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就是亙古不變、萬世不移的資產!賺錢的能力就是財富的邏輯!
財富的邏輯不斷轉換
財富的形式不斷變換,在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其表現截然不同:在刀耕火種、狩獵采集的古典時代,人們群居生活,物資共有,也就無所謂財富瞭。
在農業時代,絕大多數的物品都來自於土地種植,所以那時的財富主要指土地,也因此中國近兩千年的農業社會最有權勢的階層是地主,而在歐洲十八世紀早期,也就有瞭視農業為財富唯一來源和社會一切收入基礎的重農學派,歐洲的老貴族們都是大地主。
到瞭工業時代,蒸汽機 / 電力的發明和應用,人群開始聚集、城市由此產生,人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物資都來自於工廠的流水線,於是工廠及工廠的設備就成瞭財富的重要形式,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由此崛起,大的資本傢構成的利益集團被稱為托拉斯,洛克菲勒是這一時代的代表人物。
而今的金融資本時代,流量為王、誰掌握經濟運行的血脈——金融,誰就掌握瞭財富,所以 500 強財富榜單的前排,銀行 / 保險 / 證券 / 信托及地產這些大佬們占瞭一席之地。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能參與這個時代財富分配似乎隻有房產瞭。
不僅如此,財富的流轉也時常變遷:在世界范圍內看,財富正從富裕的歐洲、甚至美洲開始向亞洲、尤其是東亞流轉;從一個國傢來說,美國的財富正由之前的中南部向東西海岸流轉,中國的財富正由中西部向東部沿海流轉、由農村 / 中小城市向大城市 / 中心城市流轉;從各行各業來看,財富正由資源型行業 / 勞動密集型行業向輕資產行業 / 智力密集型行業流轉。
你觀察一下中國,多少中西部及東北的重工業城市 / 資源型城市凋敝破敗、房價一蹶不振,而多少踩準瞭金融業 / 新經濟 / 互聯網風口的城市日新月異、房價一飛沖天!
可這是全部嗎?NO!一個新的時代似乎正在到來:Facebook、微軟、騰訊、阿裡這類企業有什麼資產?無非就是一些電腦、軟件、服務器和一群人罷瞭,憑什麼它們的市值能達數千億、並穩居 500 強榜單前列?
這是一個智力的新時代,知識能讓物質資源消耗更少、生產效率更高、物質產生的效能更強,知識的作用遠大於實物。
是的,新一輪的財富邏輯正在改變。
城市的中心時常變遷
一座城市從剛開始的一個據點(歷史上的軍事據點 / 曾經的漕運碼頭 / 人來送往的驛站 / 商品貿易的交易點 / 甚至一座火車站)擴散開來,發展到數十萬、上百萬的大城市,聚集著醫療、教育、商業、文化等資源的區域就是所謂的市中心,市裡的房價非常昂貴。
市中心有套房、城裡頭有資產,也就成瞭很多人的願想,並由此形成瞭堅持市中心置業的三環黨、四環黨等人群,這種想法的問題是用靜止的眼光看待生長的城市,尤其是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加速流入城市、交通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
城市是個有機體,有著自己生老循環的生命周期,城市不斷長高變大,人口成百上千萬的聚集,與此同時,市中心也是在不斷遷移的:曾經的市中心或許已成瞭破爛不堪、居住體驗感極差的棚戶區,曾經的偏遠郊區因為更新的、更先進的教育 / 商業 / 醫療 / 公園等公共資源的進入,而成瞭城市新的中心。
北京的二環還能算是城市獨一無二的中心嗎?北京五六環的房價跟二環的房價相差多少呢?北京是個多中心城市,資源較為均衡的分佈,讓全城房價相差不大,十年前在郊區買房遠比當時在市中心買房賺得更多。
▲曾經寸土寸金、人人向往的市中心,而今成瞭破敗、居住體驗極差的棚戶區
科技的進步、交通工具的迭代對城市框架的拉大、城市中心的轉移、職住分離的距離影響巨大:
在自行車時代,工廠區和居民區幾乎挨著,城市的半徑也就限定在 5 公裡左右;
到瞭汽車時代,職住開始分離,出現瞭集中商業辦公區,人們坐公交或者開車上班,城市的半徑也就順勢擴大到近 30 公裡;
而到瞭地鐵時代,輕軌 / 城軌 / 高鐵更是拉近瞭城與城的距離,人們甚至可以跨城上班(上海的上班族甚至可以住在昆山 / 花橋),這就是所謂的城市群,城市的半徑由此就可以擴大到 50 公裡。
於是,牢固於人心的市中心觀念還會固若金湯、牢不可破嗎?
