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最該懂的五個道理,不是讀書能學來的

08-28

文/社長 編輯/西西

人越長大,越發現有很多道理應該早點知道:

" 要是我早點知道讀書真的很重要,現在就不會混成這樣。"

" 要是我早點知道肥胖會帶來這麼多疾病,我當初就不那麼貪吃瞭。"

" 要是我早點知道原來爸媽如此盼著見到子女,我當初就該常回傢看看。"

……

有些事情寧願做瞭後悔,也不要後悔當初沒有去做。

蔡康永曾寫過一段話:"15 歲覺得遊泳難,放棄有用,到 18 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隻好說‘我不會耶’。18 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 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隻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但你也不必為過去怨天尤人,因為你現在的樣子,是昨天的你親手塑造的。

而你未來的樣子,取決於你現在的選擇和行動。也許早一點知道這些道理,就能拆掉你思維裡的墻。

01

太用力的人跑不遠

人生這場馬拉松,真的不必從一開始就太過用力,根據自己的能力調整戰略和速度,才是聰明的選擇。

與我們日常所認為的努力不同,如果你在一件事情上表現出瞭很強的用力感,可能代表這件事帶給瞭你不適,你的身體和的大腦在發出救命信號來尋求更多的刺激。

" 太用力 " 跟 " 努力 " 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 太用力 " 類似於一種不停歇地自我激勵,這種激勵在跨越短期的逆境中是有效的,但不是一種長期的策略。

激勵就如同麻藥,幫你渡過手術臺的暫時難關,卻無法讓你一輩子都沉浸在無痛中。激勵不應該是時時刻刻被需要的東西,真正堅持到最後的人靠的並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處的喜歡和投入。

2016 年 10 月 5 日,25 次打破世界紀錄的長跑之王海爾 · 格佈雷西拉西耶被國際馬拉松和公路跑協會(AIMS)被授予終身成就獎,他在長跑界的地位相當於遊泳界的菲爾普斯,曾是馬拉松、10 公裡馬拉松、20000 米賽跑、半程馬拉松和 1 小時限時跑世界紀錄保持者。

海爾 · 格佈雷西拉西耶

格佈雷西拉西耶出生於埃塞俄比亞阿魯西高原一個貧窮的農民傢庭,他每天要跑 10 公裡去學校,途中要穿過森林、峽谷、河流,放學再原路返回。

在一次采訪中,他說," 我要感謝貧困與苦難。其他孩子的父母有車,可以接送他們去學校、電影院和朋友傢。而跑步上學是我唯一的選擇,但卻為之感到快樂和幸福。" 對於他而言,每天上學放學的 20 公裡往返跑已如一日三餐般融進生活,可以說不是他選擇瞭跑步,而是跑步選擇瞭他。

很多人都眼紅王健林 " 一個億 " 的小目標,也在朋友圈標榜自己看過凌晨四點的北京來秀努力。

刻意的標榜,說明這是一次偶然事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努力的終極目標是無意識的行為,是與生活的無縫融合。

這是王健林 2016 年 11 月 30 日的行程單:

從印尼雅加達到中國的海口,再到北京。24 小時,穿梭兩個國傢,三個城市,飛瞭 6000 多公裡。

4:00,起床。

4:15-5:00,健身。這件小事,他已堅持 2 年,風雨無阻。

5:00-5:30,早餐。他的早餐很簡單: 一碗粥,一片面包,幾片咸菜而已。

5:45-6:30,前往機場。早出發,為瞭不堵車,節省時間。

12 點過,到達海南海口,忙著見領導和現場簽約 …… 兩個小時後,他又前往機場飛北京。

15:00-18:10,在飛機上開會研究項目。

奔波忙碌一天後,到瞭北京,他還要回辦公室處理未完成的事務。

在我們看來,這簡直是極其忙碌和不平凡的一天,但對王健林而言這不過是他最普通的一天。在我們看來遙不可及的 " 一個億 ",在他眼裡不過僅僅是一個小目標。

真正的堅持歸於平靜,靠的是溫和的發力,而不是時時刻刻的刺激。

短期的過度用力不僅容易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挫傷,還會令你不自覺地提高心理預期,導致對於困境的包容度和接受程度降低。

