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看肚臍,如果出現這種特征,說明身體超健康!

08-08

肚臍在我們沒出生之前,用來幫助我們吸收營養的通道。當我們出生之後,肚臍就好像成瞭無用的疤痕。但其實在中醫看來,肚臍是我們身體中,距離五臟六腑最近的部位。

它也是我們人體重要的穴位,叫做神闕穴。我們日常可以通過觀察肚臍的變化,來判斷身體是否健康,或者是否出現疾病。今天就來和大傢聊聊肚臍與健康的關系。

【肚臍是人體大穴】

從本質上來說肚臍是胎兒出生後,臍帶脫落後留下的疤痕。在中醫學裡,肚臍是個能夠防病治病的地方,是唯一人們能看得到、摸得到的穴位——神闕。神闕穴在中醫眼中,是一個養生大穴。因為在古人認為肚臍是連通五臟的穴位,並認為:" 臍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 "。養護肚臍,按揉肚臍可以起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功效。同時,肚臍發生的不同變化,也是五臟六腑健康或者疾病的反映。肚臍可以成為人們健康的晴雨表。

【肚臍辨疾病】

小小的肚臍可以辨疾病?可能很多人對此都會比較好奇,或者是不太相信。在中醫認為,肚臍的連通五臟六腑的穴位,因此,五臟六腑出現問題,都會在肚臍處反映出來。尤其的腸胃疾病,從肚臍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下面我們來看看,不同形狀的肚臍,都反映瞭身體的怎樣狀況。

1、圓形(最健康的肚臍形狀):女性肚臍若為正圓形,表示身體健康,卵巢功能良好;男性則表示精力充沛、血壓正常,五臟六腑都很健康。

2、向下形:應註意預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腸胃疾病及婦科疾病。

3、向上形:肚臍眼向上延長,幾乎成為一個頂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這種肚臍的人,應多留意胃、膽囊胰臟的健康狀況。

4、海蛇形(形狀為一條縫 , 看不到肚臍眼的):為肝硬化等肝臟疾病的征兆,要小心註意。

5、滿月形:看起來結實豐盈,下腹有彈性,對於女性來說是卵巢功能良好的表征。

6、肚臍偏左:應預防腸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腸黏膜病變。

7、肚臍偏右:應註意肝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

8、肚臍凸出:當腹部有大量積水或卵巢囊腫時,肚臍就會向外突出。

9、肚臍凹陷:肥胖或腹部發炎時,如粘連性結核性腹膜炎,肚臍會向內凹陷。

10、肚臍淺小:表示身體較為虛弱,體內激素分泌不正常,渾身無力,精神狀況不佳。

【肚臍不能扣】

肚臍是一個凹進去洞,非常容易藏污納垢,而我們日常清洗又不容易洗到,時間長瞭,裡面就會有一塊塊的臟塊。很多人看著難受,就會自己用手給摳幹凈。

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動作。因為,我們的肚臍是我們的內臟與外界距離最經的位置,如果用力摳,就會牽連到內臟,如果不相信摳爛瞭,就可能導致感染,發炎,影響腸胃。

因此肚臍大傢最好不要隨意碰,如果實在想要清洗,可以先試著用潮濕的棉簽輕輕地擦,動作一定要輕,隻把邊緣容易擦到的地方擦一下就好瞭。

【女性要特別註意保養肚臍】

我們國傢的很多女性朋友,由於天生體質較弱,或者是後天比較貪涼,喜歡食用冷飲,導致體質偏寒。體質偏寒的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冬季手腳冰涼,有些寒氣較重的女性,甚至一年四季手都是涼的。

而我們的肚臍也就是中醫所講的神闕穴是與五臟六腑連接,並且暴露在外的穴位。

如果女性朋友經常穿露臍裝,或者是沒有註意肚臍的保暖,就可能導致寒氣的入侵,影響女性氣血,還會導致痛經等問題。因此,女性保養肚臍是非常重要的。

【這樣保養肚臍可助長壽】

肚臍是我們人體的養生大穴,養護肚臍可以幫助我們調理五臟。中醫講我們肚臍穴位起名為神闕穴。神闕為任脈上的陽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後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人體科學研究表明,神闕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人們通過鍛煉,可啟動人體胎息,恢復先天真息能。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傢聊聊,我們日常如何通過肚臍來進行全身的保養,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1、揉按肚臍

早上起床前,晚上睡覺前,排空大小便,全身放松,仰臥在床上,露出腹部,兩手掌重疊放在肚臍上,先沿逆時針的方向揉 108 圈,再沿順時針的方向揉 108 圈。此法可健腦補腎,幫助消化,安神降氣,利大小便,加強肝臟新陳代謝,並使氣血兩旺,對五臟六腑的功能有促進和調整作用,能提高身體抵抗力。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2、艾灸肚臍

此法可起到助元氣、抗病、強身的保健作用。對於女性來說,艾灸肚臍可以有非常好的驅寒、補氣的作用。

3、藥物敷臍

治療風寒感冒可用藥物敷臍法。將生薑切成薑蓉,然後將薑蓉敷到肚臍處,用醫用膠帶固定,每天 10 分鐘,可以有效祛除體內寒氣,治療脾胃虛寒,治療腹瀉,調理養生。

4、肚臍拔罐

選大號火罐一個,用閃火法,將火罐拔在肚臍上,15~20 分鐘取罐。肚臍拔罐可治療哮喘、痢疾、久瀉、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再配以足三裡穴 ( 膝蓋外側凹陷處往下約 4 指寬處 ) 、膻中穴 ( 在兩乳頭連線的中心處 ) 拔罐,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強食欲。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