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投資者的思維中,菜市場和股票市場完全風馬牛不相及:一個是熙熙攘攘的魚龍混雜的場所,一個是頂尖人士匯集的掌握財富流向的金字塔。
事實並非如此。
股票市場誕生於荷蘭集市,出生之處便類似菜市場,本身就打上市場的烙印,因此菜市場和股票市場的基因其實是相同的。
股票市場本質就是一個高級版的菜市場,隻不過菜市場買賣的標的是蔬菜、肉類和雜貨;而股票市場買賣的是股票、股權和其它有價證券。
在證券市場大規模使用機器撮合交易之前,人工交易市場的熱鬧和嘈雜程度和任何菜市場有得一拼。
在這裡我們不關心菜市場和股票市場的表面類似,而是關心這兩個市場參與者的市場交易心裡和交易行為的驚人相似之處——這時你會發現,無論是多麼高貴的基金經理還是普通投資者,其交易過程的行為動機的本能反應其實和菜場大媽沒有什麼兩樣。
因此,無論是羊群效應,買漲不買跌,但凡在菜市場看到的現象,在股票市場同樣會看到。
也是因此,有時候分析股票市場,不需要應用什麼高深理論和模型,隻要用菜市場理論可以完美解釋股票市場一些讓投資者困惑的現象。
試舉例如下:
1、時鮮菜理論
剛上市的新鮮蔬菜水果永遠是市場最搶手,最受歡迎的,因此可以賣到很貴的價格,隻要有人願意出高價,總能脫手;但是如果價格高到市場難以接受,價格就到頭瞭。
同樣,股票市場的新股總是受市場歡迎,無路是什麼股票,一上市必定會爆炒,股價一直會推升到市場投資者無法接受,股價才會停歇。
所以不要抱怨市場會爆炒新股,無論采取什麼定價原則,新股爆炒是一定的,除非將發行價訂到市場所能承受的最高價,或者一開盤就推到最高價——前者如海瑞普,後者如中石油,將這種爆炒一次到位。
時鮮菜到瞭中午或者第二天,不再時鮮,價格自然會下跌,因此新股過瞭新鮮期,價格開始走回歸之路,一步步下跌,是不可改變的大趨勢。
當然比較聰明的菜販子會不斷給菜灑水或者噴保鮮劑,以保持菜的新鮮度,可以延長買高價的時間。
因此不少會來事的次新股公司開始大比例拆股,或者籌劃新的並購重組和再圈錢——其目的就是一個,保持新鮮度,可以繼續維持高價。
直到高管減持完成,不再噴保鮮劑瞭,股票也無人問津瞭。
同樣,市場上熱衷炒新、炒概念的遊資,對於時鮮菜理論的理解簡直深入精髓。
故而,那些新鮮的股票、新鮮的概念,是掀起市場炒作熱潮的最大利器——概念越是新,越是時髦,越是國內首創,全球首創,威力越強大。
2、大米價格理論
菜市場上最不被關註、但又是大傢最不可或缺的東西,是大米或面粉。
大米面粉的價格構成菜市場的價格基礎,稻麥的價格受市場的收成好壞影響,但是總體波動范圍會小於蔬菜肉類等。
股票市場,金融、基礎原材料、鋼鐵、基建等大型藍籌股不僅構成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同樣構成股票市場的價格基礎。
因此,這些股票總體波動幅度,是跟隨股票市場的周期性波動而波動,故而期待這些股票走出大幅度超越大盤或者中小盤股的長期趨勢性行情是不現實的。
即使人為擾動造成短期脫離大盤的上升行情,但長期趨勢依然是回歸原先軌跡走出大盤趨同的波動周期,這裡如過去的中車,現在的聯通,或者後面的京東方。
3、有機蔬菜理論
有機蔬菜,價格比普通蔬菜貴一倍到數倍,但是照樣非常受到市場歡迎,隻要是經濟承受力夠得上的大媽,有機蔬菜一定是首選。
股票市場,高科技股就是有機蔬菜,價格高,市盈率高,但是依然受歡迎,股價漲幅遠高於夕陽產業和周期性公司。
那些喜歡低市盈率的和傳統產業股票的夾頭們千萬不要不服氣,這是全球的大趨勢,不是你個人喜好所能決定的——要麼跟隨趨勢,要麼老老實實的獲取穩定收益。
因此總體而言,敢於投資高價股,高市盈率股,一般是資金量較大的投資者,相反,一些低價股是中小投資者的最愛。
但是一輪行情下來,高價股跑贏大市的比例遠高於低價股;而在股市出現向下反轉時,最先下跌的一般是低價股。
顯然,這與參與者的承受力強弱有很大關系。
4、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理論
菜市場無論是什麼樣的貨色,最終都能找到賣傢,因為個人的喜好不同,造就瞭不同的消費群體。
無論是鮮美至極的白松露,還是氣味難聞的臭豆腐,都有一大批堅定的擁篤者。
股票市場無論是最有投資價值的股票還是最爛的 ST 股票,都有投資者購買,而且都會有一批非常堅定喜愛者,是不是很難理解。
為什麼 "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是因為不同消費者有不同口味,一個人眼中的美酒,也許是另一個人眼中的毒藥。
同樣道理,不同股票為什麼就不可以被不同的投資者所歡迎所喜愛?