而現在,我們即將迎來一個互聯網科技的新時代,人們需要聚集(工作 / 創意 / 協作 / 生活),但更可以借助便捷的交通網絡實現迅速的流動,而這對城市、對城市的中心、對市中心的房產、甚至財富的邏輯將產生新一輪的重大影響。
稀缺有用的才最保值
財富的邏輯不斷轉換、看似能傳承子孫的房產也因市中心的變遷而價值縮減,那保值增值的資產有什麼共性呢?
一是稀缺性;
二是有使用價值。
不知道大傢有沒有一個疑問:普遍的觀點是貨幣放水會引發通貨膨脹,可自 2008 年 4 萬億後,貨幣存量增加數倍,可為什麼沒有物價飛漲呢?
▲近五年我國物價平穩,CPI 漲幅穩定在 2% 左右
因為科技進步、因為無人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讓生活必需的商品不再稀缺、供應無限量、甚至還產能過剩。
而通貨膨脹理論產生的社會生產背景跟今天判若兩個世界,所以低生產率、低生產水平、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的生產環境下誕生的大量經典理論,都已不適用於如今高效、自動化、復雜的新環境,通脹理論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財富的邏輯在轉換、城市的中心在變遷,所以被奉為圭臬的經典理論也得與時俱進啊。
與物價平穩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我國一二線城市房價創造的 " 十年漲十倍 " 的財富奇跡。為什麼?因為人口流入引發的巨大需求,因為土地稀缺引發的房子稀缺,而房子又是有用的——人們總得有間屋子放下一張床吧。
曾經的移動電話磚頭塊大哥大價格竟然上萬,而今功能更全、輕捷美觀的智能手機最低的也不過千把塊;
曾經要托關系走後門、花費一年工資才能買到的電視機,而今不用半月工資就能買到一臺大彩電;
同等配置的汽車,自它誕生那一天起價格就隻會跌不會漲 ……
為什麼?因為不稀缺!因為供應無限量!所以奢侈品(如手表 / 首飾等)為瞭維持價格不跌、保值增值的假象,經常推出紀念版 / 限量版商品。黃金就一定保值嗎?當人們的審美觀改變,不再把黃金作為首飾佩戴,又因為其貨幣媒介價值、工業使用價值近乎於無,黃金的價值將一文不值。
能保值增值的資產、能世代傳承的資產,必須是稀缺且有使用價值的資產(稀缺和使用價值值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具備識別出它們的能力。
你才是最靠譜的資產
回顧人類歷史的長河,你會發現根本就沒有什麼萬世不移的財富,也很少有世代相傳的傢產:一場戰爭 / 革命就能摧毀一個傢族世代累積的財富,一次科技進步就能讓曾經貴重資產變得一文不值,一時自然環境的變化(河流改道 / 幹旱 / 氣候變冷變熱等)就能讓一座繁華的都市成為荒涼不毛之地 ……
人們觀念思想的變化同樣會影響財富的生產和創造,財富都具有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征。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隻是忽快忽慢罷瞭。
那就沒有靠譜的資產瞭嗎?有,就是人本身!
作為地球上智商最高的動物,人是活的、變化的,能根據世間萬物的變動而主動的做出調整、適應:城市衰落瞭,那就遷徙到其他城市好瞭;行業消亡瞭,那就學新的技能在新興行業實現再就業;財富 / 資產的形式發生瞭變化,那就拋棄老的、擁抱新的好瞭 ……
這裡的關鍵就是你得具備再選擇的能力、因應事務變化的適應力,而這又回到老話常態、近乎心靈雞湯的認知問題——開闊的胸懷迎接新事物、深究一行的精進精神、不停的嘗試試錯保持隨時出發的狀態,讓自己更有彈性——雖經萬般擠壓,終將恢復原狀。
財富是人的勞動創造的,你及子孫的勞動創造力才是財富源源不斷的來源,比留給子孫物質資產更重要的是思想、格局、觀念、技能。同樣,更多的後代就會有更多的可能(有的敗傢但有的奮進,有的平庸但也會有的優秀),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還是有道理的,因為人就是一切的根源。
人就是亙古不變、萬世不移的資產!賺錢的能力就是財富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