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FP
一個讓董明珠堅定看好且賭上全部身傢、迅速躥紅成為各地政府座上賓的企業,卻上演瞭創始人退位的一幕。
采訪 | 《中國企業傢》記者 梁宵 嚴凱
文 | 梁宵 編輯 | 馬吉英
計劃之中還是意料之外?
在董明珠以個人名義投資銀隆新能源一年之後,這傢公司開始從上到下的人事更迭:創始人魏銀倉辭任董事長,多位有格力背景的高管接手瞭采購、財務、品質、生產技術等核心業務,占據瞭銀隆七位副總裁之中的四席。
格力和銀隆方面都表示,前格力員工跳槽銀隆屬於個人行為,但在眼下這個特殊的時點依然不免引發外界的進一步解讀——距離 2018 年 5 月格力電器董事會換屆不到半年,董明珠是否會連任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如若有變,銀隆會接續成就她的下一段商業征程嗎?
盡管這恐怕不是董明珠的初衷。
現在看來,2016 年 10 月底的那次臨時股東大會是一個轉折點。彼時,很多媒體以 " 董明珠因為現場沒有鼓掌而當場發飆 " 來還原瞭當時的情景。
實際上,真正讓董明珠動氣的是,這次大會否決瞭她籌劃已久的格力收購銀隆的籌資方案,即定向增股的方案——如果通過的話,董明珠將會出資近 10 億元增持格力電器的股票,將個人持股比例從當時的 0.74% 上升到 1.3%,躍升為第四大股東,這無疑會進一步強化其在格力的話語權,當然,也就不會有她以個人全部身傢、舉債進入銀隆的後續故事瞭。
是的,如果是這樣,故事就是另一副模樣。
反客為主
1 月 17 日,據媒體報道,魏銀倉已經辭去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一職,由原總裁孫國華接任,魏已不直接參與公司經營管理。該報道還指出,銀隆的核心業務分管副總裁多由有格力背景的員工接手," 格力系全面進入銀隆 "。
對此,銀隆內部人士向《中國企業傢》證實,上述屬實。而格力方面則回復," 全面的說法肯定不屬實 "," 這是個人行為,跟格力無關 "。
而後,孫國華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的時候,回應瞭魏銀倉辭任以及格力系員工進駐的問題,指出自 2017 年 5 月份以來,魏因身體原因多次入院治療,不能夠正常工作,不適合再履行董事長職責,為此,魏銀倉向董事會提出辭任董事長職務;而有著格力背景的高管加入屬於正常的人才流動。
不過,他將董明珠對銀隆的影響力一筆帶過,隻是輕描淡寫地表示 " 新引入瞭如董明珠、萬達、京東等知名人士和企業作為戰略股東,每位股東在每次董事會上均為銀隆的發展建言獻策,提供不同資源支持銀隆發展 "。
董明珠對銀隆的影響,顯然遠勝於一般股東。
珠海市商事主體登記許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臺顯示,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認繳註冊資本為 11 億元,第一大股東珠海市銀隆投資控股集團持股 25.98%,董明珠個人持股 17.46%,為第二大股東。而且,根據媒體報道,2017 年 4 月,董明珠到訪深圳巴士集團,其身份不僅為格力電器董事長,還是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一起陪同訪問的還有珠海銀隆的副總裁和總經理。
當時,《中國企業傢》曾問過董明珠這個問題," 如今雙重身份,是不是需要避嫌?"
" 有什麼嫌不嫌,不要幹偷雞摸狗的事情,不要替個人牟利就行瞭是吧?" 董明珠回復道。
實際上,從第一天投資銀隆開始,董明珠就已經拿出瞭 " 主人 " 姿態。在宣佈入股消息的 2016 年中國制造高峰論壇上,董明珠就當仁不讓地代表銀隆喊話," 我今天在這裡代表銀隆說一句話,你用瞭銀隆車,十年保證不換。" 而同時到場的魏銀倉則呼應道," 以後聽董總的。"
在外界看來,魏銀倉也是位個性十足的企業傢,面對外界對鈦酸鋰電池技術的質疑時,他會情緒激動到拍案而起。提到電池的安全問題,他甚至有些口無遮攔地指出 " 三星一直爆炸,蘋果也快瞭 "。
但這樣一個氣勢和雄心十足的人,在氣場強大、光環加身的董明珠面前,則選擇收斂瞭自己的棱角。2017 年在央視《對話》節目發生的一幕,足以說明。
當時,董明珠指出,不僅是銀隆,汽車業普遍存在粗制濫造的缺陷。" 有一天我們倆還吵瞭一架,就因為車的事情。我一看,縫隙那麼大,他(魏銀倉)說,你去看別人的車,都是這樣。我說,那不行,你必須給我做到無縫對接,沒有理由說做不到。"
" 日本的車 90 萬,我這車才多少錢?" 魏銀倉試圖解釋。
" 就是這個錢,你能做到 90 萬的品質,那就是你的水平。" 董明珠堅持。
魏銀倉有些無奈," 我(造車)才幾年的時間?你總要給我一點時間。"
但董明珠覺得這個時間不能給," 現在必須是奔跑。我們在每一個細節管理上,一定要有嚴格甚至是苛刻的標準以及檢測手段,不漏掉任何瑕疵。"
主持人問魏銀倉:" 要把從前的走路變成跑步甚至沖刺,能勝任嗎?"
