳳毛麟角,依靠一份自己的事業改變財富的速度甚至靠譜一些——微軟、甲骨文、沃爾瑪、LV,除巴菲特之外的九位富豪的背後都是一傢富有成長性的企業。

投資傢也好,企業傢也罷,別人的故事終歸是別人的故事,沒有一個好點子、一個好爹,大可不必悲傷富豪榜上沒有你的名字,我們可以做的是,賺好自己能賺的錢,把它賺足。

有時候投資的意義不在於賺錢,而是避免變窮。

能把錢守住就是賺瞭錢

理財的目的不是創造財富。理財的首要目標是保證財富不貶值,其次是力求財富的穩定增長。

如果你相信一項投資會讓你收益豐厚,將全部身傢投入其中,可能會讓你瞬間實現最高的理財目標。

但如果你錯瞭,極端的情況是損失瞭 90% 之多。這個錯誤的後果與你錯過瞭一個高收益的機會完全不能相比,你可能會失去全部的養老金,連 70 平米的房子也住不起。

任何生活在當今中國的人都知道,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錢正在無形變少,但錯誤的投資可能比通脹更暴戾。

保住本錢的訣竅是懂得什麼時候按兵不動保存實力,什麼時候出手賺取收益。

10

現在,投什麼比什麼時候出手更重要

在過去 25 年內,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由 3 年一次變成平均 18 個月就來一次,按照裡氏震級來算的話,它從三級地震變成瞭九級地震,甚至更嚴重。2008 年起,危機已經成為常態。

在中國,投資界也普遍感受到市場的變化,我們接受的外界影響越來越多,市場波動的周期越來越短,節奏越來越快。與此同時,是理財產品的日漸豐富,什麼時候蟄伏、什麼時候出手,投資犯錯的概率越來越大。

投資什麼?總是找不到最好的產品。

每個理財產品總是在收益、風險和流動性上糾結不已。而一項投資賺錢能力越強,冒的風險就越大。幸好投資可以很花心,不能娶到美嬌娥,但可以同時擁有,坐享齊人之福。專業人士稱之為資產配置,是為瞭分散風險。

分散風險不是買很多。加裡 • 佈林森對 1974 年股災的回憶:" 做投資決策,最重要的是確定好投資類別,在類似的產品裡再怎麼分散投資都沒用。"

怎麼才是真正分散投資?房產也罷,股票也罷,買再多也隻是在同一種資產類別中,也就是同一個 " 籃子 " 裡,一旦遇到經濟周期轉變,同類資產的價格往往是一個方向變動的。

什麼錢投什麼產品真正的分散是要在不同的資產類別中進行配置,並根據自身的需求以及市場趨勢的變動進行調整,這才是有價值的分散。

在投資理財產品時,人們會看到很多描述產品收益的用語 " 預期收益率 "、" 最高收益率 "、" 年化收益率 " 和 " 累計收益率 " 等等,建議你正確理解 " 收益率 ",才會正確選擇適合你的理財產品。

11

隔靴搔癢更安全

如果理財也是一道料理,大可以將我們善食巧燴的本事移植過來,有米、兼有巧婦足以做出一桌好菜,無肉也不遺憾。在這兒,股市很像是一塊生肉。烹飪一道水煮肉片、京醬肉絲、辣炒回鍋肉都不賴,生吃?還是小心為上。

除非藝高人膽大,否則死得最慘的也是拿生肉當主食的人。

我們大多數人可能不瞭解信用違約掉期、商品期貨升水和抵押衍生品,甚至,也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瞭解股票,與其啖生肉難以下咽,不如找到好廚子烹制肉羹," 隔靴搔癢 " 未償不可。

12

投資最可怕的敵人是你的情緒

在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副總經理秦紅與投資者們的交流中,她發現投資七情—— " 喜、怒、哀、懼、愛、惡、欲 " 深刻的影響著投資行為。

往回看,我們總會知道那個歷史最高點和之後巨大的下跌;但是身在其中之時,卻永遠無法預測市場走勢。上漲之後 " 再創新高 " 固然令人愉悅,卻遠沒有下跌的記憶來得深刻。為瞭長期的盈利忍受痛苦,這是基金投資的現實。

因為痛苦就采取低買高賣策略,最終的結果大概率事件會是承受瞭下跌(因為不肯割肉),還賺不到牛市的錢(因為賺錢時會頻繁買賣,拿不到牛市的收益)。

13

風物長宜放眼量

外人看來,低買高賣是應該的呀。尤其是高點不賣出,真是笨人所為。在如此的外部壓力下,許多人從長期投資者走向短期交易者。

加上渠道本身的利益傾向,以及長期投資教育聲音的弱化,最終讓投資者不是走向理性,而是走向短視:逐漸關註短期利益、忽視長期利益,而不再尋求大概率、大幅度的獲勝事件。直到牛市來臨,他們才發現因此喪失瞭巨大收益,可惜已為時過晚。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長期投資未必是獲取最高收益的方式,卻是適合大多數人的方式。

