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傢 | 互金協會出手治亂象:催收標準有望春節前後正式出臺
杜川
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行業借貸業務規模、覆蓋客戶數量飛速增長,對應的債務催收相關業務呈野蠻發展態勢,侵犯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事件頻頻發生,對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
面對催收亂象,在人民銀行、銀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的指導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進行瞭一系列積極探索。近期,協會已召開兩次相關研討會及座談會,廣泛征求多方意見,形成瞭《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以下簡稱《催收自律公約》)。
根據一位接近互金協會人士透露,《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征求瞭部分從業機構的意見,目前征求意見稿已上報央行,待央行審議通過後,或於春節前後公佈。
協會出臺催收自律公約
目前,互金平臺主要通過風控以及催收兩個維度降低壞賬率。企業逾期率與不良率的高低與企業的風控能力密切相關。
從風控能力來看,行業內的部分頭部公司通過自建系統、建立白名單機制等,對借款人的失信行為能夠較充分的判斷,通過事前風控手段降低瞭企業的逾期率及不良率。當然,業內也存在一些企業風控能力較差,或風控模式較為簡單,單純通過高利率覆蓋高風險的盈利模式。
不良貸款數額逐年遞增,金融催收行業也應運而生。對於用戶逾期不還的現象,網貸平臺一般主要通過平臺自行催收或將催收委外。例如,逾期 2 個月內由平臺自行催收,逾期是將較長的,隨著催收的難度加大則委外較多。
近日,針對催收亂象,協會召開研討座談會,來自國務院參事室、人民銀行、銀監會、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世界銀行、高校等機構專傢,以及商業銀行、個體網絡借貸、互聯網消費金融等領域的從業機構代表分別參與瞭《催收自律公約》的交流研討。
互金協會會長李東榮指出,要充分認識規范互聯網金融債務催收行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相關從業機構要樹立正確的風控意識和理念,不能將債務催收作為主要的風控措施。
將催收作為主要風控措施,通過高利率覆蓋高風險確實已成為行業內一些企業的盈利模式。某互聯網金融公司研究員認為,每個機構都要重新審視自己的風控流程、需要反思自己的商業模式是否過於依賴高利率覆蓋不良率及高風險。他表示,催收的邊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從業機構的角度,二是用戶的角度。
根據監管的合規要求,企業的產品最高利率不能超過 36%。" 在這個標準下,產品利率也是分層的,都存在低、中、高三個層面的利率。如果網貸公司的商業模式是服務高風險人群,那麼該公司的風控政策就是服務這個模式。" 上述研究員表示。他認為,從用戶角度出發,用戶的人身權利應受到保護,例如,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此前業內頻頻發生的暴力催收問題,就侵犯瞭用戶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涉及到人身安全問題。
從未來趨勢來看,自律與監管將實行聯動。李東榮強調,要紮實做好《催收自律公約》制定實施等互聯網金融債務催收自律工作,同時,要求從業機構認真審視自身債務催收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不當債務催收行為。
" 委外的存在是合理的,因為規模較小的公司是沒有精力去做很多事情的。" 上述接受采訪的研究員表示,產業鏈細分是每個行業發展必須要走的道路,監管的政策也不會從不許催收或者不許外包催收的角度出發,而應是允許催收委外,但委外催收需要有一定的標準,例如機構資質等。
行業發展過渡期存征信濫用現象
由於此前互聯網金融在征信領域的空白,多頭借貸、老賴現象嚴重。老賴或逾期用戶的失信行為並沒有納入到央行征信系統中是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一。
中國個人征信行業已經歷 20 餘年發展,但還不能滿足普惠金融需求。海外成熟市場基於不同國情的個人征信實踐為中國個人征信業的未來發展提供瞭大量有價值的參考。例如,日本的同業征信模式、美國的純市場化模式、德國等國的混合征信模式等。
小米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崔永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每個國傢的國情不同,中國不可能復制其他國傢的征信模式。" 我們的起步是政府主導的方式,這與德國的相似,在經歷瞭供給側改革後,正在把政府主導慢慢過渡到市場化的過程中。"
在征信全面完善的過渡期中,除瞭催收亂象,行業內隨著征信模式應用的逐漸發展,也相繼出現瞭一些征信濫用的情況。
" 征信報告的功能是,銀行在發放貸款之前,按照貸款個人的身份信息,銀行看到個人的信用記錄,並按照自己的風控政策,決定是否放貸、放貸利率的高低。此前,征信主要應用於消費貸款等,但如果應用到租房、租車等場景,信息需要共享到哪個領域中去,則需要嚴格的控制。" 崔永權認為。
個人征信是一個基礎設施,要兼顧公平性。崔永權表示,征信濫用涉及到個人隱私數據的泄漏問題,同時還存在用戶歧視的情況。
他舉例,很多互聯網公司推出信用分的服務。如果用戶經常用某一傢公司的服務,而不是領一傢公司的服務,導致另一傢分數相對較低,就會使用戶失去一些相應的服務。
1 月 4 日,央行官網掛出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籌)相關情況的公示信息。這傢註冊資本為十億元的百行征信有限公司(下稱 " 百行征信 "),由市場自律組織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和 8 傢前期進行個人征信業務準備的市場機構共同發起設立,每一發起人都是市場化機構,均不絕對控股。
業內分析,百行征信的落地,或會遏止這些亂象,同時消除個人征信的 " 信息孤島 "。
根據小米新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單一力量為主導的模式已不能滿足中國征信業發展的需要,應在政府主導的征信中心基礎上,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引入市場力量為補充,建立符合新時代中國國情的復合型征信模式。
" 百行征信的個人信用信息以個人負債信息為主,主要是互聯網消費信貸領域,是央行征信的一個有效補充。" 崔永權認為。他表示," 日本的同業征信模式存在的目的是熟人間征信好做決策,這要求第三方機構是可信賴的機構,大傢願意把信息提供給它。但目前國內很多征信機構之間的數據並沒有互聯互通。因此,未來百行征信將是行業內的第一個。"
另外,百行征信將如何采集各個股東及機構的個人征信數據問題,成為目前行業內關註的焦點。
崔永權表示,百行征信落地後,股東及企業共享數據的意願確實會影響征信數據的質量。關於怎樣將計入百行征信的機構共享數據,目前沒有明確說法,每傢機構貢獻自身的數據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將是個人征信領域推進的一個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