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錦繡坊小區的居民最近發現傢門口突然多瞭個新玩意:一個橙色的集裝箱,裡面放置瞭跑步機、動感單車、雙臂機、史密斯架、啞鈴組、瑜伽墊、瑜伽球等,可以同時容納 5 人進入。
這就是共享經濟的新產物——共享健身艙。如今,摩拜單車和 ofo 小黃車燒錢大戰還未結束,不少共享單車品牌已經倒閉,而共享充電寶、共享睡眠艙、共享雨傘、共享籃球還不成氣候且充滿爭議,共享健身艙的出現不禁讓人思考:共享經濟背後的商業邏輯究竟是什麼,核心競爭壁壘又有哪些?
資本一直是共享經濟的助推器,單車和辦公一度是市場上最為偏愛的項目。從今年 4 月份起,共享健身艙開始在市場上出現,也獲得瞭資本市場的關註。
目前市場上共享健身艙項目已經超過 20 餘個,但真正艙體落地的產品並不多。第一財經根據公開披露融資信息統計,在短短不到半年時間內,各共享健身艙項目總計已獲得超過 1.5 億元的投資,金主不乏 " 國傢隊 " 如國傢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以及經緯創投、熊貓資本、信中利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
因其填補瞭市場的需求空間,分享健身模式越來越受到關註。(圖片來源:公園盒子官微)
從直擊痛點到衍生特色
利用用戶碎片時間,盡可能零距離靠近社區、打造舒適且安全的健身環境,成為市面上健身艙在設計上共同強調的要點。例如,放棄以往年卡模式,掃碼開門按次支付,配有冷暖空調和 PM2.5 新風凈化系統。
這些設計也基於傳統健身房長期存在的兩大痛點。首先是財務門檻,傳統健身房以年卡、月卡方式綁定,少則幾百元,多則數千,消費者的投入大。其次,除瞭經濟成本之外,從便利性而言,消費者還會考慮健身的時間成本和決策成本。
這看起來和其他形式的共享經濟一樣都是直擊瞭傳統模式的痛點。
共享單車解決瞭出行的最後一公裡問題,短租的房屋針對的是對住宿要求條件不高、對價格高度敏感的用戶。不過,共享經濟在中國的發展慢慢有瞭自己的切入點。共享的住宿此後轉化成對個性化需求的滿足,直接成為瞭酒店的競爭者。而共享辦公則在分時租賃工位之餘慢慢回歸瞭物業管理等方向的多元化拓展之路。
共享健身艙則在興起之初就已經在同樣的選擇下蘊含瞭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
在健身艙投放點上,企業都不約而同選擇社區為切入場景。考核的維度包括小區入住的人數和戶數,實際場地面積以及社區的人群畫像。" 更多會選擇 1000 戶以上的小區或者青年公寓,和大型物業管理及地產公司簽訂戰略合同來進入社區。" 公園盒子聯合創始人兼 CEO 黃曉蕾告訴記者。
而目前市面上的共享健身艙有十多個品牌,主要分為兩種模式。一種類似 Mini KTV,僅有 4~6 平方米,隻能容納 1 個人進入,通常隻放置一臺跑步機,主營跑步運動," 覓跑 "、" 抖吧 " 為這類健身艙的典型代表企業。
另一種則會推出不同規模的健身艙組合。以 " 公園盒子 " 為例,其產品主要分為三種,分別能承載 2 人、4 人到 5 人,相應的面積為 8 平方米、18 平方米和 28 平方米,所有盒子都會配備跑步機、啞鈴組和以智能教練設備為核心的練習區。
不同模式邏輯的差異,本質是對用戶需求的理解不一樣。在黃曉蕾看來,第一種模式實質上做的是 " 共享健身房 ",這種模式初始投入大、回本周期長、規模擴張漫長。更為重要的一點,大多數人認為健身是件枯燥乏味而且反人性的事情,需要增強社交屬性來培養用戶習慣,增強產品黏性。
大量用戶需求未滿足
第一財經記者走訪瞭不同地點、不同形態的共享健身艙,作為新事物,共享健身艙還是吸引瞭不少的用戶前來嘗鮮。但嘗鮮過後用戶的忠誠度如何,共享健身艙的生命力究竟有多久?
