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也就是 10 年之前,我買瞭好幾本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方面的書,其中就有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塞勒教授 ( Richard H Thaler ) 的書。塞勒教授的原創性理論非常有現實意義,其中 " 心理賬戶 " 對當時 A 股市場投資者虧多贏少的現象有很好的解釋度。當時,我非常希望證券研究領域能夠依據行為金融學的相關理論來建立一套系統投資方法或策略。十年過去瞭,國內對行為金融學方面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實操應用都沒有多大進展。
以下是 2007 年我在《新財富》上發表的專欄文章,原標題為《用情商來投資》,原文略作修改。
記得 20 多年前,股市上就流傳這樣一個笑話:熊市裡大傢都虧錢,卻有一個和尚總能賺錢。大傢百思不得其解,便問和尚有何秘訣。和尚笑道:" 出傢人以慈悲為懷,當大傢都蜂擁買股票的時候,說明大傢都非常想要股票,既然如此,我就得趕緊把股票賣給別人;當市場交易很清淡,大傢想賣股票都困難的時候,我就得去買股票,盡微薄之力。"
這雖然隻是個笑話,卻說明投資決策過程未必是完全理性的。比如,在資本市場上,人性中的兩大弱點—貪婪和恐懼總是暴露無遺。前面笑話中的那個和尚之所以能賺錢,就在於他戰勝瞭貪婪和恐懼,而戰勝的法寶不是憑智慧,而是靠信仰。因此,當人們習慣瞭用傳統金融理論和估值方法來進行投資的時候,是否應該評判一下以往的投資業績和得失,嘗試換一種思維或理念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呢?
用情商來管理 " 心理賬戶 "
心理賬戶 ( mental accounting ) ,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 · 塞勒 ( RichardThaler ) 提出的概念,是指人們根據資金來源和用途等因素對資金進行心理上的歸類。一般而言,由於人們對形式的偏好,導致他們會將同樣的風險(或收益)記入不同的心理賬戶,因此,他們在不同的情況下面對相同的風險(收益)時,就會有不同的表現。
《莊子》裡面有一則寓言故事,叫朝三暮四,其實就是中國古代 " 心理賬戶 " 的典型案例:一群猴子的主人為瞭節省開支,對猴子提出 " 早上給三顆栗子、晚上給四顆栗子 " 的食品供給建議,猴子們都表示反對,改為 " 朝四暮三 " 後就皆大歡喜、一致通過瞭。
無論是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加起來都是七個,但對猴子們的心理賬戶的影響是不同的,後者可以獲得更多快感。下面這張圖可能更說明問題,即盡管衛生條件是大傢所關註的,但觀念接受度更容易影響人們的行為。
圖片來源:微信網絡
不少投資者也容易按照自己心理賬戶的 " 平衡 " 來作投資決策,比如,並不以總資產規模或收益最大化為目標,在調整資產結構時,往往賣出組合中某些 " 盈利 " 的品種,而留下仍然 " 虧損 " 的品種(行為金融學上稱之為 " 損失厭惡心理 ",Risk Aversion)。有時甚至還會對現有品種的成本進行 " 追溯調整 ",不到成本價,堅決不賣。
中國股市中有一大批股票賬戶屬於 " 睡眠賬戶 "(長期沒有交易),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原先買的股票被套住瞭。而從資產管理的角度看,是不存在 " 套住 " 一說的,隻有調整資產結構、優化資產或變現資產等說法。從情商的角度看," 睡眠賬戶 " 顯然是反映瞭投資者 " 自我調控能力 " 的不足。
更有不少投資者,總是用小菜場買菜的方式來從事交易活動,往往為瞭多掙一分錢而錯失買賣成功的良機。這種因小失大的案例在證券市場中比比皆是。其實,投資者可以通過調整心態、訓練情商來改變這一局面,如果情商水平真能達到某個高度," 心理賬戶 " 也就消失瞭。
行為金融學為 " 情商 " 在投資策略中的應用提供依據
傳統金融理論建立在市場參與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礎上。這一理性人假設通常包括兩方面:一是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二是能夠對一切信息進行正確的加工和處理。傳統金融學的核心內容是 " 有效市場假說 ",根據這一假說發展起來的各種金融理論,包括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套利定價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等,一起構成瞭現代金融理論的基礎。
