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5-35 歲這十年,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一場高考之後最大的一個人生轉折點,有的人面臨的是職場的轉型,有的面臨是生娃全職幾年後的職場回歸 …… 這個坎能否邁過去,基本奠定瞭未來職場的格局是成是敗。
來源:天涯 @onedoneky
本人畢業至今一直在高校任教二十多年,一二三本的學生都教過。教過的學生,萬人是有的,印象深刻的,至少幾百人。畢業後斷續交往的,也有很多。截止目前,最早畢業的那批學生中,有成績斐然的,有默默無聞的,有 " 淪落 " 為傢庭主婦的(勿噴,後面解釋),有打工謀生的。當時他們在學校的時候,差別並不大,為什麼離校後,就天壤之別瞭呢?除瞭傢庭因素 + 社會關系以外,還有什麼重大變量?
第一個學生 A
98 級的 211 畢業生,如今 " 淪為 " 為傢庭主婦
PS: 用 " 淪為 " 這個詞並不是看不起傢庭主婦,而是說她傢庭的確缺錢,她卻是因為無法重返職場而被迫呆在傢的。
這個學生是 98 年入學的 211 高校學生,因為 99 年才大學擴招,98 年入學的學生,智商角度仍是同齡人中的精英。
記得第一次見到 A,我眼前一亮,分明看到瞭李清照筆下的婉約江南女子。她當時成績在我帶的 12 個學生中屬中上等。傢庭出身江南普通農傢。
畢業的時候,早就不包分配瞭,大傢都是自謀職業。她不知道是戀傢還是什麼原因回到傢鄉,在縣城找瞭份文員兼出納的工作。從起點來看,很正常。包括現在的文史經管類專業大學生,畢業後的第一份自謀職業,基本脫不瞭這個崗位框架。
混瞭貌似 3 年,到瞭婚嫁年齡,縣城擇偶范圍狹小就去瞭省城,開始瞭各種漂。
省城換過幾份工作,待遇估計也不會多好。至於期間她是否考過研、考過公、考過教師, 我估計應該有,但結果不理想。
幾年後結瞭婚,婚後就專職做瞭太太,專業估計是全丟瞭。據另外一個女同學回憶,每次去她傢,她都是在傢看電視,做傢務,當然那時孩子小,估計也是沒辦法。後來孩子進幼兒園瞭,她依然是除瞭接送外,無所事事,挺享受這種生活的。就這樣,時間一天一天不知不覺地溜走瞭。
等到有一天,老公突然對她說,孩子讀小學瞭,你該找份工作瞭,現在的物價、學費、房貸,都需要錢。也許是在傢呆習慣瞭,她很不情願再入職場,而老公一直催促她承擔傢庭責任。就這樣一直冷戰。
據說,她其實也私下應聘過幾個職位,但都沒有成功,原因:
1. 年齡與職稱(或資歷)不匹配。該同學現在將近 40 歲,在公司,40 歲基本是中層或高層管理人員,而她一無職稱,二是職業經歷簡單,沒有從事過管理層職位;若從最底層開始,年齡又明顯超越瞭對方的心理界限。
2. 與新生代相比,學歷不占優勢。現在的省會一級就業市場,稍微高端一些的職位,研究生是標配,而她依舊是那個本科學歷。
3. 專業知識老化,對新的知識體系,缺乏持續的跟蹤。
就這樣,一直到現在,就在傢做飯整理傢務瞭,全傢日子也緊巴巴的。
我知道這些信息後,內心真的很難受:15 年時間,你到底是怎麼規劃的?
通過分析,我挖掘瞭這個同學的病根:
1. 沒有趁年輕提升學歷
2002 年大學畢業後,若工作不順利,迅速在三年或五年之內考取研究生,30 歲之前還有翻身的機會。當初能考 211 的,智商不會低,考研應該也是最佳出路瞭。
2. 沒有及時改變職業(專業)
說實話,這個同學雖然是 211 畢業,但專業是那種假大空的管理類專業。學得好不如幹的好,她當時若能及時轉向,向相近的技術含量高的專業轉移,還是有出路的,但她選擇瞭安逸。
3. 沒有及時提升職稱
考證,這個大傢都知道重要性,我就不說瞭。
4. 沒有充分利用時間
或者說,該努力的時候享樂瞭。我發現,大多數農村出身的孩子(此處無歧視),脫離瞭農村以後,相當一部分會有可以松口氣的思想,殊不知,城市的競爭,遠比農村殘酷和復雜。這位女同學,在帶孩子的幾年時間裡,完全可以考證考學歷,趁機提升自己,為自己的將來準備砝碼。而她呢,卻是在傢看電視,這個就隻能怪自己瞭。
我有個研究生學生,就是邊讀研邊懷孕養孩子的,確實很累,但人傢堅持下來瞭。
第二個學生 B
B,90 年代末畢業於一傢重點大學工科專業,目前在蘇南打工。這個人生更令人唏噓。
B 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尖子生,畢業去瞭當地一傢大型國企生產機械設備。在當時算是高收入群體。
幾年後,突然有一天,這個同學說要找我聊聊。見面後他說,廠倒閉瞭。
我吃瞭一驚。2000 年左右,正是國企改革的浪潮期。他說,企業被賣掉瞭,富餘人員都下崗瞭,他屬於技術人員,可以留用。但待遇降低瞭不少。
我明白他找我的意思瞭,這個同學屬於學習很有天分,但遇到抉擇的時候,很難找對方向的人。
然後,他就說瞭一個數字。
我有點不相信,這個待遇太差瞭!
