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爆料又幫脈脈融瞭 7500 萬美元

11-16

今天,脈脈宣佈獲得瞭 C 輪融資—— 7500 萬美元,由 DCM 領投,IDG 資本、晨興資本持續跟投。此外,本輪融資還引入智聯招聘作為戰略投資方,並與其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脈脈還計劃於 2019 年 IPO,目標市值為 100 億美元。

距離上一次獲得 2000 萬美元的 B 融資已經過去瞭兩年。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兩年的脈脈會比較貼切—— " 人紅是非多 "。因爆料企業八卦被起訴、被網友視為流氓軟件 ...... 這款於 2013 年 10 月上線,主打企業社交的軟件如今已經變成瞭一款什麼樣的產品?

成立之初,脈脈拷貝瞭 linkedIn 的企業社交模式:脈脈基於個人公開信息建立瞭個人實名和人工認證體系加 V,並以此作為社交包括匿名社交的基礎。

脈脈這樣介紹自己:" 這是一款職場社交 APP,致力於幫助職場人獲取更多職業機遇,成就更好的未來。" 但最亮眼的莫過於 " 掌握最新的行業資訊、職場動態、職場八卦 "。

此前,有媒體寫過脈脈上的爆料,比如,百度貼吧如果發帖管理量不到多少就要撤職;吐槽 " 百度 PPT 文化的壓抑之情 ",並列出瞭百度的十大怪現象;還有華為員工為瞭完成工作連傢庭都不顧瞭等等。

在匿名的保護下,任何話題都不再是禁忌。這樣的風氣形成後,這款主打人脈社交的工具成瞭職場情緒宣泄場。

今年 5 月,脈脈上的一名自稱 "ofo 員工 " 爆料瞭 ofo 內部滋生貪腐現象,稱區域經理每月通過虛報修車數量而套取公司大量資金,數額從數萬到幾十萬元不等。

隨後,ofo 起訴脈脈涉嫌侵權。起訴書中,ofo 表示脈脈平臺上身份未經證實的匿名用戶發表的 " 貪腐爆料 " 帖子侵犯瞭 ofo 名譽權。

匿名爆料讓脈脈陷入麻煩,但這並不是脈脈的第一個官司。2016 年 12 月 30 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宣判脈脈非法抓取微博用戶信息終審敗訴,賠償微博 200 萬元。

曾有媒體曾這樣寫脈脈:有人解讀脈脈的競爭對手是老牌招聘和獵頭網站,但是人們似乎不關心這些。在脈脈上,BAT 那些真假難辨的辦公室八卦、無聊的小報告和隱藏在背後難以琢磨的身份,才是勾起這些職場用戶 G 點最為真實的謊言。

2016 年,一傢媒體專訪瞭脈脈創始人、CEO 林凡,他說:" 那些圍觀群眾喜聞樂見的傳言,基本都是真的。"

經過瞭 4 年的實驗,脈脈用實踐證明匿名爆料證明具有巨大價值,所以至今沒有經歷大規模改版。並且,脈脈在此功能上進行瞭優化——隻面向 12 傢有代表性的互聯網公司開放,回答人必須來自公司內部,並且身份通過人工審核。

雖然脈脈備受爭議,但匿名爆料就如同一把雙刃劍,為脈脈吸引瞭大批用戶。

2014 年 8 月 B 輪融資時,脈脈僅有 80 萬用戶。去年,日活已經近兩百萬,而總用戶註冊數約為 2000 萬。

脈脈的收入依靠其快速增長的用戶數量。主要來自 Feed 流的廣告,少量來自招聘廣告。虎嗅曾於今年 2 月發文分析脈脈:在脈脈的收入構成中,80% 來自品牌廣告(開屏廣告、Feed 流廣告、直播廣告等)、20% 來自會員服務(類似領英會員,可以查看特定人群聯系方式)。林凡將招聘業務收入歸結到品牌廣告中,但隻占 10%。

如今,脈脈已經擁約 3000 萬的職場用戶。其中,49% 的用戶來自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

基於現有模式,脈脈逐漸從職場 " 社交 " 向 " 內容 " 轉移。依托匿名八卦的使用場景,脈脈又開發出瞭新的產品——脈脈業問。用戶可以向各大公司員工懸賞提問,打聽公司八卦內幕,也可以開通答主,以員工身份匿名答題。

今天,脈脈創始人林凡發給員工發瞭一封信,他在信中寫道:因為堅持,今天脈脈的高凈值用戶覆蓋金融貿易、IT 互聯網、文化傳媒、醫療生物、政府法律、教育培訓等。擁有瞭包括 BAT、工行、萬科、微軟等世界五百強及各行業領軍企業在內的數千萬用戶。

的確,脈脈在 4 年間積攢瞭大量用戶,但他們是否喜歡這款軟件,我不敢茍同。

在知乎問題 " 如何評價脈脈 " 下,有很多人回答:" 如果不上傳通訊錄就不讓使用。" 還有人說," 在未經本人允許的情況下,竊取到我的手機號碼,工作生活經歷,實在太無恥下作瞭。"

盡管脈脈一直在嘗試新的模式,但仍然脫不掉 " 職場八卦市集 " 和 " 流氓軟件 " 的印象。或許,脈脈需要用這 7500 萬美元好好想想該如何扭轉公司形象瞭。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