因此,根據自己的節奏來調整步伐,才是聰明的選擇。

02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聽起來,會選擇的人更幸運一些,他們不使蠻力,而是討巧地選擇更得心應手的道路,但 " 選擇 " 本身就是一種需要反復練習和磨練的技能。

能夠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叫做 " 決策能力 ",這是絕大多數領導者必備的素質,它包含瞭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對比,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

而對於個人而言,決策人生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帶有某種 " 賭 " 的性質。我們隻有學會清晰地思考和決策,才能讓自己是在 " 做選擇 ",而不是 " 去賭博 "。

你選擇騎自行車,兩腳使勁踩 1 小時隻能跑 10 公裡左右;你選擇開汽車,一腳輕踏油門 1 小時能跑 100 公裡;你選擇坐高鐵,閉上眼睛 1 小時也能跑 300 公裡;人乘飛機,吃著美味 1 小時能跑 1000 公裡。

同樣的努力在不同的平臺和載體,結果相差萬裡,你的選擇比努力重要得多。

楊振寧青年時期十分喜愛物理,夢想成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傢。

1946 年,他進入芝加哥大學。在實驗室工作的近 20 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生爆炸,以至於實驗室內流傳這一則笑話:哪裡有楊振寧,哪裡就有爆炸。

於是,他認真思考瞭兩天,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手工作業,爸媽每次都會將小雞看成蓮藕,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放棄瞭自己不擅長的實驗物理,轉而投向理論物理學的研究。

1957 年 10 月,他與李政道聯手摘取瞭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一位卓越的理論物理學傢。

認清自己的局限,抓住關鍵時刻,打破錯誤的執拗,及時抽身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恰到好處的選擇與放棄,是一種大智慧。

03

別在無謂的小事上浪費時間

周國平在《風中的紙屑》中曾說道:" 人得的病隻有兩種,一種是不必治的,一種是治不好的。人們爭論的問題也隻有兩種,一種是用不著爭的,一種是爭不清楚的。"

" 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就爭論而言,能獲得實際利益的爭辯才是有價值的,比如競選、辯論比賽、保衛國土的外交爭辯等。

如同一位知乎網友寫到," 種種為瞭意氣之爭、高下之見、三觀不合引發的撕逼都是無意義的 "。

與無謂的人掰扯是非,導致嚴重影響心情和生活,得不償失。

美國心理學傢戴維 · 邁爾斯在其《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指出," 人類大部分的沖突和爭論都源於人們過於關註自己的意見而並非去尋找問題的真正答案。"

今年,情侶在醫院與醉漢爭執被砍重傷,面店老板為 1 塊錢與精神病患者爭辯被砍頭 …… 因無謂的小事而遭受傷害,令人不寒而栗,你用嘴巴講理,他用拳頭玩命。

不妨現在就想一想,什麼是有意義的事,什麼是你真正熱愛且對你有益處的事。

為瞭一段失敗的感情而痛苦,長時間走不出來;為瞭一次吵架,覺得自己沒發揮好而憤憤不平;由於觀念不同,在網上與人為瞭意氣之爭撕上幾天幾夜 …… 你投入瞭巨大的時間成本和情緒成本,能換來什麼呢?

你的時間,該放在更加值得的事情上,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優秀的情緒控制能力,是寬廣的胸懷和眼界。

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偏見而生活的,生活中的絕大多數煩惱也都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

因此,還有更多的有意義的事要去做,很多無謂的小事,能放的,就放過吧。

04

內心真正的欲望

《論欲望》一文中提到,欲望是人類一切行動的根源,理論上來說並不存在脫離欲望而單獨存在的行動。如果說人類的行為是一個化學反應,那麼欲望便是其中的催化劑。

念叨著 " 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 " 的馮唐,學醫科班出身,但骨子裡對於寫文章的原始沖動野蠻生長。他不談時事,也不跟什麼東西正面沖突,就要寫文藝,馮唐說 " 文藝有什麼作用?最少能啟人心,多有點美感,往天上一看,不光有太陽。這人一分心,獨立性就能建立一些。"