他說,是真的。老板說瞭,能接受就做,接受不瞭,就自動辭職吧。就這麼殘酷!
於是,我幫他分析想對策,得出三條出路:
第一,你才 26 歲,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現在大學擴招,急需高校老師,你要是想考研,可以做老師。穩定,一生無憂,但是待遇不高。
第二,去沿海外企、私企待遇好,大膽走出去,收入翻幾番應該行。
第三,考公務員可以試試(那時公務員考試遠沒有現在難)半年後,春節在老傢遇到瞭他,還是老樣子。三條路都有阻礙,於是他選擇瞭按兵不動。
我聽後,也沒說什麼,因為誰也不知道將來會怎麼樣,生活就這樣一天天過去瞭。
我呢,邊上班邊讀博,畢業後毫不猶豫跳槽到瞭深圳。去年聚會,時隔十多年再次相見,很明顯,他現在很不如意。後來工廠倒閉瞭,他就到瞭一個私企打工,傳統的機械行業,待遇可想而知。
他說,當時應該考研,現在有點後悔。
現在想想,2002 年的時候,他 26 歲,當時的出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
第一條路:考研。當時確實比較難考,但高考那麼難都成功瞭,考研就真的沒一點信心麼?其實他是怕吃苦,高考那次壓力太大瞭,誰都不願意再經歷一次,畢竟當時有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若當時 3 年內考研成功,畢業時雖然 32 歲瞭,但找份體制內的體面工作應該不算難吧?
第二條路:去沿海外企私企。他害怕失去幹部身份。這更可笑瞭(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現在幹部身份一點用處都沒有。
第三條路,考公。當時的競爭不算不算激烈,他又有 211 重點大學的底子,考幾年上岸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就算他笨的不得瞭,現在再不濟也是個正科級幹部吧?若能考入省級部門,早就是副處職務或待遇瞭。
現在總結的話,就這位同學的人生之路有以下幾個值得深思的地方:
1. 抱殘守缺,不能及時轉變發展路徑。2000 年左右國企改革,大量地方國企重組,抓大放小,人生之路被改變的人不計其數。作為大學畢業生,應該及時轉換思路,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2. 年輕人的通病,不知道居安思危。20 多歲該努力的時候你退卻,該奮鬥的時候你躲起來,以後有你受罪的時候。
3. 缺乏終身學習、持續奮鬥精神。高考是很難,考研也很難,但並不是說,你過瞭這個坎就一勞永逸瞭。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人活著就是不停地努力,要有持續學習的精神。
當然,B 以當年學霸的資質淪落到今天,也不能全怪他。我之所以比他強,在於及時躲進瞭體制,而近 20 年來,體制內外的身份差異是造成個體際遇巨大差異的原因之一。所以並不是我聰明,而是我運氣好,選擇對瞭路而已。
選擇永遠比努力更重要。就像你在房價起飛前買房,躺著就把錢賺瞭;你要是選擇 A 股,再努力也是賠錢!!
