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年收益翻 55 倍!訣竅隻有四個字

02-24

我們都知道,大型公募基金很難長期戰勝市場。

而約翰 · 聶夫執掌溫莎基金長達 31 年,期間創造瞭讓人瞠目結舌的記錄,總投資回報高達 5545.6%,而同期標普指數隻有 2229.7%。期間年化回報率 13.7%,平均每年都超出標普 3.5 個百分點。

他和彼得 · 林奇,比爾 · 米勒,一起被美國投資界公認為共同基金三劍客,更沒想到的是,約翰 · 聶夫一生的投資理念竟是 ...

1955 年 1 月,一個冰冷的早晨,一個 23 歲、服過水兵兵役、剛剛大學畢業的毛頭小子,站在托萊多市的高速公路入口的坡道上等車。

他想搭車去紐約市找工作。他身上的隨身物品隻有一個休閑背包、一包點心以及口袋中僅存的 20 美元。為瞭能趕得及隔天的幾場招聘會,他唯一負擔得起的就是一路搭車到紐約。

他跟任何一個 23 歲的年輕人一樣,心裡滿是體育運動和娛樂八卦。作為一名底特律老虎隊的鐵桿球迷,他對此球隊在剛剛過去的世界杯賽事中的表現失望透頂,因而對球隊的前景感到悵然若失。這種心情將他此時窘迫的狀況包含在內。

與他同行的還有幾人,他們在路上大聊棒球比賽話題。沒有人知道這個侃侃而談的年輕人十幾年之後會成為全球最著名的傳奇投資人之一。

他就是約翰 · 聶夫,和彼得 · 林奇,比爾 · 米勒,一起被美國投資界公認為共同基金三劍客。

他執掌溫莎基金長達 31 年,期間創造瞭讓人瞠目結舌的記錄,總投資回報高達 5545.6%,而同期標普指數隻有 2229.7%。期間年化回報率 13.7%,平均每年都超出標普 3.5 個百分點。

我們都知道,大型公募基金很難長期戰勝市場。溫莎這樣的成績還是在承擔遠小於市場平均的風險下取得的,再考慮到時間因素,將約翰 · 聶夫列入投資名人堂當之無愧。

但是在他 23 歲那年,他對股票的一切知識,加起來還沒有對棒球比賽的信息知道的多。他去華爾街也隻是因為大學期間選修瞭兩門金融課程,在老師的建議下想去謀求一份工作而已。

那時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僅僅十年,華爾街還睡眼惺忪,處於被人遺忘的狀態。

投資業務在 1955 年備受冷落,更談不上吃香。最優秀、最聰明的求職者通常會投奔諸如福特汽車和通用電氣之類的大公司。

但是聶夫選擇去當時並不景氣的華爾街。

他的選擇真實反映瞭其一生的投資理念——逆向投資。

當時的股票市場雖然名聲晦暗不明,但實際上正處於恢復階段,戰後經濟復蘇,整體向好,物價穩定。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已經接近 4000 億美元,創下瞭歷史新高。高爾夫也熱起來瞭,休閑玩傢紛至沓來,這又是一個經濟繁榮的信號。

他帶著與生俱來的信心和懷疑精神,憑借學過兩門金融課程,身懷一本翻舊瞭的《大崩盤》——一本描寫 1929 年股市大崩盤事件的書,聶夫孤身挺進專業投資領域。

33 歲那年,他被 Wellington 資產聘用為基金經理直到 64 歲退休。取得這樣成功的業績,聶夫並沒有使用什麼高超的投資技巧及數學模型,而是使用瞭最廣為人知的方法——低市盈率投資法和逆向投資策略。

三項特點六大準則

這種方法概括起來有 6 條準則:

1、低市盈率

2、基本增長率超過 7%

3、高股息率,持續分紅

4、總回報比率超過市場平均水平兩倍

5、除非從低市盈率得到補償,否則不買周期性股票

6、成長行業中的穩健公司

他投資中最核心的一個特點是,買入低估值的股票。他覺得自己更應該是一個 " 低估值 " 投資者,逆向投資的背後,正是公司出現極低估值,並且具備反轉的潛力。

在聶夫做基金經理的時候,經歷過漂亮 50 表現最好的那段。而且漂亮 50 的泡沫持續瞭很長時間。但是他堅持不買高估值的熱門股。聶夫從來不會買估值超過 40 倍的股票。