但實際上,投資人並非完全理性,資本市場中經常出現 " 羊群效應 "、股市高溢價之謎、," 封閉式基金折價之謎 "、股價泡沫等現象,這就觸發瞭行為金融學的誕生。行為金融學主要對資本市場上出現的非理性的 " 異常現象 " 進行分析和解釋。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和人類行為學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它的意義在於確立瞭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在決策、行為以及市場定價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瞭傳統金融理論關於理性投資者的簡單假設,更加符合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
隨著行為金融學的影響日深,與之相應的投資策略也出現瞭,如反饋交易策略,該策略是以股票過去的表現作為交易判斷的主要依據,其中,動量交易策略是買入近來的強勢股,賣出弱勢股;而逆向交易策略是賣出近來的強勢股,買入弱勢股。此外,還有時間分散策略、平均成本策略等。
研究人性的特點,研究人類行為在金融投資領域的通常特征,無疑有助於提升投資業績。而對於這方面的認知和研究的效果,則更多地取決於 " 情商 "。
心理學傢認為,情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因為隻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即能調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勵,走出生命中的低潮;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順利溝通的基礎;五是人際關系的管理,即領導和管理能力。
如果作簡單的概括,情商無非是反映三大能力:內外感知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這三大能力對投資決策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凱恩斯就認為,投資股票如同 " 選美 ",而選美實際上是選擇別人的眼光(感知他人能力);又如,投資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自我調控能力就很重要;再如,投資的超額收益往往來自信息不對稱下的信息獲取優勢(當然要杜絕內幕消息),這就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廣泛的社會資源——體現溝通和交際能力。
從依據性格投資到投資境界的升華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事業成功,智商隻起 20% 的作用,而情商則起瞭 80% 的作用。在證券市場上,我們確實也沒有發現投資業績與智商之間存在必然聯系。
從股市的中短期波動看,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最明顯的,而推動股市變化的主要力量就是兩個:貪婪和恐懼。集體貪婪導致股價瘋漲,產生泡沫,集體恐懼導致股價暴跌,產生市場崩潰,這也是行為金融學最先研究的心理要素。
一般來講,性格樂觀者容易貪婪,而悲觀者容易恐懼,前者是風險偏好型,後者是風險厭惡型。從邏輯上來推斷,極端貪婪者應該適合在牛市中投資,或買高風險、高成長的資產,而極端恐懼者適合在熊市中投資,或投資固定收益類品種。
因此,不同性格的人面對不同的市場環境和資產配置,其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樣的,並不是所有的市場狀況和品種都適合每個人參與。所以,投資者依據自己的性格或情商來投資時,就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當然,一般而言,投資者不會有極端恐懼或極端貪婪這樣的性格,通常兼而有之,如樂觀者在別人開始恐懼的時候,他還沒有察覺,而當市場進入恐懼尾端、即將轉好的時候,他也開始恐懼,賣出手中資產,顯然,這樣的投資是難以取得良好業績的。所以,如果投資者能夠瞭解自己的性格偏向,有針對性地揚長避短,肯定能夠改善投資業績,少遇挫折。
一個人的情商與其從小的生活環境、學習條件有很大關系,這也說明情商是可以通過環境的變化或自我修煉來提高的。有些投資者在投資不順的時候,經常會抱怨市場錯瞭,而不肯承認自己的策略有誤,以致錯失良機,這在行為金融學上叫 "WishfulThinking"。
從情商上看,就是他們在感知能力或自我調控能力上存在欠缺,需要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去感受別人的想法,順應市場變化。當然,順應市場還隻是 " 投資境界 " 的中高水平,本人曾經寫過《探尋拐點還是追隨趨勢》一文(詳見《新財富》2006 年 7 月號),實際上也就是建議投資者在認清大趨勢之後,無需每日將信將疑,時刻擔心拐點的出現(順應市場其實是要順應大趨勢,而非隨機應變)。
" 投資境界 " 的進一步升華,那就應該超越市場瞭。何謂超越市場?就是面對市場的波動,心平如鏡,當別人在關註財富的膨脹和收縮、備受貪婪和恐懼煎熬的時候,你能置股價波動於不顧;當別人在關註上市公司盈利狀況的時候,你在研究這傢公司的治理狀況和發展戰略 ......
總之,不妨用情商來做資產配置和投資決策,也許能夠取得良好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