當然,我的這個同學自身問題也不少,大傢見仁見智。
第三個學生 C
學生 C,知識分子傢庭出身,復讀過,年齡較大,比我小不瞭幾歲吧。我由於剛入職,擔任他們班主任一年,所以接觸較多。
C 屬於傢庭條件相對不錯的,父母是知識分子出身,在我的印象裡屬於沒受過什麼磨難的。
畢業後依托父母的資源,進瞭當地一傢商業銀行,當時銀行的待遇還是相當好的。
講這個學生的經歷,目的是講解脾性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問題,這個學生當時不如意的狀態,並不是不努力,而是性格與職業不吻合,導致發展不理想。
就我這麼多年的教學生涯的總結,學生的脾性(不完全對等於性格,而更接近於其外在的言談和行為方式)基本上有以下規律(說的是普遍性,不排除個案的特殊性):
1. 從小在農村(經濟條件較差)長大的孩子,交流能力較差,在一個新環境中,很難快速地拉近與其他人的心理距離。但是這類學生的優點也很明顯,就是踏實肯幹,領導佈置的任務無條件服從。
2. 幹部傢庭(父母)出身的學生,一般口才都不錯,溝通能力強,做事穩當,就是常說的情商高。但有時候過於圓滑,反而討人厭;
3. 企業主(或經商,經濟條件好的傢庭)出身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外向,能迅速融入新環境,善於與人溝通,甚至和同學經常吃吃喝喝 K 歌。缺點就是吃苦和耐壓能力較差。
4. 城市中產特別是知識分子傢庭出身的孩子,對人較淡漠,與人交往偏冷,自信甚至固執,和其他人的關系分得異常清晰,過於認真,比如吃飯必 AA,工作中超出工作范圍的事情一概拒絕,不會見風使舵;優點呢,不卑不亢,認真,做事有韌性。
PS:再次說明,以上隻是我總結的一般規律,並不絕對;另外,在學校是這種表現,工作後也許會逐漸改變,當然,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改不瞭。
為什麼囉嗦這麼多呢?因為 C 就是第四類性格的,入職銀行的第一個崗位,是櫃員。做過櫃員的壇友,估計馬上內心升起一股莫名的酸楚。C 在後來與我的交流中,就說想辭職。
首先,工作時間難以適應、工作壓力大,但並非他辭職的主因。
主因歸根結底是他這種知識分子傢庭的脾性,無法適應國企的文化,或者說,無法適應各種潛規則。
比如要請假。請假也有潛規則,要給領導送點好處,不送會給你臉色看,以後更會旁敲側擊。C 政治嗅覺很不敏感,比較直,慢慢地領導就有意無意地刁難他:發放績效以某種理由克扣;或者故意多加班;或者把他調到最累崗。
他看不到前途,很怕做到 35 歲以後仍然是個櫃臺底層人士。
在他們那個銀行,能得到提拔的有以下幾類人:1)關系戶領導的孩子,銀二代 2)能帶來大績效的富二代 3)技術人才(當時金融互聯網化剛興起)。
C 吐露瞭想轉行做電子銀行方面,將來再跳槽。
那次談話後不久,我就去瞭深圳,逐漸沒瞭消息,到 2013 再次遇到瞭他,他在國內某一線城市,是一傢銀行總行的信息技術管理部門副總。
我聽後有點震驚:他真的在堅持自己的想法,並且去實現瞭。
話說那次談話之後,他也異常矛盾,父母等身邊人都在勸他安於現狀。他妥協瞭沒有辭職,但是,他依然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實施瞭計劃。
C 確實很有韌勁:文科出身,大學學的是假大空的經管類專業,與計算機相隔十萬八千裡,但他硬是一本書一本書啃下來瞭,期間的努力無法想象。
大概十幾年前的時候,銀行電子化迎來瞭高速發展期,他選擇對瞭這個方向。
第一個機會,他所在的行,成立瞭一個部門,急需技術人才,於是內部招聘,他筆試第二名。於是他進入市分行的技術部門。
國有銀行是股份制銀行的員工培訓基地,於是,做瞭不到 2 年,他又遇到瞭一個機會:一傢股份制銀行,要在這個城市成立分行,招聘信息技術人員,他憑著自己過硬的技術和多年的銀行從業經歷,再次成功進入這傢股份制銀行。這一跳,待遇漲瞭 3 倍。
目前的地位、待遇就不用說瞭。我想說的是,他確實是找對瞭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並且靠韌性硬是走下來瞭。
不然,如果你某一天去銀行辦業務,坐在防彈玻璃後面的 40 歲的大叔,也許就是他瞭。
這真的不是假象,有些人還真的就是這樣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混瞭過來,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很難改變人生軌跡瞭。
講 C 的經歷,並不是說,大傢都往熱門方向轉移,而是從側面挖掘性格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問題。
前面總結過,人的脾性可以大概分為 4 類:
1. 農村出身的孩子:交流能力較差。但踏實,能無條件服從;
2. 幹部出身的孩子:溝通能力強,情商高。但過於圓滑;
3. 經商出身的孩子:性格外向,適應力強,但吃苦和耐壓能力較差
4. 城市中產、知識分子出身的孩子:對人較淡漠,自信甚至固執,但認真,做事有韌性。
這四類學生的優勢職業方向和回避的職業方向,我認為可以分析(自己的總結,僅供參考):
第一類:
優勢職業:技術類或體制內的崗位,技術含量越高越好;
回避職業:營銷類或靠人脈吃飯的職業;
第二類:
優勢職業:管理類或人脈是核心競爭力的職業,環境越混亂越能體現你的優勢;
回避職業:不靠人脈生存的職業(不是十分準確,大傢可以意會)
第三類:
優勢職業:營銷類;
回避職業:技術類
第四類:
優勢職業:外企、科技類公司或體制內行政科研教育(行政、事業單位或高校研究院),
回避職業:營銷類職位
第一類和第四類,職業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歷、職稱或技術。
第二類和第三類:職業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脈、財富或圈子。
總結
瞭解瞭那麼多學生的境遇,我突然明白瞭,古人真的是隔著千年時空,淳淳教導著我們:
年輕的時候,在人生的一些骨節眼的節點,真的要把握住時機,要努力呀,錯過瞭隻有空嘆哀傷瞭,哪怕你是多麼高智商,在學校曾是多麼威風的學霸。
寫給正在 30 歲前後這個人生骨節眼上的你們:千萬不要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啊!
還有啊還有,選擇永遠比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