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孩子得瞭手足口病 “一摸二看”早辨別

11-17

手足口病是一種我們熟悉的疾病,它主要是發生在兒童當中,在孩子得病後,我們一定要重視,特別是在出現瞭不正常的表現後,要及早判斷,做到早治療。

手足口病特征

1、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或日常接觸傳播。

2、患兒發病時,多先出現發熱,手心、腳心出現皰疹(疹子周圍可發紅),口腔黏膜出現紅疹、皰疹或潰瘍,疼痛明顯。

3、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年長兒童會訴頭疼等癥狀。少數患兒病情較重,可並發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癥狀

1、發燒,以低熱為主:寶寶手足口病初期癥狀最為明顯的就是發熱,對於大多數輕癥病例來說,以中等熱度為主,通常體溫在 39 ℃以下。如果是重癥病例,有可能燒到 39 ℃以上,大多數患有手足口病的寶寶伴隨發熱持續 1~2 天,傢長要經常摸摸孩子的額頭和身體,看有沒有發熱癥狀 護理:根據常用的降溫方法進行降溫,如有體溫持續不退,持續高溫,建議盡早就醫,以防引發並發癥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癥狀

2、手足臀上長出紅色皮疹:寶寶手足口病初期,發熱 1~2 天後手掌,腳掌,以及臀部上同時會長出紅色皮疹,一般像米粒或綠豆大小,呈圓形或橢圓形,周圍有一圈紅暈,沒有明顯的瘙癢感。 具體過程: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皰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然後水皰的中心凹陷變黃、幹燥、脫掉。斑丘疹在 5 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後幹涸、消退。

3、口腔皰疹:寶寶手足口病初期,發熱 1~2 天後就會出現皰疹。口腔皰疹多分佈在咽喉、扁桃體等處,很快會變成小潰瘍。 具體過程: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 同時口腔裡的水皰很快破潰而形成灰白色的小點或灰白色的一層膜其周圍有紅暈,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2-4 天後吸收幹燥,成深褐色結痂。

4、厭食:寶寶手足口病初期出現口腔皰疹,口腔皰疹易破潰出現潰瘍,所以在吃東西格外疼痛,患兒因而出現拒絕進食,流口水等癥狀。 建議父母可以給寶寶吃一些流質食物,以免引起感染。

手足口病表現

1、神經系統表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陽性。

2、呼吸系統表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囉音或痰鳴音。

3、循環系統表現: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指(趾)發紺;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診斷

1、主要依據:

(1)好發於夏秋季節。

(2)以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常在嬰幼兒聚集的場所發生,呈流行趨勢。

(3)臨床主要表現為初起發熱,白細胞總數輕度升高,繼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膚出現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

(4)病程較短,大多孩子在 1 周內痊愈。

2、輔助檢查:

(1)血常規:一般病例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高,分類時淋巴細胞較高,中性粒細胞較低。

(2)血生化檢查:部分病例丙氨酸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輕度升高。重癥病例血糖可升高。

(3)腦脊液檢查:外觀清亮,壓力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多(危重病例多核細胞可多於單核細胞),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4)X 線胸片:可以表現為雙肺紋理增多,網絡狀、點片狀、大片狀陰影,部分病例以單側為主,快速進展為雙側大片陰影。

(5)磁共振:以腦幹、脊髓灰質炎損害為主。

(6)腦電圖:部分病例可以表現為彌漫性慢波,少數可出現棘(尖)慢波。

(7)心電圖:沒有特異性改版,可以看到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ST-T 改變。

(8)病原學檢測:

①病毒分離: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中檢測到腸道病毒核酸,並鑒定為腸道病毒 71 型、柯薩奇病毒 A16 型或其他腸道病毒。

②核酸檢測:自病人血清、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中檢測到腸道病毒核酸,並鑒定為腸道病毒 71 型、柯薩奇病毒 A16 型或其他腸道病毒。

③血清學檢測: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腸道病毒 71 型、柯薩奇病毒 A16 型或其他腸道病毒中和抗體有 4 倍或 4 倍以上升高。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