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這些年倒掉的項目:創業路上必須看清的大坑

08-05

今天的主題是《從 0 到 1 ——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我想結合案例與大傢分享在開啟商業未來的路上的那些 " 坑 "。

第一個坑:模式錯誤,將無法通過盈利驗證

矽谷天使投資人史蒂文 · 霍夫曼說," 在商業路上,模式的創新遠比技術的創新更重要。"

就像很多先進的技術是技術人員研發出來的,但不代表技術人員可以把它發展成非常好的商業模式。

是喬佈斯發明瞭手機嗎 ? 並不是。是谷歌發明瞭無人汽車嗎 ? 也不是。他們隻是把幾種技術結合起來,找到好的商業模式,把相應的事情做成。所以,我堅定的認為,商業模式的重要性遠大於技術。

舉一個經典的例子。 喬佈斯在 1985 年被蘋果董事會轟走後成立瞭自己的公司,打造大名鼎鼎的 NeXT 電腦。用自己的硬件和軟件、圖形界面組創造瞭一個封閉的系統,做瞭整整三年。發佈會瞭引發媒體轟動式的關註。後來公司差點解散,他失敗瞭 . 為什麼 ?

因為當時比爾 · 蓋茨的微軟發展起來瞭,一套軟件可以匹配所有廠傢生產的硬件,開放的系統,價格很低的計算機 ,性能還可以不斷改進。封閉系統的 NeXT 完全沒有優勢。在當時 PC 機野蠻生長的時代,喬佈斯選擇的模式錯瞭。

我前兩年做網紅孵化器的創業,做瞭一年多,我們發現,孵化網紅的周期太長,而且機構如果什麼都替網紅做瞭,網紅自己的積極性就調動不起來,那麼這種模式就會有問題。

所以,創業者在從 0 到 1 階段,一定要通過精益創業,快速迭代,驗證你的商業模式。

第二個坑:錢少,存在被野蠻風投踩踏的風險

如今,在中國創業,從 0 到 1,切莫忽視大環境的變化。

早期的資金叫天使投資,天使幫你把創意落實,從 0 到 1,實現一個夢想。但今天你會發現,由於大量的野蠻 PE ( 私密股權投資 ) 和野蠻 VC ( 風險投資商 ) 進入,創業的環境變得非常艱難,創業門檻被抬得非常高。

大傢知道悟空單車嗎 ? 媒體報道悟空單車是目前共享單車項目中第一個宣告死亡的公司。它的創始人在重慶,做瞭大概半年,最後發現幾萬輛車中的 90% 已經找不到瞭。後來融不到錢,又尋求 OFO 小黃車收購。

悟空單車為什麼融不到錢 ?OFO 為什麼沒有買它 ?

就像彼得 · 蒂爾說的一樣,PE 和 VC 隻盯著有壟斷地位的頭部的公司,小公司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而且最後會發現自己連賣掉的價值都沒有 ; 與 OFO 相比,悟空沒有任何模式創新,OFO 不需要買它。

這就是今天小型創業者面臨的非常現實的資本環境。

前一段時間很出名的一次討論,馬化騰跟朱嘯虎在朋友圈互 " 懟 " ——爭論摩拜能贏還是 OFO 能贏。

大傢認為呢 ? 摩拜 ?OFO? 還會有人回答:兩個都可以,他們會長期並存。其實,這要看日後的變化。從目前來看,兩傢都有資本巨頭加持,不差錢,除瞭這兩傢之外的其他單車公司將非常艱難,會大批死亡。

案例說明的道理:從 0 到 1 的路上,還要考慮被風投踩踏的風險。如果錢太少,做不到頭部,幾乎等於死,今天的現實是 " 沒有中間地帶 "。

第三個坑:步子太大,超出能力鋪攤子

對於這個道理,用最近關註度持續走高的案例說明:" 樂視網:到底是創業失敗還是涉嫌欺詐 ?" ( 央視財經頻道一期節目的主題 ) .

樂視被稱為 "PPT 公司 " ——賈躍亭不斷使用 PPT,不斷地進軍新領域,然後不斷地被抬高股價、變現。當時從 A 股套瞭 50 億,賈躍亭表示,這些錢將全部以無息形式投入到樂視網發展中。央視財經曝出,他隻投瞭 20 個億,剩下 30 億不知道去哪兒瞭。

那麼,賈躍亭到底是失敗還是欺詐呢 ? 還需大傢後續關註,但樂視的事情一定會被寫進中國商業史。

這個例子表明,從 0 到 1 的路上,別把步子邁得太大,除非你就是為瞭造勢騙錢,不斷畫餅成為 "PPT 公司 ",那就是龐氏騙局。

而故事還有更值得關註的展開:孫宏斌 150 億買下樂視。

孫宏斌,現任融創中國董事長,曾被錢絆倒瞭兩次。

孫宏斌早年跟著柳傳志,在聯想任銷售部經理,因為錢的事情被送進瞭監獄,然後在天津東山再起,做瞭一傢房產公司——順馳。他覺得順馳是 " 孫氏 " 的諧音,也有人覺得他想順利地像開奔馳車一樣東山再起。

