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也是個疾病“傳染源”,世衛組織證實這種癌癥與它相關

03-07

與其說飲食習慣決定健康,不如說飲食文化影響健康。因為除瞭吃什麼、怎麼吃,用什麼吃也與之息息相關。如果不註意,我們日常使用的筷子,就可能成為感染疾病的源頭之一。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 "LT0385" 即可關註)邀請權威專傢,解析一雙舊筷子帶來的癌癥風險,並教你給筷子 " 消毒 " 的清洗方法。

受訪專傢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醫師 吳安華

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教授 吳開春

有些病,從 " 筷 " 入

在眾多材質中,木質或竹質筷子以結實、輕便的優勢,成為多數國人的首選。但同時,這也為我們的衛生環境提出瞭更高要求。

竹木質筷子在使用早期外表光滑,易清洗,不易滋生細菌,但隨使用次數增多,被磨損後就會越來越難清潔徹底,成為細菌生長的溫床。

清洗不徹底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幽門螺桿菌等致病菌,可借由筷子傳播,造成感染患病。

一般認為,普通木質一次性筷子容易含菌超標。南昌大學不久前針對某高校食堂提供的公共循環筷子和一次性筷子做的調查發現,兩種筷子均被檢測出含有大腸桿菌和黴菌,但一次性筷子的檢出率更高,且所含菌落數遠高於循環筷子。

傢用筷子同樣難讓人安心。遼寧省人民醫院微生物室做的一項調查發現,傢庭使用 2 年的木質筷子含菌落數為每平方厘米 16.3 個,超過瞭臨床規定的用品表面細菌群落數合格值;使用近 2 個月的金屬筷子,所含菌落數僅為每平方厘米 0.7 個。

研究人員表示,使用期限過長是導致菌落數超標的重要原因,而筷子材質、清洗及消毒方法也會直接影響筷子的衛生狀況。

輕引不適,久可誘癌

多數經碗筷傳播的致病菌會引發急性腸胃反應,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幽門螺桿菌卻與它們不同,其嚴重危害體現在遠期。

1994 年,幽門螺桿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癥研究所列為一類致癌物,認為 78% 的胃癌可歸因於慢性幽門螺桿菌感染。

今年 1 月發表在美國《國傢癌癥研究所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再次強調,非賁門胃癌在美國 50 歲以下人群中出現上升趨勢。

論文第一作者、美國國傢癌癥研究所癌癥流行病學與遺傳學司瑪麗亞•康斯坦薩•卡馬戈博士解釋說,其重要誘發因素之一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

中華醫學會幽門螺桿菌學組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為59%,也就是說每 2 個人中就有 1 人感染。

該細菌主要通過唾液、飛沫 " 口口 " 傳播,在基本不分餐的中國,筷子便成瞭最好的載體之一,無論是共用筷子或相互夾菜,都可能交叉感染。若使用的筷子上殘留下幽門螺桿菌,被感染幾率也會大大提高。

體檢時發現幽門螺桿菌陽性的人,其實很多沒有明顯的上腹部癥狀,少部分人會表現出較輕癥狀,如腹脹、上腹隱痛、惡心、口臭等,較嚴重的是出現炎癥並慢慢惡化。

2017 年 5 月 19 日,《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正式發佈(下文簡稱 " 共識 ")。

該文件提出,目前已確定的與幽門螺桿菌相關的疾病包括:

非萎縮胃炎、萎縮性胃炎、淋巴細胞性胃炎等;

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

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癥等非常見胃病;

缺鐵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維生素 B12 缺乏癥等胃外疾病。

在以上所有提到的疾病中,胃癌是最易讓人談之色變的一個。但吳開春強調,絕大多數胃癌發生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幽門螺桿菌感染損害胃黏膜後,從炎癥到癌變的過程可能是: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變。若能早期根除,可降低腸型胃癌發生風險,甚至完全消除。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何治療

如今,人們對幽門螺桿菌的重視程度已大幅提高,很多單位也將 13C 或 14C 呼氣試驗加入員工體檢項目,檢測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於是,又有一系列問題隨之產生。

感染瞭但沒癥狀,要治療嗎?

《共識》認為,在沒癥狀的情況下,如是 14 歲以下少年兒童或 70 歲以上老人,通常不推薦治療,其他年齡可根據自我意願選擇。

因為治療使用的抗生素會對老年人、幼年兒童和體質較差者的胃腸道微生態造成影響,或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等的風險。

但若檢查發現已有潰瘍或較嚴重胃部炎癥,建議治療,並綜合考慮老人服藥和身體狀況。

治療能不能做到根除?

一般認為,采用目前推薦的四聯方案,治療 10~14 天,幽門螺桿菌有效根除率可達到 80%~90%。即便初次治療失敗,也可通過換藥進行補救,獲得根除機會。

會不會復發感染?

治療後再次感染的幾率是存在的,但並不高。

數據顯示,治療後每年約 5% 再感染,隨著相隔時間的增長,再感染幾率也會有所提高。若復發感染,及時規范治療即可。

這樣清洗給筷子 " 消毒 "

細菌繁殖有其規律性,明白其中的 " 奧秘 ",有助於做好預防。

包括幽門螺桿菌在內的不少細菌都能附著在用過的碗筷上,特別是使用較久、已有溝壑劃痕的竹木筷子,在略潮濕的狀態下,更易造成細菌繁殖。

在合適的環境下,細菌繁殖速度大約是 20 分鐘增加 1 倍,因此餐具使用後必須盡快清洗徹底,以免在人體免疫力降低時引發腸道系統感染

洗潔精有清除飯菜油污的作用,也能一定程度上破壞細菌生長環境,但不是殺菌劑。相對而言,使用開水煮沸筷子,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因為絕大多數細菌都不能在 80 ℃以上的環境中生存。

清洗後,將筷子頭向上,放在筷子籠中,自然風幹即可。必須提醒的是,若不能保證洗碗佈的清潔,不建議用其將筷子擦幹;筷子籠也應經常用熱水清洗並晾幹,盡可能降低細菌生存繁殖的風險。竹木筷使用半年或一年後最好更換。

西方人習慣分餐、用公勺,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瞭交叉感染的風險。外出就餐,我們不妨學習他們,盡量分餐,多用公筷,有助於保護自己和他人健康。

有條件的傢庭,每人可以有自己專屬的筷子,不共用,減少感染風險。若傢裡已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須進行分餐,以防感染。

本期編輯:張原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張芳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