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商業周刊 App 付費文章,禁止轉載。
撰文:Claire Suddath
從 30 歲左右開始感到幸福感明顯下降——這種情況會一直延續至 50 歲左右,對生活滿意度才會再次上升
" 中年危機 " 是否存在?經濟學傢與心理學傢各執一詞
兩位經濟學傢近期發佈的研究報告用數據說明瞭 " 中年危機 " 的存在。在針對 51 個國傢 130 萬人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從 30 歲左右開始感到幸福感明顯下降,這種情況會一直延續至 50 歲左右,之後,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會再次上升。
經濟學傢 vs 心理學傢
英國華威大學 ( University of Warwick ) 經濟學傢、上述報告的合著者安德魯 · 奧斯瓦爾德 ( Andrew Oswald ) 說:" 我們註意到,U 型形態這種心緒低落的情況在調查中反復出現,人到中年的低谷期肯定存在。"
但問題是,心理學傢並不承認 " 中年危機 " 這種現象的存在。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心理學和腦科學教授蘇珊 · 克勞斯 · 惠特伯恩 ( Susan Krauss Whitborne ) 表示:" 我在一兩年前就曾圍繞這個問題和奧斯瓦爾德有過小小的爭執,我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成年人的發展軌跡,我從未發現年齡和人的心理有哪些確實的聯系,你可以說什麼中年危機或者青年危機,但無論你身上發生瞭什麼,你都不能把這歸罪於年齡。"
與奧斯瓦爾德合著完成上述報告的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戴維 · 佈蘭克弗勞 ( David Blanchflower ) 說到:" 我不懂為什麼有些心理學傢不承認中年危機的存在,事實就擺在那裡,我們所做的無非是用數據加以佐證。"
惠特伯恩對此回應道:" 我不懂他們為何如此篤定,他們是經濟學傢,如果我用心理學分析指標去標註經濟,那會有怎樣的結果?"
有關這個問題的爭論不完全是學術上的。除瞭傳統的經濟學要素,社會福祉也越來越成為政府決策乃至商業決策需要考慮的因素。這是因為人們應該感到幸福,也是因為幸福常常伴隨著健康和高產,而這兩者都對經濟有益。
不止是聯合國,小國不丹對幸福也有研究。從 2011 年開始,英國開始進行全國性幸福度調查,希望有朝一日,就像國內生產總值和通貨膨脹數據一樣,能夠用國民的普遍感受來指導政府政策的制定。美國政府還沒有這方面的調查,但芝加哥大學國傢民意研究中心 ( NORC ) 自 1972 年起就一直在進行與幸福感有關的社會普查。
" 事實就擺在那裡,我們所做的無非是用數據加以佐證。"
對於政府和商界如何對待他們的研究結果,奧斯瓦爾德和佈蘭克弗勞很快回答道,這不是他們可以決定的。但是這項研究可以對鴉片上癮或如何降低自殺率等公共健康政策有所幫助(兩位教授目前對於中年人服用抗抑鬱藥物的情況很感興趣)。佈蘭克弗勞說: " 我們關心的隻是整個國傢的福祉,幸福感是其中的一部分。"
" 中年危機 " 真的存在?
