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 Corolla 車系的車迷大概都知道,在海外(部分)市場,兩廂的 Corolla 被喚作 Auris,這當中也包括日本。
如今豐田推行縮減車系,車名統一化的策略。而在這之前,在日本銷售的 Corolla 兩廂版名字叫 Auris,與專攻日本(以及少部分海外市場)的 Corolla Axio/Fielder 不同,賣給日本人的 Auris 雖然也是日本生產,但作為一款全球車,它沿用瞭歐規 Corolla 的設計。
而在初代 Auris 活躍的年間,豐田以它為基礎搗鼓出瞭姊妹車型 Blade 以豐富產品線。誕生於 2006 年的它與初代 Auris 不同,其更強調高級感,面向的年齡層也比 Auris 要老一點。如果單論產品調性的話,Blade 與現行的雷克薩斯 CT200h 是有那麼一點像,都是小型高級車。
根據豐田的構想,Blade 的受眾主要是一把年紀(50-60 歲)還不忘玩樂的中老年人,或者是一些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可以考慮將那些長得像個棺材的 MPV 換掉的消費者。
要造一款讓中老年人滿意的上級車款,用 Auris 那套自然是不行瞭,因此,Blade 雖然沿用瞭 Auris 的底盤,但其後懸掛從 Auris 的扭力梁換成瞭雙叉臂結構——說 " 換 " 似乎優點不合適,因為當時的 Auris 四驅版也采用瞭同款懸掛(Blade 部分車型亦提供四驅版);動力則換上瞭輸出 167PS 的 2.4L 機器,匹配一套帶模擬 7 速的 CVT;外觀相對於 Auris 也有瞭一定程度的變動,內飾則通過增加皮質包裹以凸顯高級感,配置也有大幅度的提升,例如半自動式的自動泊車系統。
高級是夠高級瞭,但要滿足玩樂之心,這樣的 Blade 顯然不太讓人滿意。在約 1 年後,豐田帶來瞭 Blade 的全新型號,Blade Master… 將其理解為 " 劍聖 " 倒也沒有不妥。但其實 Master 取自 Masterpiece 這一單詞,後者意為 " 傑作 "。
新車與普通型號最大的不同點,除瞭不提供四驅型號以外,便在於那副輸出 280PS 的 2GR-FE 3.5L V6 機器,你可能覺得這種放在 Harrier(日規雷克薩斯 RX)、Estima 甚至 Alphard 的機器沒啥激情可言(雖說路特斯曾采購同款機器作為 Evora 的動力源,這是後話),而且劍聖本身的車重可不少,都接近 1.5 噸瞭!但 5.25kg/PS 的馬力重量比,與搭載 3.0T 機器的 Supra(E-JZA80 型)相若。匹配帶換擋撥片的 6AT,隻需 6.6 秒劍聖便可完成百公裡加速。
而在日本,Blade Master 經常被拿來跟人靚聲甜的 147GTA,有四驅外掛的 Golf R32,以及日系同胞 Mazdaspeed Axela,雖說百公裡加速不一定能戰勝對手,但單論發動機輸出絕對是同期最強瞭。
這副 3.5L 發動機也是 Corolla 車系歷史中排量最大的一款。
雖然定位與 Auris 大不同,但 Blade Master 也算是彌補瞭一些遺憾,因為從 Corolla RUNX 到初代 Auris,從某些熱愛開快車的消費者之角度看來,Auris 缺失瞭以性能表現為賣點的型號。要知道,豐田曾為 Corlla RUNX 提供 2ZZ-GE,它擁有與 Celica 一毛一樣的 190ps 輸出。比起同年代的 EP3 型 Civic Type R,雖然是弱瞭不少,樣子也長得過分老實,但有總好過沒有嘛。
盡管 Blade 車系隻賣給日本消費者,相比 Auris 也有瞭不少更適應日本市場的設計,但終究定位過於特殊,因此並沒有創下什麼好成績,發售頭一年隻有前幾個月能夠達到銷量目標(3000 臺),之後便迅速下滑,即便有 Blade Master 這種非常具有特色的車款推出,銷量也未見起色。最終在 2012 年 Auris 換代之際,Blade 正式走進歷史,從此,劍聖之名不復存在。
如果你能看到這裡,大概也會很清楚,Blade Master 算不上一臺性能車,高性能隻是它其中一個亮點而已,可惜的是,它最終也未能受到大部分的青睞。或許,這臺嗑藥嗑上頭的 Corolla,隻能恨自己投錯胎瞭。
Blade 型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