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盤來瞭 這類理財產品正要活埋多少人?

08-05

(作者:嘉豐瑞德)

隨著監管的步步緊逼,互聯網金融從紅極一時的小鮮肉瞬間成瞭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最近,這類理財產品在監管的打壓下也要退市瞭。

曾經是躺著賺錢的 " 金字 " 招牌

小編曾經閑來無事,下瞭幾個理財 APP,其中就有某大金服,其中有一款產品叫恒存金,預期年化收益高達 10%,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以及有知名房企的背書咬咬牙就買下瞭。現在想來,有點後怕。再點開 APP 首頁時,這款產品早就沒瞭蹤影。沒錯,這款產品就是近期監管嚴打的金交所產品。

小編相信,一些有過 P2P 投資經驗的人,對這個詞並不陌生,經常出沒於各大 P2P 的宣傳噱頭裡。

那麼 P2P 為什麼偏愛金交所的名頭?

金交所,光聽這三個字就感覺很牛逼,不像一般的草根企業。沒錯,金交所背後確實有人,而且不是一般人,這類公司通常需要地方政府的審批。

批下來之後幹點什麼呢?其實也沒什麼好幹的,抱著資質,總得找點賺錢的營生吧,此時正是 P2P 大火之際,一個有資質,一個來錢快,一來二去擦出瞭強烈火花。

於是金交所就幹瞭專門幫 P2P 擦屁股的事情。

小編舉個例子,私募這類產品起投門檻至少 100 萬,很多普通投資人進不來,於是金交所順手就當個媒婆,把一個億的私募產品,就分成七七八八塊,賣給普通投資人。

再比如現在監管嚴格限制平臺的大額標,個人和企業的最高限額分別是 20 萬和 100 萬。那麼金交所就有辦法幫平臺拆分這些大額標,繞過監管。簡單來說,就是 P2P 借助金交所作為通道,來發佈超額資產。

而金交所的好處就是躺著賺點錢,金交所本身作為中介機構,既沒有風控能力也不做擔保,當然也不承擔任何風險,即便中間掉瞭鏈子,跟他們也八竿子打不著。

對投資人來說著風險就大瞭

這些金交所包裝的產品經過多次包裝,投資人根本看不清產品真面目,這樣就造成巨大的信息不對稱,一旦出現瞭問題,金交所是甩手掌櫃,背鍋的隻能是投資人。

投資人該如何分辨金交所產品?

都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金交所才是互金界的魔術手,魔術在舞臺上欣賞就好,要是天天在你生活裡上演,會不會感覺自己被坑瞭?所以生活裡我們該如何辨別出金交所產品呢?

最簡單的,就是看產品說明書,抓關鍵詞,比如金融資產交易中心、金融交易中心等。

不過呢,也不是所有的金交所產品都不能投瞭。現在等平臺已經下架得差不多瞭,剩下的要麼就是直接收購瞭金交所成瞭自己傢人,要麼就是兜底能力很強的巨頭。

總之,互金平臺的殺戮已經到瞭下半場,要死的已經死的差不多,能剩下的多半也是有點實力的平臺,這時才是大傢放大招的時候。

對於投資者而言,在各傢大施手腳的時候,可以乘機薅點羊毛,平臺吃肉,你跟著喝點湯也好。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