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2 月 4 日,吳小暉在哈佛
吳小暉的人生高點
大概是 2015 年 2 月在哈佛的演講
同年 9 月王健林也在哈佛演講
兩年後,兩人分別遇到瞭麻煩
巧合的是他們都在此大談國際化收購
而後來的麻煩也正來自於此
2015 年是一個特殊年份
新的國際戰略已發出瞭強烈信號
美元儲備開始大規模流失
毫無疑問吳先生王先生
都在做一個不合時宜演講
這也不能完全怪他們
海外資產便宜不抄底白不抄
但他們都忘瞭一個基本常識
那些買買買的錢可都是借來的
金融是國之重器
豈能為他國做嫁衣裳
淺顯的道理又有幾人參悟真味呢
現在普通傢庭進出區區 5 萬美元
都要現場去銀行各種視頻各種手續
有人說麻煩是因為政商關系斷裂
但這個世界政商關系從來都是錦上添花
真正遇到大事,關系都是
能躲多遠就躲多遠沒有雪中送炭
許多人不明白政商關系的玄機
以為有某某某靠山就可膽大妄為
鋌而走險
說白一點
政有政的競爭規矩
商有商的競爭對手
競爭到最後就是比誰少犯錯誤
尤其是愚蠢的錯誤
有的人說是不是有哈佛魔咒
我想哈佛肯定不背這個鍋
就像北大清華的學霸
這是許多人一輩子的高點
人生的命運誰能說得清呢
面對著幾百位哈佛學生
吳小暉瞬間變成一位佛系青年
吳小暉談到瞭人生的意義
非常有哲理但又一語成讖:
我們都有歸零的那一天
人哭著來到地球到我們撒手西歸時
其實就是一個過程,生命是一個過程
既然是一個反正要歸零的過程
為什麼不讓自己快樂一點
我每天很快樂,挑戰很多
每個挑戰都當成增加自己能力的機會
面對很多無奈的時候也不能放棄
我每天都給自己很多的鼓勵和動力
心中充滿著陽光
所以我信奉三句話,
國傢簡單高效、企業簡單賺錢、人簡單快樂
萬萬沒想到
哈佛演講前一年的兩次增資擴股
就讓吳小暉的人生歸零瞭
2014 年 4 月,將註冊資本增加到 300 億
2014 年 12 月,將註冊資本增加到 619 億
這是一場嚴峻的國傢公訴
涉嫌罪名是集資詐騙、職務侵占
相比較之下,王先生則手起刀落
完成瞭一次教科書式的自我拯救
安邦的股權結構就像迷宮
對於一傢保險公眾公司來說
股權的復雜本身就是影子犯罪
保險公司的罩門有三
一是註冊資本
二是牌照
三是產品
註冊資本決定瞭業務能做多大
牌照決定瞭業務能做多深
產品決定瞭業務能做多好
619 億註冊資本
意味著可以撬動 1.5 萬億的資產
在資產已接近萬億
吳小暉何必冒著身陷囹圄的風險
去循環註資、虛假註資
為瞭達到註資目的,必然會撞上集資詐騙
或者相關的罪名,在本國都是重罪
就好比一位億萬富翁在大庭廣眾之下
不僅當小偷還公然詐騙
公眾很容易知道瞭吳小暉的背景
競爭對手們一直忌憚但也在等待錯誤
在 2012 年—— 2014 年三年時間
安邦已經動瞭太多人奶酪
以 35 億資本取得瞭 3000 億資產規模的
成都農商行控制權
舉牌招商銀行成為第二大股東
舉牌民生銀行成為第一大股東
舉牌金融街和金地集團等地產公司股權
尤其是成為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
讓管理層和原有股東都驚懼
盡管他承諾安邦僅是財務投資者
一時之間
市場不知道吳小暉是什麼底細
人們知道背景後不免放大猜想
市場最為痛恨的就是不確定性
尤其是諱莫如深的不確定性
在投資策略上謹小慎微步步為營的吳小暉
何以在虛假註資這件事上大膽張狂
也許真的是背景深厚有恃無恐
如果真是這樣那也是吳小暉咎由自取
自古以來貪權貪財隻能居其一
尚可勉強保有始終
很少有兩廂得意最後善始善終的
以吳小暉在哈佛演講上的敏捷思維
不會不知道虛假註資是公然違背法律法規,
是冒著很大的犯罪風險
更願意相信是業務邏輯和控制權邏輯