柴靜在《雜種馮唐》中寫到:馮唐老說他心裡有腫脹,要寫出來,要化掉,才舒服痛快。歸根結底,沒什麼是不朽的,我們終將化為粉塵,歸彼大荒,但還是要寫,寫是一件沒辦法的事,什麼也不圖,卻非這麼不可。王小波說,雙目失明的漢彌爾頓為什麼還坐在黑燈瞎火裡頭寫十四行詩?那就叫 " 自我 "。

知乎上一個高分回答說:" 人的生活就像投資品價值一樣,是存在均值回歸的。那個均值,就是你內心最深處的沖動,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正如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寫到,上帝給瞭人們有限的力量但卻給瞭人們無限的欲望。

欲望,決定著你最終願意用有限的力量為瞭什麼去奮鬥,為瞭什麼而負責任,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內心深處的欲望,才是最真實的你。

作傢馮唐

" 人生任何一個階段的‘篩選’都隻是一種形式,別被那些一時的標準迷惑。定義你最終歸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綜合的那個真實的你。"

隻有你內心最真實的欲望才能決定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定義你最終歸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綜合的那個真實的你。

05

能控制睡眠的人,才能控制人生

叫醒你的不是鬧鐘,也不是夢想,而是前一天早睡。

網上的一個段子紮瞭不少人的心," 歲數大瞭之後,喝酒都想往酒杯裡放幾枚枸杞 "。

健康是沒有什麼能代替的,這最簡單的道理卻最容易被忽視,對工作不分晝夜的拼命隻能換來身體的透支。

7 月 30 日,一個即將步入婚姻的 28 歲女子,由於過度勞累深夜猝死傢中。新聞中稱,她把自己當女強人,拼命工作養活爸媽和弟弟,對自我要求很高,忙著買房和結婚,長期壓力過大,生活沒規律。去世之前,還僅以為自己是發燒感冒。人生剛剛開始,卻悲傷落幕。

過勞,已經成為職場人的通病。

很多人深陷於 " 忙完這一陣,就終於可以 …… 忙下一陣 " 的怪圈中。

再做最後一個項目;做完就可以徹底還完房子的餘款瞭;做完就可以把孩子轉到更好的學校瞭;做完就可以帶上老婆孩子到國外度假瞭。

其實我們應該明白,有太多事這一輩子都是做不完的。

45 歲醫生兩天前做手術到深夜猝死;34 歲副主編金波地鐵猝死;IT 人員 48 小時不眠不休睡夢中猝死;工程師連續工作 34 小時超負荷致死;25 歲的淘寶皇冠級女店主因過度疲勞致死;34 歲女博士過勞猝死 ……

這樣的悲劇不斷上演,且中青年的比率不斷攀升。

在這樣一個瘋狂追求成長、快速成功的時代,壓力和焦慮如影隨形。

知乎一位網友對此評論到:" 這就像一場戰鬥,你手持柴刀在前面披荊斬棘,一路狂奔,後面是死神緊追不舍,跑的快就能奔到終點,跑的慢就被他一刀腰斬在路上,裝進裹屍袋,擦幹血跡,就像你從來沒有存在過。"

南懷瑾說過一句話: " 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一個人如果連早起都做不到,你還指望他這一天能做些什麼呢?"

如果一個人連睡眠都不能保證、不能控制,還能控制什麼?

每個人都是空手而來,空手而去,那些愛你的人真正在意的不是你飛黃騰達,也不是腰纏萬貫,而是最簡單的健康和平安。

活到最後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06

在人生這場遊戲中,所有人被分配在不同的軌道上,因此你需要根據自身的現實情況進行判斷和選擇,打開相應的技能。

這些道理越早知道越好,因為越早,你就可以用越小的代價去選擇你是應當離開,還是應當留下。

你的思維,決定瞭你將在什麼階層。

這些將最終會決定你對一份事業的熱情和責任心,最終會決定你把自己放在什麼樣的位置是舒服的,最終會決定你人生的意義。

-THE END-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