" 我們更看重的還是用戶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或者說用戶的需求是不是已經被別的渠道滿足瞭。雖然都是共享,但不同類型的事物是不一樣的。" 熊貓資本合夥人梁維弘告訴第一財經。
憑借共享單車明星項目摩拜單車,熊貓資本在投資界聲名鵲起,此外還投資瞭共享出行領域的 " 凹凸租車 ",以及共享工廠產能、共享菜地等項目。在以往投資經驗基礎之上,熊貓資本總結瞭適合共享的事物的四個標準。
" 第一是持有成本高、使用成本低,第二是剛需、高頻,第三是需求相對標準化,第四是流動性好。" 梁維弘告訴第一財經," 從這個標準來看,共享單車是完全符合的,而像共享充電寶可能第一點就不合適,它的持有成本太低瞭。"
在健身領域,梁維弘認為用戶的需求還沒有完全被滿足,雖然已經有一些其他的渠道可以滿足用戶需求,比如像威爾仕這種傳統的健身房,或者各種 studio 類的小型健身工作室等,但還是有大量消費者的健身需求有待滿足。
而共享健身艙就是一種對目前已有的健身模式的重要補充,它更貼近消費者,價格更便宜、門檻更低。" 從這點來說,共享健身艙和共享單車是一樣的。共享單車就是對大傢出行需求的一種滿足,而相對於其他出行方式,單車更便利,成本也更低。"
但共享單車與共享健身艙項目也有明顯的差異。梁維弘認為健身艙的場景是有限的,畢竟是佈入小區或園區,不會像共享單車一樣在整個市場大量投放。而且單車完全是在移動的狀態中,所以它對數量的要求或者說對補貼的要求是很高的。
梁維弘認為:" 共享健身艙是有門檻的,一個小區裡也不會放太多的艙。看上去好像很多競爭者,但進到小區裡後,是沒有很大競爭的。"
一場速度和規模之戰
這也使得共享健身艙成為一場新的攻城略地之戰。
黃曉蕾向第一財經透露,過去兩個月公園盒子簽署合同並完成選址百餘個,落地近 30 個。而僅僅成立三個月的覓跑則表示已經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投放瞭上百個運動艙,和北京超過 300 個社區簽約,今年將陸續在其他 10 個左右的城市落地 3000 臺健身艙。" 當下競爭一定是速度,比拼誰拿下合作地塊,其次如何留住人。" 黃曉蕾說。
但相較於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健身艙的共享要復雜得多。
首先從艙體本身而言,集裝箱的打造及檢測需要完整的供應鏈。包括健身器材、智能電視、空調設備的采購、後期維護、衛生清潔,以及與小區物業、地產公司的談判溝通,都是產品投入市場需要做的工作。
安全問題更是重中之重,其中包括健身人員的安全問題,如有突發情況,需要及時響應;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健身器材的人為損壞問題。
為瞭預防安全問題發生,公園盒子在每個健身艙上都安裝瞭 3 個攝像頭,為每個用戶繳納人身保險,同時安排人員進行 24 小時的攝像監控。和所有共享經濟一樣,產品投放之外,後期的運維和產品管理工作更為繁重。
從產品的運營成本和收益比來看,共享健身艙又是怎樣一門生意?從收費設計來看,覓跑目前是需要支付 99 元押金,按照每分鐘 0.2 元、單次運動 20~30 分鐘計,單個人單次運動的花費在 4~5 元。按照日均 5~6 小時的有效使用時長,單個運動艙的單日收入在 70 元左右。覓跑創始人曾表示,回本周期在 8~10 個月左右。
黃曉蕾並未透露公園盒子的集裝箱以及健身器材的投入成本,但對於回本周期,黃曉蕾告訴第一財經,以當下每個月人均消費 5.1 次,早晨和夜間是最活躍時段,按照計劃可以在 6 到 8 個月回本。
全民健身需求高漲。資料攝影 / 吳軍
但這些都是基於理想的消費頻次和使用狀況之下,伴隨門店的擴張,如果將維護成本、設備折舊費用以及運營管理成本納入其中,共享健身艙的盈利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盈利模式也必須多元化。
這和共享經濟的整體發展息息相關,畢竟,在這樣的模式下,還沒有任何一個領域的任何一傢企業可以宣稱:我們盈利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