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洗臉才能洗得幹凈順滑?記住這 6 個原則

11-23

編者按:這是一個 " 看臉 " 的時代。為瞭讓大傢在臉上不花冤枉錢,不走冤枉路,較真將推出 " 好好洗臉 " 系列,為您分析洗臉的方方面面。(更多美容護膚問題求較真?關註微信公號 " 全民較真 ",點擊底部菜單 " 查一查 ",更多靠譜知識等你來刷)

較真要點(趕時間?隻看要點就夠瞭):

查證者:葉劍清 | 護膚宣傳者

一、洗臉到底在洗什麼?

洗臉的目的是清潔,是為瞭去除面部皮膚分泌的皮脂、汗液和外界來源的灰塵,以及彩妝(如果化妝的話)。

洗臉這種行為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關。在缺水的古代,不洗澡洗臉是很常見的;即使在現代(特別是幹旱缺水的地方),也存在這種現象;目前醫學上還沒有觀察到因為不洗臉而導致嚴重疾病的現象。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出於美觀、禮儀和健康的考慮,洗臉還是有必要的。

二、洗臉是最好的護膚?不洗臉是最好的護膚?兩種觀點都值得商榷

洗臉經常容易陷入兩個極端,有人說 " 洗臉是最好的護膚 ",也有人說 " 不洗臉就是最好的護膚 ",曾有媒體報道 " 英國一女子 1 個月不洗臉皮膚變好瞭 ",報道很模糊,缺少細節。

這兩個觀點都是值得商榷的。

洗臉是護膚的第一步,作用是清潔而不是提供營養,做錯瞭(例如過度清潔)一定會減分,但是做對瞭未必會加分,對後續的護膚幫助並不大。

至於說十天半月不洗臉,什麼樣的人適合這樣做呢?那就是有問題的皮膚,例如嚴重的激素臉,由於濫用激素導致激素依賴性皮炎,皮膚出現開裂、流膿等現象;或者做瞭激光美容之後,皮膚流血、結痂。這個時候醫生都會建議不要碰水,防止出現感染。

三、洗臉很必要≠洗面奶很必要

汗液和灰塵用清水一沖就可以洗掉,所謂用隔離霜來隔離灰塵純粹是多此一舉;如果是皮脂不多的幹性和中性皮膚,用清水也可以將皮膚表面的洗掉。

也就是說,除瞭彩妝和大油田之外,用清水洗(基本)就可以達到清潔的目的,同時不會損傷皮膚。相反,洗面奶如果選擇不當或者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清潔過度,角質層被破壞,影響皮膚的正常油脂分泌和鎖水,甚至影響皮膚表面的微生態環境,產生各種皮膚問題。尤其是對幹性皮膚、敏感性膚質和激素依賴性皮炎等問題皮膚,更加要註意溫和清潔。

洗面奶能提高清潔效率,但不是必需的。如果用清水就能達到和洗面奶同等的清潔效果,那就不用洗面奶。

四、洗臉前,先簡易判斷膚質

膚質有很多分類方法。最簡單也最常用的方法是,按照皮膚分泌皮脂的程度分成油性、中性、幹性和混合性等膚質。這裡介紹一個簡易的膚質判斷流程:

1、 洗臉後先不塗抹各種護膚品,過幾分鐘是否會感覺皮膚緊繃?

如果會感覺緊繃,說明是幹性膚質;如果不會,進入下一個流程。

2、 早上睡醒後,躺在床上用幹凈的面巾紙按壓面部 5-10 秒,觀察面巾紙上的皮脂多少。

如果沒有明顯油膩,說明是中性膚質;

如果非常油膩,說明是油性膚質;

如果額頭、鼻子、下巴這些 T 字部位油膩,而兩邊臉頰這些 U 字部位不油膩,說明是混合性膚質。

五、怎樣正確洗臉

洗臉有很多細節,例如水溫、毛巾、力度等等。這些細節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溫和清潔。

1、水

水溫:夏天用自來水,冬天用和體溫接近的溫水。不要用太熱的水,否則容易導致皮膚過度清潔,刺激皮膚,也不需要冷熱水交替洗臉。

流水:用自來水水龍頭流出的活水,不用臉盆裝的水。

2、次數

一天洗兩次臉,早晚各一次。

敏感性皮膚或者幹性皮膚可以早晚各用清水洗一次臉;

混合性和中性建議早上用清水洗臉,晚上可以用洗面奶;

油性皮膚早上可以用清水洗臉,晚上用洗面奶。

3、時間

洗臉的時間大概是一兩分鐘,洗面奶在臉上停留的時間為半分鐘到一分鐘,最後要用流水多沖洗幾遍。

4、力度

洗臉的力度要輕盈,不要太用力或者反復摩擦皮膚,否則會刺激皮膚。

5、毛巾

浴室通常不通風,毛巾掛起來以後長時間保持潮濕,細菌容易繁殖,所以不建議用毛巾洗臉。最好用手洗臉,隻用幹毛巾把臉上的水擦幹。

如果習慣用毛巾洗臉的話,毛巾必須充分濕潤,不能半幹半濕。

6、正確使用洗面奶

首先根據自己的膚質選擇清潔力合適的洗面奶,關於洗面奶的分類和選擇,在下一篇中我會詳細介紹;其次是每天的使用次數要合適;再次是要註意後續的保濕,如果感覺皮膚幹燥的話就塗抹滋潤度合適的乳霜。

總之,洗臉的關鍵在於溫和清潔,避免過度清潔。洗臉之後膚感滑爽、不緊繃、不灼熱、不幹澀。如果清潔後出現脫皮、發紅、甚至腫痛,那就是清潔過度的表現,必須更換洗面奶和 / 或洗臉方式,並在洗臉之後做好保濕。

# 看完瞭洗臉小知識,你還想知道如何科學祛痘嗎,有人說 " 用阿司匹林可以祛痘 ",這是真的嗎?別急,關註微信公眾號 " 全民較真 ",點擊底部菜單 " 查一查 ",輸入關鍵詞,答案即刻出現。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