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的出現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瞭。相對於標準化的酒店,民宿從一開始就意味著別樣的體驗。住民宿不隻是住一間房,還要住一種文化和審美。
旅店內涵的價值早就被人們發現瞭。青年旅舍曾經在大學生、文藝青年和背包客中十分流行,這些四人、六人、八人一間的旅舍價格可以低至每個床鋪每晚幾十元錢,居住條件不算太好,可仍然有一批忠實的愛好者。除瞭低價外,青年旅舍最吸引人之處就在於輕松的居傢環境和當地的人文特色,在這裡可以交朋友,還可以快速地融入一個陌生的地方。
現在,追求住宿融入感和文化特色的旅客已經不限於文藝青年瞭。單價更高的民宿也找到瞭它的目標客戶群體。
旅遊及住宿門戶網站邁點的調研指出瞭民宿消費者的幾大特征:每年長途旅行 1~2 次,周邊遊愛好者,有固定伴侶,已婚育子,傢庭和睦,樂於分享,重視品牌,親近自然,會參考評價,精神需要高,關註自我感受,職業穩定。這幾乎就是中產傢庭的標準像。追求個性體驗的中產傢庭、越來越定制化的行程為民宿提供瞭發展的機會。
民宿大崛起
10 年來,我國各中心城市和旅遊地的民宿數量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爆增。以廈門為例,2006 年廈門隻有十幾傢民宿,目前已有 2600 餘傢,房間數超過 1.6 萬間。艾瑞咨詢的《2017 年中國在線短租行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在線短租市場交易規模連續兩年實現 100% 以上的增長,2016 年交易規模達到 87.8 億元。
從各景區當地居民的自發嘗試,到媒體人、藝術傢的情懷創業,各行各業都有人投身民宿開發,連地產、酒店和旅遊等行業的巨頭也在動民宿市場的腦筋。比如,以標準化快捷酒店為主力的如傢酒店集團也推出瞭 " 雲上四季民宿 " 系列,定位為民宿管理支持平臺、民宿預訂平臺和後臺資源共享平臺,以合作的形式吸引各地民宿申請加入。
技術和網絡服務讓開民宿越來越便利。以攜程為代表的眾多線上旅行社(簡稱 OTA)已經把搜索、定位、推送、預訂、支付、評價等住宿流程整合起來,是連接消費者和民宿業主的便捷渠道。
愛彼迎(Airbnb)平臺還特別加強瞭住客的人身安全保障。無需鑰匙或門卡的智能門禁可以在智能手機上操控,用密碼授權他人開鎖、上鎖,對於出入人員比較復雜的短租民宿來說既方便又安全。有的民宿還使用瞭人臉識別門禁。
我國近年的政策逐漸向民宿打開瞭大門。2015 年 11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瞭《關於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文件提出要 " 積極發展客棧民宿、短租公寓、長租公寓等細分業態 ",將非標準化的短租民宿定性為生活性服務業。
2016 年 3 月,國傢發展改革委、中宣部、科技部等 10 部門出臺瞭《關於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有序發展民宿出租等綠色產品。地方層面的管理細則也在跟進,比如 2017 年 7 月發佈的《廈門市民宿管理暫行辦法》對民宿規模、經營、申辦等操作細節提出瞭要求,引導當地民宿走向規范發展。
非標準住宿的想象空間
歷史上民宿的玩法很多,處於成長階段的民宿行業還有足夠的想象空間。
B&B 經營模式最早出現於戰後的西歐鄉村。B&B 指的是床和早餐(Bed and Breakfast),是一種樸素的傢庭式招待,作為主人的副業存在,也是英、法等地鄉村民宿的經典形式。農舍被利用起來,沒有高端專業的服務和設施,價格低廉,但是完全貼近自然和田園生活。
日本民宿的發展也很早,經濟滯脹前的巔峰期曾有 2 萬多傢,後來衰落過,近年來又有復興的趨勢。今年 6 月份,全新的《住宅宿泊事業法》被批準,2018 年實施後,日本各地的民宿將正式合法化。經過多年探索,日本民宿業已經出現瞭專業化的第三方管理公司,如果業主自己無法顧及民宿的運營,這些管理公司可以代理業主的職責,提供各種服務和人員,按照住宿費的一定比例收取傭金。