理解瞭這一點,就請不要輕易去評別的投資者價購買你不看好的股票——如果兩個大媽在一起互相評價對方籃子裡的菜有蟲眼或者不新鮮,會被對方翻白眼甚至吵架的——股票市場如果輕易評價一個股票不好, 則會被一大票那個股票的粉絲噴的。
當然有一個現象是可以例外的,這就是在這個老千和造假橫行的市場,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大批專業的打假者,揭露那些害人的騙子公司,尤其是那些隱藏極深、對於市場投資者危害極大的大老千。
不同類型的投資選擇不同的投資標的過程,不僅是一項簡單的決策過程,其實更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
理性的投資者以數據、估值等量化指標,作為決策標準;感性的投資者以個人認知、喜好,企業文化和企業呈現的個性特質,管理層的作風等作為考慮的主因。
投資者的資金量大小,以往在同類板塊和個股中的盈虧狀況等也和股票選擇行為相關聯。
特別是長線投資者,還有一個不會被註意的但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企業的性格特點和投資者個人性格特點的相互吸引度等。
由於不同投資者的不同個性特征,對於不同的個股呈現不同的興趣。
5、物稀為貴理論
市場上松露的價格以克計算,長江三鮮的鰣魚有價無市,野生刀魚和河豚上萬塊一條,還是有人消費。
而且價格一年比一年高,關鍵就是市面上的數量越來越少。
數量越稀少,價格越高,物稀為貴在菜市場是每個人都懂和都能接受的道理;但是到瞭股票市場就有人不接受、不理解瞭。
為什麼茅臺 650 塊,華大基因 210 塊,江豐 65 塊還漲不停?這裡面的關鍵不是什麼估值,銷售和業績等等量化指標能夠起作用和解釋得通的。
其實際上的真正核心動因還是物稀為貴。
這三傢公司的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市場的特殊地位,決定瞭其價格根本無法以傳統估值理論來確定,而是非常符合以物稀為貴理論來解釋。
在我們的身邊,除瞭一大批價廉物美的消費品外,還有一小眾普通投資者無法消費,但是依然有固定消費群體的奢侈品市場。
這些稀有的價高股票就是股票市場的奢侈品,其讓大多數人望其項背的價格和購買者的消費行為註定是非所有投資者能夠理解和接受。
物稀為貴理論對於解釋目前市場很多投資者無法理解現象非常有效。
例如行業龍頭的溢價,實際上是因為具備快速發展能力的行業龍頭具有相當的稀缺性:
大力光電成為臺股的龍頭是因為其攝像頭全球龍頭地位的唯一性;舜宇光學和瑞聲科技在港股手機股中的稀缺性帶來超高溢價;相反由於國內的手機股眾多,其稀缺性不像港股那麼強,因此相關個股的龍頭溢價就不是那麼突出。
因此目前市場上漲幅較好,或者走長牛的個股,如果仔細分析,一定能夠找到其在市場的稀缺特點——這種稀缺性越高,股價上漲的過程就越長,漲幅就越高。
就連一些實在找不出什麼特點和上漲理由的股票,如果市場有機構投資者不斷吸納,造成市場的籌碼稀缺,也會出現一輪行情:例如被港股通大量吸納流通股超過 10% 的個股,走勢都非常凌厲。
對於這種因為稀缺因素而造成上漲的股票,正確的做法是不去預測頂部在哪裡,而是考察這些稀缺因素還存不存在,一旦這些稀缺因素消失,股價掉頭是自然而然的事。
稀缺,實際上就是一種壟斷,會產生產品壟斷,價格壟斷和技術壟斷。我們常談及的公司的護城河,其實也是和稀缺同屬於類似范疇。
周期股,在產品價格上漲期間,稀缺性比較明顯,但是到瞭產品價格下降期,稀缺性減弱甚至消失。
大型藍籌股,市場流通股在機構收集籌碼期間產生稀缺性,股價上漲,但是到瞭一定時候,機構發散籌碼,稀缺性消失,股價開始下跌。
藍籌股由於其流動股的數量巨大,因此即使在主升行情中,籌碼稀缺性遠不如中小盤股高,因此股價彈性也遠低於中小市值股。
在手機產業鏈中,歐菲光的市盈率一直是較其它產業鏈的個股高,其原因還是在於其管理層的狼性和無與倫比的執行力是兩市中非常罕見的,這就是其根本的稀缺性。
對於深天馬而言,目前是國內唯一的專註中小顯示屏的企業,到明年如果 JDI 被收購或者解體(這是大概率事件),深天馬將是全球唯一的大規模專業中小型顯示器企業,這也是一種稀缺性。
因此稀缺產生價值,稀缺產生溢價,研究公司基本面的核心就是研究其稀缺性。
市場上很多現象讓人不解,不是市場本身的問題,而是投資者認知不足的原因。
多年來,嚴格的價值投資者和實踐者,通過傳統的理論,研究出判別有投資價值公司的各種理論,包括投資模型,也發掘出大量的優質公司和投資標的,但是對於目前市場上的一些群體現象,沒有合理的解釋和實踐理論,同時也失去瞭一批超級公司的投資機會。
因此研究投資者的心理和群體投資行為,從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是行為金融學和行為經濟學的范疇——以傳統的估值理論來研究這個市場已經無法解釋市場不斷出現的新現象,但是行為金融學卻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這就是為什麼理查得 . 塞斯以行為金融學和行為經濟學獲得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原因。
從菜市場的群體現象,來分析股票市場的群體現象,也是學習這種理論的粗淺嘗試。
有人會說,用菜市場理論來比對國內散戶眾多的非成熟市場也許有相似之處,但對對照成熟市場,也許沒有那麼有效;但是如果換一個參照物,以批發市場比對成熟市場,是不是又會發現很多的相似之處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