14

外人田裡有肥水

從百姓個人的利益考慮,國外有巨大的投資回報的空間。我們不要隻看到歐債危機,看到美國經濟情況不好,看到華爾街指數下降,這個是片面的。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經濟的不斷上漲,事實上帶動瞭蘋果公司、力拓、必和必拓、英國石油 BP、美孚公司、寶馬公司等等大企業的股價上漲。

用中國人俗話來講這等於是肥水流入外人田,難道我們的消費者、投資者、儲蓄者隻能隔岸觀火嗎?我們應該積極走出去,佈局到這些優質的金融資產上去。讓我們的百姓獲得中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大企業的股價上漲、資產價格上漲的部分回報。

15

花大錢買貴貨

" 他們花起錢來總是大手筆,但生活中卻節約樸素 ",韓國投資專傢樸容錫在描述新生代富豪時說。這句話看起來有點矛盾。

每個月接到信用卡單時,我們總是有這樣的疑惑—錢無聲無息滑過指縫。幾乎每位女性都有這樣的感覺:置裝費大把花出去,還是覺得沒衣服穿。

一雙質量好的皮鞋,隻要保養得好,穿上 10 年也嶄新如初;一張經典的實木好床,即便連續睡上 10 年,也結實如新;一套紅木傢具,可能越用越值錢。

雖然大傢都在說 LV 貴且不值,但花同樣的錢,買一個經典皮具可能比買十個 " 隨便背背 " 的包劃算得多:第一,當時絕對貴,下次自然買的少;第二,錢花在瞭看得見的地方。

《錢經》對話於彤:人生無債,財務無憂

於彤丨觀點犀利的金融營銷管理專傢

財策研習社專傢顧問團成員

不管你情不情願,你已經被理財裹挾進來瞭。

——於彤

就像泰戈爾所言:" 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並不站在同一個場所,有的在前,有的在後,有的在平原上,但沒有一個人能站著不動,所有人都得朝前走。" 的確,我們已進入瞭全民理財的時代。

與全民理財相應的是理財方式的多元化。理財工具市場 " 亂花漸欲迷人眼 ",有的理財方式精彩刺激,有的理財方式平穩安逸。

" 如何把財富分配到相應的理財產品上是一個大學問," 於彤說," 用來保障基本生活的財富要投放在安全性較高的理財產品上,而實現財富增值的資金要投在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上。很多人理財失誤就是因為拿保障性的資金追求高收益,卻把用來投資的資金爬在銀行賬戶裡。"

在這個理財越來越熱的時代,很多人把追逐欲望當成瞭理財的代名詞,熙熙攘攘,為利而來,為利所往。但理財真的是為瞭追求更多的金錢嗎?

顯然不是這樣,於彤說:" 理財雖然和金錢有關,但和金錢的多寡沒太多關系。" 理財並不是為瞭占有更多的金錢——金錢常成為人的主子——它並不能使人感到快樂和有價值,甚至由於對理財的錯誤理解,這些人賺取的金錢越多,就越擔心金錢的損失,他們的 " 理財 " 也就變成瞭關於金錢的數字遊戲。

人生所需要的金錢是有限的,金錢隻有被使用才能發揮其意義。而現實中我們經常見到的卻是,很多人帶著金錢走入墳墓,而留給自己親人的卻是紛繁復雜的遺產糾紛。

其實理財的本質很簡單,理財就是為瞭實現財務自由,是為瞭能夠隨心所欲度過自己在人間的日子。

換句話說,理財就是還債。於彤經常講的一句話是 " 人生無債,財務無憂。" 合理的理財規劃要能夠計算出自己生下來就要還的債,用時間去做合理的規劃,用各種理財方式安排好自己的養老、子女教育、健康等方面可能的支出。

" 還債 " 之前要對自己的財富狀況和財富預期進行評估,很多人在理財的路上忘卻瞭理財的終點,最終離理財的本質漸行漸遠,被欲望裹挾著。

理財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能實現自己的預期就是好的。

對於普通理財者來說,應選擇主流的理財工具,要對自己擁有的財富進行合理的分配,在滿足自己財務規劃之後,用那些能忘記的錢進行投資,即使損失,也不會影響自己的財務規劃。

於彤認為," 其實理財事關人生哲學。"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生哲學決定瞭對理財的不同的理解。

因此在決定理財之前,你需要理清的是你的人生哲學,唯有如此,你才不會被金錢的欲望挾持,才能還完自己的 " 債 ",實現財務自由。

本文來源(節選):

央行|《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17)》

錢經|《從不理財到瞎理財的中國人》

《從不理財到瞎理財的中國人》

作者:張曦元 呂世威 林琳 張登輝 。

特約作者:龔博

本內容整理|財策研習社

· END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