業務邏輯是安邦處於資產負債驅動擴張期
他必須保持保費規模的高速擴張
才能驅動安邦模式的安全
安邦的現金流來自投資型產品的熱銷
這種模式在高速擴張時欣欣向榮
一旦停止瞭麻煩和問題就暴露
就很容易滑向龐氏騙局
保費規模擴張唯一辦法就是增加註冊資本
保險公司每一塊錢註冊資本
可以放大 25 倍的規模擴張
增加註冊資本就意味著控制權轉換
當然也意味著控制權的鞏固
為瞭控制權的鞏固
吳小暉及背後的大佬已佈局瞭十年
許多民企懼怕與國企合作
與國企合作最麻煩也最容易陷入的風險是
國有資產流失罪名
但與國企合作也好處多多,最大的好處就是
可以拿下最難拿的牌照
金融生意其實就是牌照生意
作為上海汽車集團多年信賴重要經銷商
吳小暉殺入保險市場可謂順理成章
但財險競爭過於激烈
而國內壽險、人身險市場存在極大空白
後面的事情復盤起來也很簡單
吳小暉和陳姓大佬與上汽集團中石油集團
合資成立安邦公司
國有股東是大股東
牌照也就順其自然一一獲取
然後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
稀釋國有股東
這是合理合法的
因為這個過程國有股是保值增值的
如果過程中賣瞭哪怕一股國有股
都會有國有資產流失的嫌疑
因為賣的股份後來增值瞭啊
但是國有股不參與增資擴股這是可以的
因為國有股參與增資擴股也很麻煩的
審批手續異常繁瑣
就這樣原本國有控股的一傢保險公司
一步步變成一傢民營保險集團
與此同時
吳小暉經營天才也逐漸顯露出來
不要以為有關系就能做好生意
有關系的人也隻能賺關系環節的錢
做生意還是要天分的
簡單來說
產品要好就是增加投資分紅屬性
渠道要好就是給各大銀行的費用更豐厚
投資要好就是抓住中國股市低谷時大舉進入
比如成都農商行雖然垂涎的人很多
但彼時不良高達 18%
僅僅兩年時間
在安邦團隊的協助下
成都農商行的不良就降到 1% 以下
不得不服
在管理上吳小暉也有一套極簡方法論
商業模型上強調共贏
組織架構強調扁平
優秀人才要專業
管理流程要簡單
機制上用合夥人留住人
螺旋改進業務效率
這六點吳小暉稱之為安邦思維
以扁平為例
許多互聯網公司也強調扁平
吳小暉的做法很簡單
任何人都可以給他發郵件
他不做決策隻做否決權
如果在美國
吳小暉的生意頭腦和經營天分
完全可以在華爾街遊刃有餘
當所有的質疑聚焦他的特殊背景時
甚至當他自己也把這份背景看的太重時
吳小暉就為今天的人生歸零
埋下瞭伏筆
這也許是溫州商人的通病
天分很高有時候又過於迷信權力
所以溫州商人總是做不大
權力會為好的商業模式錦上添花
但不會為附庸者網開一面
在溫州人裡
吳小暉的面相是極好的
正如他自己在哈佛演講中提到
他會看人的眼神、面相和穿著
當然他也看思維
吳小暉的思維無疑成就瞭
今天近 1.5 萬億資產的安邦保險帝國
僅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萬科金融街的投資
就為安邦獲得瞭近千億的浮盈
保監會接管安邦之後
投資版塊和產品版塊無需操心
固有的邏輯足夠專業
關鍵是投資和產品及營銷的團隊
會否流失
對於保監會接管團隊來說
最難最棘手的或許就是如何處理
虛假循環註資
比較明智的做法就是
引入新的民營財團承接那些虛假註資
既保持現有安邦集團的規模不變
經營策略不變
投資策略不變
不管怎麼樣
安邦已經屬於人民
安邦已經屬於市場
安邦已經屬於 2000 萬客戶
小暉沉,安邦浮
這是中國市場經濟成熟的表現
十年前處理上海社保案
整個福禧集團被肢解
一個近千億規模的集團就此灰飛煙滅
壞和尚可以趕走
但是廟已經是大廟
苗已經很有香火瞭
小暉沉,安邦浮
就像胡雪巖倒瞭胡慶餘堂還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