魏銀倉答:" 盡力而為。"
臺上的董明珠馬上 " 懟 " 瞭回去:" 什麼叫盡力而為?作為公司的一把手,必須(勝任)。除非你不在其位。在其位,謀其政,必須用極致的眼光要求你的隊伍。這沒有什麼盡力而為的事情。"
此時魏銀倉的表情略顯尷尬。但他並不否認,董明珠的到來,給銀隆帶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特別在產品質量上,我們真正領略到格力的管理手段,對工業產品追求的完美性。"
而董明珠帶給銀隆的改變,或許才剛剛開始。
" 董明珠是銀隆第二大股東,肯定要對自己投資的企業負責,也會把她對供應商質量、內部管理的要求帶進去,所以(銀隆)從供應商質量控制、內部人員架構、銷售等流程上都會做出調整。" 一位格力內部人士表示。
供應商與銀隆之間的債務 " 羅生門 " 恰如 " 冰山一角 "。目前雙方各執一詞,供應商珠海思齊電動汽車設備公司聲稱銀隆惡意拖欠貨款,但孫國華則指出是由於 2017 年以來銀隆的質量控制開始加強,在這個過程中對不合格供應商和配件進行瞭全面排查,思齊屬於其中之一,所以銀隆拒付部分貨款。
誰是誰非尚無定論,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董氏作風的影響下,銀隆在供應商管理、內部管理上會更加嚴格,或許也會帶來更多沖突,而事已至此,已經是魏銀倉所無法左右瞭,或許,也是其有意放手。一位采訪過魏銀倉的記者曾透露,後者非常低調,而且身體欠佳,或許無心戀戰。
" 同意接受董明珠的投資,並使之成為銀隆的第二大股東,魏銀倉對今天的變化應該是有心理準備的。" 一位行業人士指出。
董氏加速度
誰都不能否認,董明珠的到來,確實給銀隆帶來瞭新的希望。
首先就是資本。對於銀隆的投資,董明珠可以說是出錢出力,不僅是押上全部資產,更是全部的信用背書。與她一起入股銀隆的,還有中集下屬企業、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四傢企業。
當時魏銀倉就透露," 萬達集團並沒有做盡職調查,完全是看在董總的面子。" 而王健林在接受采訪時也證實," 沒有經過什麼深思熟慮,就是相信董總。"
把全部身傢押註於此,董明珠為銀隆的發展鋪路搭橋、搖旗吶喊,更是不遺餘力。
剛剛過去的 2017 年,在珠海銀隆的大多數重要場合,都會有董明珠的身影。
2017 年 5 月 9 日,南京溧水經濟開發區的銀隆新能源(南京)產業園項目開工儀式上,除瞭董明珠和魏銀倉,參加的嘉賓還有蘇寧雲商董事長張近東、江蘇省委副書記、南京市委書記吳政隆、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等政府官員。據稱,董明珠在半年內先後四次前往溧水,最終促成該項目落地。
之後,董明珠更是帶著銀隆開啟瞭馬不停蹄的狂奔模式,2017 年 7 月份,金灣區的銀隆新能源產業園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計劃新增總投資約 200 億元,同月,銀隆與四川攀枝花簽署瞭至少 50 億元的新能源產業園的投資計劃,並宣佈收購南京客車公司項目;8 月,銀隆跟洛陽市合作簽約,在洛陽打造銀隆新能源(洛陽)產城融合產業園,總投資 150 億元;而天津的銀隆產業園,據說總投資將達到 350 億元——不完全統計下,銀隆 2017 年簽署的投資意向就近千億元。
" 利用董明珠的名氣和資源謀求銀隆發展,這應該是兩人(魏銀倉和董明珠)的共識。" 有知情人士稱。
孫國華提供的數字表明瞭過去一年的成績,2017 年銀隆新能源汽車交付數量為 6356 輛,相比於 2016 年的 4771 輛,同比增長瞭 33.2%。與此同時,銀隆還拿到瞭京東物流的訂單。
加速快跑的銀隆,意在沖刺 IPO。
早在董明珠聯合萬達等企業入股之際,就有傳言指出,那次增資入股其實是 Pre-IPO,銀隆已經開始著手準備上市事宜;不過,這個消息直到 2017 年 5 月份才得到證實,當月,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廣東證監局辦理瞭輔導備案登記,並進行受理公示。不過目前變局頻出,也給銀隆的上市之路進一步增加瞭不確定性。
兩手準備
銀隆 IPO 另一個不利因素,則與一直推動其全速奔跑的董明珠有關。某證券分析師表示," 證監會在上市前就審核這一問題,除非她(董明珠)辭去格力的職務,否則不排除會因此導致珠海銀隆上市擱淺。"
要做出選擇的,不僅是董明珠,還有格力。
格力電器顯示,作為董事長的董明珠本屆任期從 2012 年 5 月 25 日至 2018 年 5 月 31 日。一直以來,大股東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之間的關系就很微妙," 父子 " 矛盾更是不斷升級。