聶夫有一個總回報比率(Total Return Ratio)的公式:盈利增長 + 分紅率 / 市盈率。聶夫會尋找那些總回報比例超過市場 2 倍的股票。

比如一個公司的盈利增速 10%,分紅率 5%,市盈率 10 倍。這傢公司的總回報比率就是 10+5/10=1.5 倍。

聶夫會尋找那些持續盈利增長,但並不是很快的公司。盈利和收入五年增速在 7% 到 25% 之間,低於 7% 增速太慢瞭,高於 25% 往往要付出過高的估值。

聶夫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持股比較分散。溫莎基金對於大多數股票的持倉都在 1% 左右,他認為除非股票到瞭極端便宜的價格,他才會買入 5% 的倉位。

這可能也是應用低估值投資法的投資人用來保護組合,分散風險的一個有效方法,比如巴菲特的大師兄沃爾特 · 施洛斯,同樣采用分散持股方法,畢竟你不可能每次都對,特別是當你在管理別人的錢時候。

在股票市值上,他沒有太大偏好,大盤,中盤,小盤都買。因為價值投資的風格,他不會買熱門股。

如何尋找低市盈率公司

1、每日低價股跟蹤

時時監視價格創新低的股票,並把它們放在一個動態用戶板塊中,每日進行更新。

投資人應該瀏覽股票行情表,從中尋找正在以 52 周以來最低價附近的價格交易的股票,這是一塊豐沃的草地。犀利的目光掃過之處,應該發出疑問:" 這隻股票是否值得調查一下?"

倘若並無某些基本面缺陷的證據,或是眾所周知的論調,這類股票一定值得捉摸一番,看它能否經受我們低市盈率的衡量標尺。

它們看起來單調乏味,但在以後的日子裡卻可能光輝奪目,就像是沾滿瞭灰塵的一顆顆珍珠。

2、壞消息帶來好消息

閱讀新聞之時,會對那些正處於困境中的公司或行業多留一個心眼兒。一旦有幸遇到一傢,首要任務,必定是確定它的經營業務是否在本質上還安然無恙,投資人是否杞人憂天。甚至有可能股價愈跌,前景愈光明。

兼並和收購同樣也是這類公司給予投資者的免費贈品。我們的挑戰是增大獲得免費贈品的機遇,而低市盈率投資正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可信賴的方法。

3、尋找水深火熱中的股票

行業困境或者經濟蕭條會導致出售股票的壓力增大,同樣,上市公司的某些重大舉措也能觸發拋盤大量湧出。一傢正在痛苦重塑過程中的企業,很少會有投資者對其產生同情,但溫莎沒有這類成見。

1986 年,歐文斯科寧為瞭防禦被惡意收購的威脅而大量舉債,並從股東手中回購股票。重組進度在資產負債表上有清晰的體現,從中可以看到股東凈資產從正值變成瞭負值,這隻不過是一個會計問題,真正代表股東所持股份價值的還是市值,然而,負凈資產還是嚇倒瞭大部分投資者。

由於投資者對這樣的重組過程焦慮不安,導致股票的滾動市盈率隻有 5.5 倍。溫莎預測公司主營業務增長率在 8%~10% 的區間內,隨著公司逐步還清巨額負債,不必繼續支付的利息也將帶來大量相對收入。

結果:溫莎對科寧的投資始於 1991 年第一季度,1993 年拋出該股,賣出價是成本價的兩倍。

4、尋找被錯誤歸類的公司

1990 年末,拜耳公司被納入瞭溫莎基金,它是當時的德國綜合化學三巨頭之一。

公司大約有 1/3 的利潤來自藥品生產和其他健康保健產品,8% 來自農用化學品,另有 13% 則來自照相試劑和其他專用化學品。換句話說,拜耳公司足有一半收益不受經濟波動的制約。

