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財經國傢周刊》記者 李雲蝶
導讀:金立事件或許是激化終端廠商和供應鏈矛盾的第一個導火索,更大的變化正在到來。
2017 年末,在展望 2018 年手機市場時,大多數業內人士都有一個預期:市場飽和,勒緊褲帶準備過緊日子。但所有人都沒想到,它會來得這麼快。
導火索來自目前國內手機市場份額排名第七的金立。公開信息顯示,1 月 10 日,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執保凍結金立董事長劉立榮持有該公司 41.4% 的股權,時間為 2018 年 1 月 10 日到 2020 年 1 月 9 日;1 月 16 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再次凍結劉立榮持有的 41.4% 金立集團股權,時間為三年,從 2018 年 1 月 16 日到 2021 年 1 月 15 日。
金立方面對外回應稱," 由於目前該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公司不便進一步回應。我司將積極配合司法工作,盡快解決此事。"
盡管股權凍結本身與金立的運營及債務並無直接關系,也與其他手機廠商無關。但經過幾天的發酵,輿論的焦點已經轉向從 12 月開始發酵的金立拖欠供應商款項事件,進而引發手機供應鏈和手機廠商的洗牌猜測。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彪說," 現在手機行業都處在一個恐慌狀態,點一把火就能燒起來。"
金立 " 病瞭 "
金立上一次引發輿論討論是在去年 11 月,同時將旗下 4 大主要手機產品線進行 " 全面屏 " 迭代,在一場發佈會上一口氣發佈瞭 8 款全面屏手機,成為瞭行業內第一傢將 " 全面全面屏 " 戰略變為現實的手機廠商。
為何時隔兩月,董事長股權被突然凍結?對此坊間傳聞很多,諸如 " 與零配件供應商歐非科技有款項糾紛 ",甚至還有 " 劉立榮個人在澳門賭博欠下巨額債務 " 的說法,但金立方面回應《財經國傢周刊》記者稱,基本都是演繹。
金立在隨後的一份聲明中稱," 經調查確認,該信息純屬謠傳。此外,我司與歐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一切正常。"
個人債務暫難以考證,不過,據《財經國傢周刊》記者多方瞭解,金立的供應鏈確實出瞭問題,拖欠供應商款項事實確實存在。
一位手機行業人士告訴《財經國傢周刊》記者,手機行業內,供應商為終端廠商墊款是常態,賬期一般在三個月左右,但根據不同終端廠商具體資金周轉情況會有不同。如華為終端的賬期三個月,不給押金;回款較好的 OPPO 和 vivo,賬期可以控制在三個月,還能做到部分預付。
" 而金立的賬期,已經延後到半年左右。" 這位行業人士說道。
甚至,有供應商做過初步統計,金立已欠達 8 個月的賬款就已有 20 個億左右,其中,歐菲光、天馬等供應商對金立的應收賬款要以億計數。
此輪供應鏈緊張情況到底會對金立造成多大的影響,業內各有說辭,尚不好評估,但來自供應商的普遍觀點是,如果有新資金入駐金立,或許可以緩解當下的困境。
不過,金立 11 月份發佈的八款新機中,F205 已於當月 18 日上市開售,如果保證新年期間手機出貨,部分釋放庫存,或許可以解燃眉之急。
並且,作為國產手機中為數不多的擁有獨立制造能力的廠商,金立諸多不動產也可以成為抵擋危機的最後一顆稻草。
真正值得金立方面擔心的是供應鏈的信心問題。有業內人士對《財經國傢周刊》記者說,供應鏈、銀行對金立的預期或許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重獲供應鏈信任是金立破解危機的第一步。
多米諾前夜?