2016 年 11 月,董明珠辭去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事、法定代表人職務,有人猜測,這可能是董離開格力電器的序幕。但也有格力內部員工指出,出事情的時候,大傢都會罵董明珠,但是要選擇誰來主持格力大局,還是會選她。
尤其是這兩年,格力電器的業績正在穩步回升,2017 年三季度財報顯示,格力電器營收 1108.75 億元,同比增長 34.51%,凈利潤 154.61 億元,同比增長 37.68%。用董明珠自己的話來說,從 2012 年她獨自執掌的五年裡,格力的營收是過去 21 年的 1.9 倍,利潤則是過去 21 年的近 4 倍——這種盈利能力無疑會增強董明珠連任的籌碼。
不過目前倒董派和挺董派的角力態勢尚未明朗化,董明珠則要為她的下一步做出準備。如果不再連任,董明珠 27 年的格力生涯將畫上句號。而銀隆已有股東公開表示瞭對董明珠入主銀隆的樂觀態度。
銀隆,或許就是董明珠為自己預留的退路。不過,為什麼做瞭近三十年空調的董明珠,對新能源汽車如此情有獨鐘呢?
" 很多人笑我在豪賭,每個人有自己的權利,隻能說我這個賭的大一點,不惜借債來投入。我投入的不僅是一個企業,而是一個產業。" 在接受采訪時,董明珠態度堅決," 我覺得新能源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一次絕好的機會,所以我願意賭,我要投。"
從某種程度上,銀隆也承載瞭董明珠在格力尚未實現的壯志。2012 年,格力電器營收首次突破千億,董明珠也在當時提出瞭 "2018 年 2000 億 " 的目標,此後兩年,格力順利實現瞭每年 200 億的增長任務,卻在 2015 年經歷行業重整而導致營收收縮,2016 年也未能在收入上有大的突破,2000 億的目標或將流產。而在董明珠看來,銀隆完全可以做成一個千億級的企業。
但現在或許言之尚早。孫國華透露,2017 年銀隆營收 80 多億。這與之前提出的 2017 年 300 億的銷售目標相去甚遠。
而且,目前新能源汽車除瞭技術瓶頸之外,還面臨政策上的不確定性。以上市公司宇通客車為例,2016 年的新能源汽車收入中,政府補貼占到一半。2017 年新能源客車的整體市場並不樂觀,而業內人士表示 2018 年情況不會好轉,或許還會更嚴重。
拋開這些不太有利的客觀環境,銀隆還面臨著內外部利益相關方的重新梳理。
有部分銀隆供應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被拖欠貨款和新管理團隊有關,現在接觸到的銀隆的生產、技術、采購人員多是空調行業出身,很難在短時間內瞭解電動車行業的特點。實際工作中則照搬空調行業管理供應商的辦法,要求供應商簽質量保證協議,亂開罰單。但空調制造具有一致性要求,而客車行業不同客戶需求各不相同,以空調的質量檢驗標準要求客車供應商並不合適。
內憂外患——這讓人聯想到董明珠在格力電器初掌權柄時,也曾遭遇同樣的境地——一方面經銷商劃地為王、興風作浪,脫離瞭格力的控制體系,而在內部,董明珠一貫的鐵腕手段和霸道的性格也頗受爭議,她自稱在格力幹瞭二十多年,與市場鬥,與人鬥,與自己鬥。在她看來,和諧都是鬥爭出來的。她在《行棋無悔》一書中說,自己喜歡劍拔弩張、生死較量的場景。
可那是 10 年前、甚至 20 年前的董明珠,而今她已經 64 歲,是否還能以她一貫的堅決和堅韌撬動銀隆,復制在格力的成功?
至少從表面上來看,這位雷厲風行的 " 鐵娘子 " 依然戰鬥力不減。在前不久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董明珠像往常一樣神采奕奕,炮火十足,並且再次加上瞭她慣用的結束語," 用格力的空調之外,還要用格力的電飯煲,打格力的手機,坐上銀隆的汽車,這是格力的未來。"
不過,在臺上一直為格力搖旗吶喊的董明珠,或許內心也不免遺憾。
在很多場合,董明珠都談到自己與格力 " 生死相依 " 的關系,對她而言,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但實際上,董明珠在格力僅占 0.74% 的股份,珠海國資委 100% 持有的格力集團占據 18.22% 的控股地位——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格力永遠都不可能與董明珠劃上等號。
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銀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