" 中年危機 " 這一說法最早源自上世紀 60 年代,它是加拿大心理學傢艾略特 · 雅克 ( Elliott Jaques ) 最先提出來的。雅克當時在對包括莫紮特、拉斐爾和高更等 310 位藝術傢的創作習慣研究時發現他們身上的某點共性:當他們進入 35 歲左右的時期,他們的藝術創作開始下降。其中一些人出現抑鬱,甚至有幾位選擇瞭自殺。艾略特隨即在自己的客戶身上發現瞭同樣的現象。隨著人們步入中年,很多人都敏感地意識到自己的人生軌道已經定型,並因此對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越發感到惶恐。
雅克因此於 1965 年在《國際心理學雜志》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 上發表瞭題為《死亡和中年危機》的研究報告,這不但給出瞭一個新的通俗科學名詞,還為男人植發和購買跑車給出瞭一個新的借口(報告還分析瞭為什麼大多數中年危機都涉及到男性,雅克認為女性因為絕經的原因而很少經歷中年危機)。
有那麼一段時間,雅克的理論被廣為接受。這種理論因蓋爾 · 希黑 ( Gail Sheehy ) 1976 年出版的暢銷書《通道》而變得頗為盛行。在 1978 年因為《紐約時報》對一位心理學傢的報道再次引起世人的關註,這位心理學傢聲稱," 中年危機 " 通常會在 30 歲或 40 歲這類門坎的三年內發生。但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幾項心理學研究要麼沒能找到中年焦慮,要麼完全否定這一現象的存在。美國國傢年齡研究所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ing ) 發現,在 50 歲以上的美國人中,隻有三分之一聲稱自己經歷過中年危機。其中半數將自己的危機歸咎於 " 日益老去的內心燥怒 ",而其他人則將此歸咎於不受本人控制的某一不幸事件,如離婚。
就惠特伯恩而言,她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跟蹤數百人從 1965 年畢業直至今日的生活歷程,期間不斷加入年輕的群組對研究予以補充。她說道:" 人們的確要經歷反躬自省這個階段,但這與年齡無關。如果你身邊有人故去,而你開始思考人的一生是多麼有限,那麼這到底是一場中年危機,還是對人生重要節點的健康反思?"
奧斯瓦爾德和佈蘭克弗勞指出,當人到中年時,他們的幸福感似乎確實出現明顯下降。他們的發現非常直白:即使考慮到職場地位、婚姻、財富、種族、性別、教育程度以及子女等因素,這幾十年來受訪者對於滿意度的感受的確呈下降態勢。換句話說,對 20 來歲的人來說,人生是那麼的精彩,而到瞭 30 來歲,生活就不再那麼多姿多彩,而對於 40 歲 -50 歲的中年人來講,生活開始顯得有些陰暗。的確,無論男女,無論是絕經還是其他什麼,他們都經歷到瞭那種心緒低落的時刻。奧斯瓦爾德說:" 總的來說,我們隻是希望人們明白這種情況會發生,而至於它如何影響人們的工作、婚姻以及經濟活動,我們還不全清楚。"
成人不易
這一低谷的存在並不意味著中年人痛恨他們的生活。事實上,2010 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 CDC ) 的一個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總的來說,你對你生活的滿意程度如何? ( 從 1 到 4 排列 ,4 為非常滿意),21 歲左右的年輕人的答案平均為 3.75,而近 50 歲年齡組的得分隻是略低於 3.5。這一結果並不算差。
奧斯瓦爾德和佈蘭克弗勞在過去 10 多年中一直對與年齡有關的幸福感進行研究。他們針對這一話題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在 2004 年,當時論文認定的人生最低點是男性 37 歲,女性 41 歲。他們當時在報告中說:" 甚至在心理學范疇,也無法給出解釋。"2008 年發表的另一份論文重復瞭包括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的這一發現,並再一次指出 " 對於什麼引起瞭這一顯而易見的 U 型曲線,我們並不清楚。"
惠特伯恩說:"10 年前自殺率最高的年齡組發生在 75 歲至 84 歲的男性白人身上,我很難稱之為中年危機。"
到頭來,兩派的觀點可能都有正確的地方。奧斯瓦爾德和佈蘭克弗勞所說的 " 心緒低落 " 未必代表雅克在上世紀 60 年代理論化瞭的 " 生存焦慮 ",而是反映瞭當代成年人普遍經歷的副作用。這種低落發生在人們工作的黃金年齡時期,也是大多數人結婚、組建傢庭、申請抵押貸款或經歷離婚或失業等意外打擊的時期。
所謂的 " 中年低谷 " 也可以見諸其他很多研究之中,包括一傢英國人力資源公司近期發佈的一項報告,即 35 歲至 55 歲的人更有可能痛恨自己的工作。2005 年美國傢庭與工作關系研究所 ( Families and Work Institute ) 的一項研究發現,40 至 55 歲的人更可能感到操勞過度,但報告指出,他們的這種感受源於工作和傢庭責任的壓力,而不是年齡。
如果說奧斯瓦爾德和佈蘭克弗勞的研究說明瞭什麼,那麼隻能說它是給千禧一代感同身受的一點附以瞭數據佐證,那就是:" 成人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