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馭人之術”:2 萬元起傢,管著 17 萬人

11-11

文/辣筆小晗

近日,華為又刷新人們的認知瞭:這個從交換機起步,不上市、不融資,用 30 年時間把通訊領域的產品做到業內領先的民族品牌,研發的 5G 核心技術成為瞭全球統一標準,並開始進行測試。這無疑開啟瞭引領世界的 5G(萬物互聯)新時代。

民族品牌走向國際,從來沒有哪一傢能夠像華為這樣成為國際化標桿。其內在的邏輯是掌舵者任正非的 " 非常道 " ——識人、用人之道。

iAsk

任正非的育人之術是什麼?

可以說,任正非對人才的渴求是絲毫不含糊的。在任正非看來," ‘知’本(知識為本)永遠是高於資本的,人才是決定因素的關鍵 "。什麼都可以缺,人才不能缺;什麼都可以少,人才不能少;什麼都可以不爭,人才不能不爭。

多年來,任正非有一個一直不變的堅持:每年從應屆生中招收不少於 5000-6000 人的新生力量。在滿足企業新鮮血液的同時發現和選拔出合適人才。

從 1997 年開始,這些招聘進來的大學生報到後都要先進行為期 5 個月的封閉式培訓,包括軍事訓練、企業文化、車間實習、技術培訓、市場演習等。經過這 5 個月能最終 " 生存 " 下來的人,有種獲得 " 新生 " 的感受。可見,培訓的力度之大。而任正非在此處的用心是為瞭發現奮鬥者的潛能。

自此之後,學位、年齡都被拋在腦後,大傢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發。最終到底能發展到哪一階段則是以責任結果貢獻為考核標準。

在此過程中,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是任正非的獨特之處,並且他傾向於從實戰中選拔人才,隻要肯努力奮鬥和積極進取,時間並不是門檻。

當初被認為很有華為接班人潛質的李一男便是如此。1992 年,李一男在華為處於實習期時,也因項目擱淺而致華為損失 20 萬美元。但任正非並沒有責備,因為在任正非看來 " 年輕人搞技術開發碰壁是常有的事,最重要的是能從中吸取教訓,重新再來 "。

1993 年,李一男正式進入華為,兩天被升華為工程師、半個月被升為主任工程師、半年被升副總經理、兩年被提拔為華為總工程師、27 歲坐上瞭華為副總裁寶座。

李一男

這一切都源自李一男對技術發展趨勢、對產品走向的驚人敏感度和準確把握能力。任正非深知其能為華為打開市場。雖然後來李一男辭職創業,但其在華為時,被任正非破格重用,一直為人稱道。

任正非如何用 " 比爾 " 和 " 蓋茨 "?

在企業發展早期," 單向度追求 " 的確可以給企業帶來高速發展,能為企業奠定一定的實力基礎。但隨著企業的發展,每個人並不能完全跟上步伐,且有可能偏離最初的航道。這時候如何讓人能跟隨企業一同進步就顯得格外重要。

任正非很明白這一點。對外,他每年還會加大對歐美等地牛人的引進。一是為華為各個領域積累人才和專傢,二是讓優秀的人充斥在華為這個大傢庭中,讓其他員工 " 喝一杯咖啡 " 就能接觸到優秀的人。運用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整個團隊充滿積極競爭。對內,他會讓華為最優秀的員工來培訓員工,讓最優秀的人來培養更優秀的人,讓強者更強,優者更優,實現追趕性增長。

當一個公司再往前走,處於走出區域,走向國際的階段,進攻是必不可少的戰術。這時企業的主要精力肯定是在解決外憂上,如果對內再有各種內鬥,會形成嚴重的內耗,不利於企業的發展。

在這個階段,任正非采用的是用人所長、均衡各方的哲學用人方式。前者最為重要的體現是在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餘承東身上。他 1993 年從清華大學畢業並加入華為,在國內外跑市場。他一個明顯的優點是敢說敢做,但缺點是太過高調。僅優點這一點,讓任正非對他的缺點表現出瞭很大的容忍,並且巧妙地運用瞭他的缺點:一方面讓餘承東有隨時可能被下課的危機感,另一方面讓華為像踩瞭油門般前進。

餘承東

在任正非的用人策略中," 不希望大傢去做一個完人,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每個人的優勢加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個具有‘完人’特質的集體。"

均衡各方的哲學則體現在 " 鄭李 " 大戰中。

與李一男一樣,華為副總裁鄭寶用也是任正非的得力幹將。他先後支持華為幾代交換機的設計與開發。有段時間,鄭寶用不再具體負責研發,但出於習慣,還是會過問一些研發的情況甚至會繼續對某些項目計劃發號施令。這導致李一男的不悅。並且兩個人曾經開始瞭持續一年的 " 鄭李 " 大戰。

鄭寶用

手心手背都是肉。為處理這樣微妙的關系,任正非在一次會議中明確表示:" 鄭寶用和李一男,一個是比爾,一個是蓋茨。隻有兩個人合在一起,才是華為的比爾 • 蓋茨。"

艾問每日人物(微信 ID:iaskmedia)想說:

往往一個企業的優秀多半是因為管理的優秀,其從初創到成長再到壯大,如果出瞭問題,極大可能是內部出瞭問題。內部的問題說到底最終是歸結到人身上。

人是最簡單也是最復雜的生物。總結來說是貪、嗔、癡、慢、疑。解決好這五點,從員工的角度出發,給員工盡可能多的福利,讓他們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團結一致,最終企業走向成功也是水到渠成。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