赴臺遊客們非常熟悉的中國臺灣地區民宿也有自己的風格。位於島上南部、東部的許多傢庭式民宿規模很小,價格親民,以熱情體貼的態度而聞名。
和科技創業、互聯網創業相比,開一傢單體民宿的創業門檻並不高,個體完全可以參與。規模小、人員少的單體民宿仍是主流。更簡潔的民宿形式還有單間房屋短租,主人不需要全職經營,把傢裡的空房不定時地分享給他人,可以賺取一些額外收入,也為客人們提供瞭新選擇。
隨著出境遊規模的連年增長,去國外民宿的商機也被發掘瞭出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日本和東南亞等熱門旅遊目的地購置或租賃物業來經營民宿。
風口賺錢也不易
在一片紅火的形勢裡,有的從業者開始理性審視民宿的市場格局,民宿似乎又是一個被 " 二八定律 " 籠罩的風口。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近年來爆增的大量民宿當中,能靠日常經營賺到錢的隻有 20%,甚至更低。當然,也有一些經營者是在物業租期內把民宿經營權以溢價轉手從而獲利。
民宿作為一種非標準化的住宿形態,的確遭遇瞭一些難處。
客流的增長速度應付不瞭民宿的增加速度,競爭不斷加劇。廈門、大理、麗江、杭州等目的地熱門城市都已經聚集瞭很多民宿,幾近飽和狀態。單體民宿規模有限,又各自發展,在競爭的壓力下,如何營銷和引流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則微信頭條推廣的費用動輒數萬元,而轉化率還無法保證。
民宿行業的火爆也助推瞭房屋租金等成本的上漲。杭州等地臨近熱門景點的農民房屋每棟每年的租金可達數十萬元。這還不包含裝修費用,200 平方米左右的民宿整體裝修花費上百萬元十分普遍。假設一棟位於旅遊城市景點附近的民宿有 5 間客房,房屋租金每年 20 萬元,裝修花費 100 萬元,平均每間單價為 500 元,按全年 50% 的入住率計算,一年的營業額約 45 萬元,在理想狀態下需要 4 年時間來收回租金和裝修兩項基本投資,這還沒有考慮人力、水電、耗材等成本。
另外,民宿一直擺脫不瞭品質與效率之間的矛盾。民宿在大眾認知中是獨特而不可復制的,無法標準化作業,但它作為一門生意終究還是有效率的要求。品牌化連鎖經營似乎是一條出路,用規模化保證瞭效率,但是又與民宿的初衷漸行漸遠。起傢於麗江的花間堂連鎖民宿已經在向各大城市擴張,然而創始人張蓓的退出令人唏噓。連鎖模式需要大量資金,於是要引入投資方,有瞭強勢投資方的存在,意味著代表民宿品味的主人個性就被壓制瞭。
民宿業主還要面臨物業不確定等等風險。大部分民宿業主所使用的房屋不是自己持有,而是來自於長租,租約可以長達 10 年以上。漫長的租期中可能發生很多事情,有的房東發現開民宿有利可圖後,對原先簽訂的租金不滿從而撕毀合約,這樣的糾紛在各地多次發生。而一些景區的農村住宅又很難合法地購買。
拾回初心,做出特色
現在就唱衰民宿還太早。民宿爆增中的盲目投資總是會帶來很多失敗之作,但這不能掩蓋精品民宿的價值和潛力。
要在競爭中殺出重圍,做出不可替代的特色非常重要。一些網紅特色民宿即使每間單價達到數千元,仍然有源源不斷的客源。著名的楊麗萍藝術酒店位於大理,是楊麗萍私人的 " 太陽宮 ",後來交由專業管理公司打理而成為精品民宿,仰仗當地的自然景觀和藝術傢自己的品味追求,目前已經是高端民宿的標桿。
做出特色要花不少心思,費用高昂的頂尖建築設計院又較少接民宿設計,如果在裝修上簡單地復制樣板必然導致細節和個性化的缺失。胚房、塗鴉、做舊的木材和磚等元素反復出現,日式和風、北歐簡約風、工業風被一次次地模仿,但隻有一個看似文藝的外殼還不夠,建築本身的亮點、精細的服務和深厚文化底蘊,一樣都不能少。
我們找到瞭幾個發展穩定又有特色的代表性民宿,它們的經營者有專業的舊屋開發商,有熱愛傳統文化的民間藝術傢,有辭職創業的追夢青年,有回歸自然的當代隱士。透過他們的經驗可以發現,做好民宿並樂在其中必須放下賺快錢的念頭,抱著清晰堅定的理念和思路,做足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