經歷瞭 " 隻有矛,沒有盾 " 式經營後,順馳在 2013 年遇到瞭非常大的資金問題,最後以 12 億的金額將 55% 的股權賣給瞭一傢香港公司。

今年 1 月,孫宏斌用 150 億買下樂視,就在大傢猜測他是不是又一次被套進裡面之時。7 月,王健林突然宣佈用 630 億將萬達的項目賣給瞭孫宏斌。孫宏斌會不會第三次被錢這個石頭絆倒 ? 我們且往後看。

第四個坑:無創新和差異化,壟斷者輕松碾壓

這個道理很簡單。

比如,易信是個社交軟件,現在連知道的人都很少,更別提使用瞭。馬雲還做瞭一個來往。來往、易信這兩個產品的特點和微信太像瞭,沒有任何創新性。而社交的馬太效應是:

朋友越在哪兒,你越會在哪兒玩兒,即,有的會更多 ; 沒有的,會都拿走。

同樣的實例還有當年的微博浪潮,現在隻有新浪微博完好地存活。

這時我們要提《從 0 到 1》的一句話," 占領一個小市場,搞破壞性的創新。"

我們可以看到,在有微信的情況下,依然有一些垂直的、有特色的小社交軟件能夠發展起來,比如交友類的陌陌,職場類的脈脈,辦公類的釘釘 …… 有特色的、垂直的社交軟件還是會發展起來的。

沒有創新和差異化,隻會被巨頭輕松碾壓。

第五個坑:盲目跟風,潮流文化轉瞬即逝

例如直播這檔事,現在還有人用直播平臺嗎 ? 一直播、花椒、映客 …… 上周,一個投資人跟我說,今年年初,徐小平老師還在捶胸頓足地說,他沒投直播的大風口,錯過瞭太可惜。可這半年來,直播的狀況很不理想,就開始慶幸沒有投。

半年裡,有很多直播平臺死掉。年初還非常火,為什麼突然玩不下去瞭 ? 這個潮流過去瞭 ? 其實我自己也沒有想得很清楚。

有人說,直播並沒有過氣,隻是一天時間隻有 24 小時,我們還要工作、睡覺、生活,真正提供好內容的主播隻有幾個,我們隻舍得為那幾個頻道真正拿出時間,於是活下來還是那兩三個平臺。說得很中肯。

花椒能活著是因為有 360,一直播背後是微博 …… 大部分平臺的背後意味著流量,這很重要。

我研究過一些直播產品,認為可能大多數的直播平臺都要死掉,能夠活下去的直播平臺是怎樣的 ? 要麼像花椒這樣有大流量背景,要麼走小眾化的路線,垂直、有特色。

現在已經有人在請專門財經類人士講學,比如千聊做知識付費 ;YY 垂直做教育也做得很好。絕大多數盲目跟風的平臺會死掉。

第六個坑:遭遇政策打壓,行業監管環境突變

P2P 行業案例:

去年到今年,有幾百傢 P2P 公司在消失。一個 P2P 行業的創始人,就政策對這個行業監管的嚴格程度給我舉瞭一個例子:現在政策要求個人在 P2P 平臺上做貸款,累計不能超過 20 萬 ; 企業、法人,在一個平臺上累計貸款不能超過 100 萬。

這對 P2P 平臺意味著什麼 ? 其實,一個平臺服務 20 萬的貸款和服務 200 萬的貸款付出的成本差異很小,把客戶能夠貸的金額控制得極低,意味著 P2P 平臺盈利能力變得很弱,即服務成本一定,但交易額非常小,那麼實現利潤的難度就變大瞭。

當一個 P2P 平臺沒有雄厚資本支撐時,就無法把效率提高到足夠承擔成本壓力,就活不下去。

這就是監管力度在一夜之間帶來的變化。

有關娛樂八卦的自媒體方面的案例:

最近,自媒體開始被監管方打壓,整肅力度超出很多人意料。第一狗仔卓偉的微博號,還有毒舌電影,關八,金融八卦女等娛樂八卦類賬號被封瞭。金融八卦女據說馬上就要上市瞭,結果說關就關。

我們創業者沒辦法,環境就是這樣,所以走在中國的從 0 到 1 的路上,要考慮政策的打壓、政策的突變。

第七個坑: 創始人決裂

早期的羅輯思維是羅振宇和申音兩個人做的,那時候,羅振宇像一個藝人,申音像他的經紀人,孵化他,後來分道揚鑣瞭。

個中細節有很多猜測,查閱資料後,有一個說法是:羅輯思維逐漸做起瞭電商,找到瞭商業模式,引入 VC 的時候,兩個人出現股權爭執。我猜測早期可能是申音、羅振宇五五分,或申音更多。

引入新的 VC 時,要調整股權結構,有一個版本說申音仍然要多,羅振宇要少,這時候兩人出現瞭分歧。項目是用羅振宇的 IP 立起來的,羅振宇覺得我可能不需要瞭你,兩個人就分手瞭,事情鬧得很大,還傳出來有幾百萬的 " 分手費 "。

