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僅開賣幾分鐘,iPhone X 的首批貨源就在全球范圍內預售完畢瞭。
有一組來自招商銀行信用卡的數據,我是捂著腎讀完的:
iPhone X 開放預售 2 小時 33 分,僅招商銀行信用卡在蘋果官網的總交易額就突破 20 億元,成功下單的招行銀行信用卡持卡人超過 19.6 萬人。
根據蘋果官網和天貓商城的訂購信息,沒能搶到第一批貨源的消費者,發貨時間會推遲 5 至 6 周。
當我正要 diss iPhone X 產能不足,導致消費者等待時間太長時,想瞭想長期處在跳票漩渦中心,7 月 28 日交付首日僅拿出 30 輛新車的特斯拉 Model 3,也就釋然瞭。
在蘋果和特斯拉這兩傢處於不同行業的矽谷科技巨頭身上,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相似性,包括光環效應、性感的產品理念和極具特色的用戶體驗,以及絕大多數訂購者對於等待時間一再延長的絕對包容。
連一向戾氣太重的微博網友在討論 Model 3 的產能問題時,言語之間透露出的都不是責備,而是老母親般的關懷。
中國是特斯拉的產能解藥麼?
從今年 6 月,上海金橋集團、上海電氣、臨港控股分別傳出與特斯拉的合資緋聞被一一辟謠;到四個月後,外媒發文,特斯拉已與上海市政府達成瞭在自貿區獨資建廠協議;再到三天後商務部和特斯拉方面先後確認正在進行溝通,卻有默契地避開建設工廠問題不談 ……
特斯拉將以何種方式落地中國市場,一直是業內關註的焦點。實際上,它也與長期困擾著特斯拉的產能問題息息相關。
特斯拉急需像蘋果一樣,打通擴大產能的 " 中國制造 " 之路。盡管富士康的代工廠一直被認為是整個蘋果產業鏈的低層級,卻也是公認為最難以替代的環節。畢竟,全球大約一半的蘋果手機都來自鄭州的富士康工廠。
而相比此前網傳的 iPhone X 因為前置原深感鏡頭產能問題導致的出貨延遲,Model 3 的產能問題更加迫在眉睫。
三個月前的交車儀式上,特斯拉的 CEO 馬斯克曾放言,為瞭提升產能,接下來 " 要把特斯拉工廠變成地獄 "。可惜,相比豐滿的理想,現實裡的產能瘦得像一把骨頭——
特斯拉整個第三季度僅生產瞭 260 輛 Model 3。而原本計劃於年底提升到 2 萬輛的月產能,也顯然成為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能在 " 世界工廠 "、且發展電動車最快速最堅決的中國投產 Model 3,無疑有助於消除馬斯克的這塊心病。
另一方面,2016 年,特斯拉總收入超過 70 億美元,其在中國的收入約為總額的 1/7,市場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加上中國擁有優質、價廉的人力資源和龐大的本土配套產業供應鏈(這是馬斯克指出的,不會在印度建廠的原因),以及目前尚未形成強勢本土新能源品牌。相信這筆帳,馬斯克算得清楚。
隻是對於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等國內新能源車企來說,它們將迎來 " 與狼共舞 " 的時代,要麼進化、要麼被吞噬。
交貨延期?面對它,當然選擇原諒
回到特斯拉的產能問題,盡管特斯拉 Model 3 總訂單已從最多時的破 50 萬輛下降至 45 輛左右,並且在過去一年裡,有超過 6 萬多人退訂,我仍認為,大傢實在沒必要太過擔憂。
因為從 2008 年的首款電動車開始,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它。
用紐約智庫曼哈頓學會資深專傢馬克 · 米爾斯的話來說,就算 Model 3 遭遇召回問題,也不會形成深遠影響。" 因為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忍耐力挺高的。他們喜歡馬斯克的傳奇故事,願意相信他能把事情處理好。"
微博、推特裡對於產能問題並不消極的網友反饋,今年累計上漲 50% 的公司股價,都可以作為佐證。
一傢推出瞭革命性新產品,迫使業內其他競爭對手重新思考發展方向的顛覆性汽車企業;
一位涉及汽車、電子支付、太空技術、太陽能、快速軌道交通、多星球擴展多個領域,在《Elon Musk》一書中被稱為 " 喬佈斯和比爾 · 蓋茨的基因改造私生子 "(口味略重)的 " 賭徒 " ——
今年 2 月 4 日,Elon Musk 發瞭一條推文,可以在地下挖 30 層隧道來徹底解決交通擁堵的設想,將逐漸成真
這就是圍繞在特斯拉和馬斯克頭頂的光環效應。加上,對於突破性產品和極致用戶體驗的期待,它們足以撫平絕大多數消費者因長期等待而形成的焦慮。
而這道光環和這種期待也曾在喬佈斯時代下的蘋果身上達到過巔峰的狀態,隻是隨著喬幫主的逝去,正在淡化。
" 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你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險。" 這是 Facebook CEO 紮克伯格的投資人彼得 · 蒂爾曾對他說過的一句話。這也是為什麼庫克即使讓蘋果市值破 1 萬億美元,但其戰略上的保守和產品上的懶惰,也決定瞭他無法被稱為出色的 CEO。
顛覆者的特殊待遇
說到這裡,其實我司小花還提出另一個問題:
" 為什麼產品一再跳票如果發生在傳統車企的身上,就會顯得這麼不能原諒?"
在我看來," 被原諒 " 是那些顛覆傳統行業、幫助我們改變生活的企業,才能夠享受到的特殊待遇。當 " 跳票 " 發生在它們身上時,取代不安全感和擔憂的是消費者心中萌生出的更大期待——
這一次,來晚瞭的它,會給我帶來什麼樣的更大驚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