話雖如此,但受經濟周期影響股價卻已經下跌瞭 35%,就好像和其他產品完全暴露於行業周期之下的化學股毫無兩樣。

結果:1993 年後半年溫莎開始收獲高於市場平均的利潤。

5、逛商店中的投資機會

一個尋找投資靈感的好去處是購物中心。逛逛本地的零售商店,聽聽你十幾歲的孩子們講講現在什麼東西很火,這從來都沒有什麼不好,說不定從中就突然冒出 " 一匹大黑馬 "。

但仍有一言相告:不要僅僅為瞭一個本地零售商店擁擠的客流量,或者有一個新的小玩意兒正在出售,就給你的經紀人打電話。

想想你吃東西的地方,還有你購買辦公用具的商店,或者停在車庫裡的汽車。投資者每天都會和上市公司碰面,低市盈率股的獵尋就可以從那裡開始。

溫莎不止一次從諸如麥當勞、龐德羅莎牛排館等餐飲公司收獲人人稱羨的成果,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曾讓溫莎幾度回眸,舊地重遊。

6、投資直覺

投資的直覺不會憑空產生,它需要投資人對一個公司或者一個行業的總體情況有所見聞和體會,或者懂得能夠影響這兩者的宏觀經濟方面。詢問自己並試著回答這幾個問題:

➣公司名聲如何?

➣它的業務成長性怎樣?

➣它是不是行業龍頭?

➣所在行業的成長前景好不好?

➣管理層的領導才能和戰略眼光是否令人滿意?

逆向投資法經典案例

聶夫擅長尋找那些目前處於 " 水深火熱 " 中,但是有潛力的逆向股票。這種投資策略使沙溫取得高額回報。

對聶夫來說,籠罩在愁雲慘霧中的股票有令他難以抗拒的魅力:因為市場品位的轉變能沖擊股票價格,流行觀點也頻繁埋沒著優秀公司。

許多遭受冷遇的公司本來都是應該得到更好的對待。雖然它們具有穩健的收益率,但群體觀念讓其受到瞭投資者的排斥和市場的漠視。

在他的逆向投資法案例中,花旗銀行最為出名。在花旗從 33 美元跌到 8 美元期間,聶夫一路掃貨,最終收獲數倍收益。

1991 年 5 月,在火急火燎地清理向發展中國傢的許多災難性放款後,花旗銀行的前景一片暗淡。為瞭應付不良房貸和巨額壞賬,花旗不得不專門撥備數十億美元。

報紙頭條在對它猛烈抨擊,調查人員也蜂擁而至核查它的財務賬單。各種信息警示投資者,不可一世的花旗很可能在一夜之間消失無蹤。於是,花旗的股價每日大跌。

正在這個時候,經濟蕭條突然來襲,這對過度發展的商業地產的打擊尤為嚴重。開發商破產瞭,銀行則被釘死在不良貸款的十字架上。

為瞭回籠資金,一般做法是以一半或者更低的價格擺脫這些貸款。花旗的反應事後看極為明智,但當時卻讓許多人迷惑不解,因為花旗決定抱牢它的貸款,而非半價出清。

雖然花旗接連遭到瞭無情的打擊,但是溫莎通過研究發現,花旗受影響的主要是商業不動產業務這一塊,而消費者業務的收入卻非常出色,在市場上占支配地位的信用卡業務也經營得有聲有色。再設想房產市場將要再度翻身,所以溫莎認為這正是大賺一筆的好機會。

1991 年,在溫莎持有的所有銀行股中隻有花旗的盈利不如預期。當時溫莎平均持股成本是 33 美元 / 股,而花旗的股價是 14 美元 / 股,因此聶夫買進瞭更多的花旗股票。

1991 年 10 月的《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一則刺眼的標題說," 花旗的噩夢將越發恐怖 "。12 月,《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雜志用一篇特別報道配上全頁的死魚照片,很好地傳達出華爾街的普遍悲觀情緒。

1991 年年底,花旗股價一路下滑到 8 美元 / 股左右。

矢石交攻之際,溫莎仍然沒有後撤。最後的結果也表明聶夫的判斷是對的——他們得到瞭很好的回報。1992 年伊始,花旗的盈利狀況和股票價格明顯回升,溫莎持有的股份在年底之前就獲得瞭巨大利潤。

結論:醜陋的股票往往是漂亮的,成功的投資不需要人氣旺盛的股票與絕對多頭市場。正確判斷和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本文僅供投資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文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