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華爾街見聞在《中國原油期貨即將上市 豈能不知全球原油定價史》中,提到瞭國際原油的定價史,在這其中有一點非常關鍵,即凡是能對國際石油定價造成影響的原油期貨上市國,他們本身的商品定價就是市場化的。
但中國國情不同,商品、匯率、資本等各方面尚未完全交給市場,而商品期貨國際化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市場化運作。當然僅以一個國內商品期貨來說,中國的需求體量和運作經驗是完全沒問題的。事實上,中國在 1993 年曾經推出過石油期貨,當時上海石油交易所(現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瞭四種石油標準合約,分別為大慶原油、90# 汽油、0# 柴油和 250# 燃料油。
同時國內還有的其他幾傢交易所也都推出瞭石油期貨合約(現已被整頓合並),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因運作相對規范,地理優勢明顯,成交量一度占據中國石油期貨市場份額的 70% 左右,到 1994 年初日平均成交量更是超越瞭當時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的迪拜原油期貨,躋身世界前三。
不完全的市場化體系
1994 年 4 月,國務院下發 21 號文件,對進口原油、成品油實行國傢統一配置,石油產品實行全國統一價格。
在這一變革下,國內原油基本由國傢計劃安排分配,產品價格也完全壟斷,正是由於國傢石油體制的重大變革,使得當時正蓄勢待發的石油期貨直接夭折,但通過這次事件也能看到,原油期貨作為國內的一個期貨品種是完全可以運作成功的,但問題是之後的體系改革不僅使石油定價市場化荒廢,也阻礙瞭這一品種走向國際。
統一定價雖然免除瞭一些混亂和波動,但這一價格完全不能反應市場的真實供需狀況,同時失去瞭這一市場指標,油品計劃配置也難以生效,當國際油價大漲時,進口數量大減,造成國內油品資源緊張,而當國際油價大跌時,又進口過多,造成資源過剩。
雖然之後幾年裡也進行瞭一系列成品油定價的改革,在 2009 年實行以參照國際三地原油價格定價(新加坡、紐約與鹿丹特),當三地油價 22 日均價變動超過 4% 時,考慮調整成品油價,2013 年增加瞭取消上下 4% 幅度限制,並縮短調價周期至 10 個工作日。2016 年增加設置瞭調控上限每桶 130 美元,下限每桶 40 美元的的底線。
整體來看,雖然一系列的改革後油價已較之前更能適應國際油價波動,但仍屬於 " 半市場化 " 狀態。國內的石油進口、開采、加工、銷售、定價全都由 " 三桶油 " 來統一負責,那麼一旦原油期貨上市,定價就應當以中國原油期貨上的價格為主,否則原油期貨形同虛設。這就必須要解除之前的漲跌限制,以及 10 個工作日周期調整的制度,這將對國內整個石油產業鏈產生巨大變革,從生產到進口到銷售一切都要跟著市場來走時刻充滿瞭不確定性,國內舊有安逸的石油產業體系能否適應呢?
誰來做對手盤?
國內原油期貨上市後," 三桶油 " 必須積極參與期貨套保,因為整個國內的石油產業隻有這三傢公司,他們不參與,就基本等於沒有實體企業參與瞭,整個市場的成交量也會大大降低,而一旦三傢全都參與又會產生新的問題:
1、誰來和他們做對手盤?中國每年的石油進口量巨大,根據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顯示 ,2017 年全年 , 中國原油進口 41957 萬噸,進口金額 11002.86 億元。也是就說在 17 年如果三桶油套保的話將在期貨市場上拋售將近總價值 1 萬億元的賣單量。
這個體量國外哪傢企業能夠做對手盤呢?我們必須清楚,當前能夠來參與的企業大多數是亞洲或者中東地區的,因為在北歐和北美已經有瞭佈倫特和 wti 原油期貨,像是殼牌之類的大型國際石油企業會更傾向於在歐美交易所套保,在那裡無論是制度還是成交量都更適合,而亞洲中東地區能和中國原油需求體量相抗衡的幾乎沒有。
那麼沒有外企能來做對手盤的情況下,僅僅是國內自己對敲,這一價格就不太可能有國際影響力,成瞭國內自用的套保工具。
2、" 三桶油 " 是國營企業,不問盈虧,也不用擔心銷售渠道,那麼在不改革的前提下,他們參與期貨交易的動力來源並不充足。期貨交易是為瞭轉移風險,從而擴大買賣規模,增大市場占有率,而國營企業本身並沒有這樣的需求。
說到底還是整個國內商品定價沒有完全市場化的問題,期貨本身是一個立足於市場的工具,他服務的是盈虧自負的私營企業,國內的市場體系則和海外完全不同。
資本管制與制度公平
同樣的,資本流動限制與制度公平也是一大問題,許多企業進入中國前都有擔憂,在中國市場裡賺取瞭大量利潤後能否順利的匯出。特別是在當前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前提下,全球美元都在回流,金融銀行實體都緊缺資金,在本身已經流動性開始收緊的環境下再放開資本自由流動,這可能不太現實。
而制度方面不得不提起股指期貨,在 15 年中國股市大暴跌的情況下,監管層認為在股指期貨上大量拋售的賣單才是罪魁禍首,直接限開倉手數,最後導致大量失去對沖期貨頭寸的股票基金直接拋售虧損股票。那麼如果有一天,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期貨買賣單影響到瞭匯率,會不會也有這樣的下場呢?
原油期貨本身不難,中國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參與需求,但問題是一旦和國際接軌,國內舊有的市場體系就在各方面都不適應。我相信原油期貨單純作為一個國內商品是完全沒問題的,隻是在國際化上還需要更多的改變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