這就是常見而典型的創始團隊內部出現裂痕的情況,所幸羅輯思維到今天做得還算不錯,不過其他項目一旦出現裂痕就說不好瞭。

易到的創始人周航曾和賈躍亭 " 吵架 ",嚴格意義上,易到不是從 0 到 1 的階段,但也是典型的創始團隊間的裂痕。

賈躍亭買瞭易到,周航發公開信說賈躍亭把用易到做抵押從銀行貸出的 13 億卷走——留 3 億給易到,拿 10 億去造汽車瞭,後來一度出現很多司機去易到堵著樂視的門要求退押金的事情。今天的易到仍然非常艱難。

類相似案例還有錘子 CTO 離職等等。

一般來說,創始團隊容易在四種情況下出現分歧:一是為股權 ; 二是爭話語權 ; 三是因為發展方向 ; 四是因為離心瞭,互相看不慣。 像兩口子一樣,談戀愛和過日子大不相同。

所以,創業團隊的合心很重要。

第八個坑:重營銷宣傳,忽略瞭產品

前兩年 90 後馬佳佳創業做情趣用品,曾在三裡屯開瞭一個實體店,概念很響,現在已經銷聲匿跡。

黃太吉中式快餐當時也炒作得很厲害,營銷做得非常好:開著奔馳車送煎餅果子 ; 美女老板娘親自上門做煎餅果子,成瞭當時互聯網營銷典型案例。

可是一年兩年下來,這些人也漸漸淡出大傢的視線。

就像羅永浩的鐵桿粉絲要起訴羅永浩,他說得很好,可手機不像他說得那麼好,現在羅永浩宣講的時候特別低調。小米也說得很好,但是產品也有很多問題。

我們發現,營銷和產品同等重要。光強調產品重要不行 ; 隻把營銷做得很大,把大傢的預期調得非常高,產品跟不上也不行 ; 營銷和產品不匹配同樣會出現問題。

第九個坑:偽需求經不住市場的檢驗

你以為的需求、創始人想象的需求,經不住市場的檢驗。

王衛的順豐做瞭嘿客。王衛這麼聰明的人,號稱馬雲最佩服的人,做嘿客的邏輯是什麼 ? 是請社區裡不會上網的老年朋友們去他門店裡,用他店裡的 iPad 做網購,由順豐快遞送到傢裡。

王衛花瞭十個億做瞭幾千傢門店實踐這種邏輯,可我們看到它已經開始轉型瞭。

這是一個典型的想象方的需求,即偽需求 .

首先年輕人不需要,想象中的客戶群好像也不需要,小區旁邊的菜市場很方便,老年人買菜還可以溜個彎,何苦跑到店裡面做網購呢 ?

我們發現王衛是從自己做快遞的核心能力出發,想構建一個打通線上線下的 O2O 的閉環,最後發現這是一個偽需求。所以王衛是想往電商方向走,結果燒瞭十個億都沒做成。

第十個坑:創始人的 " 格局 + 能力 + 心力 "。

試問,技術有沒有商業模式重要 ? 沒有。那麼什麼比商業模式更重要 ?

創始人。

這裡主要講心力。我們常說,人對瞭就全對瞭,人錯瞭就全錯瞭。投資人投錢的時候,更多的是看創始人是否靠譜。因為很難有一個項目從一開始就找準瞭方向,但如果人不靠譜,基本上做什麼項目都不行。

那麼 " 心力 " 是什麼 ?

拉卡拉創始人孫陶然在《創業 36 條軍規》中說," 人和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是心力的差別 "。能夠比你的敵人、比你對手多堅持一分鐘,你可能就是成功的人。喬 · 吉拉德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中說," 世界上沒有失敗,隻有成功和放棄。" 他們描述的就是心力。

剛從挫折的創業經歷裡走出來,我一直在回想,對 " 心力 " 這兩個字特別有感悟。做今今樂道讀書會,起初的那段時間, 我曾最大努力下一個月隻能做到百萬業績,卻肩負瞭 1.3 億的銷售壓力,要帶 3 個全職和 7 個實習生完成任務。

開車駛在北京的北四環上,我看著天橋上人來人往,覺得目標太遠瞭,甚至在想我的人生好苦,我怎麼就完成不瞭 KPI 呢 ? 老大拍桌子說一定可以完成的,怎麼到我手裡做不到呢 ? 我開始懷疑人生,太失敗瞭,萬物似乎都沒有顏色,那時候的狀態就是四個字:" 心力交瘁 "。

後來讀到孫陶然的《創業 36 條軍規》,被書中提到的 " 心力 " 一下子戳中。我想,比別人更多堅持一下,成為心力比別人更強大的人,我可能就有希望。

人無完人,喬佈斯也栽過跟頭,他在 1985 年被蘋果董事會趕走,1997 年回歸蘋果後,創造瞭 iPod、iPad、iPhone 等等,你能不能成為下一個喬佈斯 ?

Uber 創始人卡蘭尼克有很多問題,做事經常簡單粗暴,他這次被轟走,會回來嗎 ?

人對瞭不全對,人錯瞭就全錯瞭,創始人身上的精神,就是自我復盤。我希望卡蘭尼克有一天也上演王者歸來。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