金立事件不隻是金立公司乃至董事長個人層面的問題,更深層的危機在於,它或許會成為激化終端廠商和供應鏈矛盾的第一個導火索,更大的變化正在到來。
一方面,手機廠商越來越長的帳期已經引發瞭供應商的集體擔憂。
一名熟悉金立供應商的手機配件從業者對《財經國傢周刊》記者透露,由於拖欠款項遲遲得不到支付,深圳某手機外殼供應商已經停止為金立供貨大半年以上。
另有一名手機行業人士對《財經國傢周刊》記者證實,去年 11 月份,因為應收賬款問題,歐菲對金立進行瞭財產起訴保全,雖然後來撤銷,但還是引起瞭一些連鎖反應,有一些供應商出於緊張停止向金立供貨。
另一方面,一直以來,國內終端廠商通常通過向物料供應商註資來降低後者的部分風險。其中,OPPO 和 vivo 的母公司步步高曾向其塑膠模具供應商鴻績註資;而以龐大生態鏈著稱的小米,多年前就曾向 EMS 工廠英華達註資,如今其生態鏈夥伴已達百餘傢。
這種行為既可以緩解供應鏈風險,又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推高自身公司估值。
然而如今,經過一年前的樂視危機,加上尚未看到結果的金立風波,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來自終端廠商自身的危機已經讓供應商開始懷疑這種資本聯盟戰略的可靠性。
一名音頻測試設備廠商人士對《財經國傢周刊》記者抱怨," 我賣瞭兩臺音頻設備給金立,到現在拿不到錢 ",巧合的是,此前他在樂視前供應商比亞迪就職時,曾出售過設備給樂視,最終不僅欠款沒收回來,去年的年終獎也泡瞭湯。
如果說過去隻有小型供應商會面臨資金周轉不足的風險,那麼如今的情況是,歐菲、天馬等第一集團的供應商也在擔心客戶突然倒閉、資金鏈斷裂的危機,手機產業鏈已經排列成瞭一串首尾相接的多米諾骨牌,註資已不再是最後的保險。
有手機行業從業人員告訴《財經國傢周刊》記者,現在不少手機供應商都在急著進行轉型,它們試圖通過轉入處於政策紅利期、補貼高、風險小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來緩解壓力。
一旦手機供應鏈開始進行第一輪產業轉移,整個手機終端行業都將面臨供應商斷貨的壓力,沒有出貨量保證的二、三線手機廠商將率先進入洗牌期。
集體過緊日子
市場壓力之下,馬太效應率先顯現。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2017 年智能硬件產業發展白皮書》,目前國內仍存活的智能手機廠商共有 192 傢,其中前五傢企業出貨占比相比 2016 年一季度的 49.7% 增長至同年四季度的 60%。
這種情況下," 金立們 " 即便沒有供應鏈風險,也將面臨出貨下滑的巨大壓力。公開數據顯示,2017 年全年,金立的出貨量僅為 3000 萬臺左右,相比 2016 年 4000 萬臺的出貨,同比下滑四分之一,未能完成全年 5000 萬臺的出貨量目標
出貨量下滑卻不精簡產品線,反而以更激進的態度發佈產品,或許是金立此輪危機爆發的推手之一。
當然,岌岌可危的不僅二、三梯隊的 " 金立們 ",隨著手機市場的成熟,第一代智能機換機結束,消費者迭代的速度正在放緩,整體市場還在持續縮小,即便 OPPO、vivo、華為、小米等頭部廠商,也將在今年面臨更大的增長壓力。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2017 年 12 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2017 年全年,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僅為 4.91 億部,同比下降 12.3%;其中,12 月,國內手機市場迎來全年單月最大跌幅,出貨量同比下降達 32.5%。
另據業內人士透露,過去一年,即便全球市場份額處於上升趨勢的 OPPO 和 vivo 也在不斷下調出貨計劃,二者 2017 年的目標均未達成。
收縮的市場規模下,創新速度的放緩或許將成為 2018 年手機行業整體提升銷量的最大障礙。事實證明,2017 年手機行業的全面屏迭代戰略並未在實際應用層面提升智能機體驗,而被手機行業給予眾望的屏下指紋識別技術,至今仍未有太大突破。
今年 CES 上,vivo 展示瞭一款屏下指紋識別手機 X20Plus UD,其指紋識別速度高達 0.6-0.7 秒,比現有的指紋識別解鎖還要更慢。有手機屏幕供應商對《財經國傢周刊》記者表示,今年全年,智能手機的屏幕依然不會有太大創新。
盡管焦慮,但國產手機更應謹慎,金立事件對全行業都是警醒,不犯錯比什麼都重要。如同業內人士所說,任何一傢一旦在大的層面上沉下去瞭,就很難再挽回瞭。
在 2017 年 3 月 10 日金立金磚俱樂部成立的采訪環節,劉立榮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也許我們是龜,但我希望這是一個前行的龜、昂首的龜,我們也許現在比兔子慢,但我們還是希望能不停地前進,因為我覺得太快的兔子往往會犯錯誤。就像我們駕駛任何物體,隻要是太快,總會帶來新的問題。而我們的目標是笑到最後。"
而現在,這句話成瞭一面鏡子,值得所有手機廠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