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刷帖子的時候,融 360 說房君看到這樣一篇文章,90 後男主小哥是傢裡的獨子,傢裡父母有近 200 萬的存款,自己手裡也有股票、現金等資產,在當地算是小康傢庭瞭,但是他心裡一直有個心結解不開,周圍很多人因為當年多買瞭幾套房子,身價都有上千萬瞭,而自己還跟父母住在一起,一直沒有買房,認為之所以這樣都怪父母當時太保守!
小哥說傢裡祖上是書香門第,太爺爺早前開過私塾,爺爺後來當過校長,到瞭父母這一輩也是知識分子,不過因為經歷過六十年代的特殊時期,傢裡條件不比從前,父母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過來的,就連結婚時住的都是單位宿舍,還沒有自己的房子,為瞭省錢平時都是在食堂吃飯,小哥上幼兒園以前一直跟父母擠在小宿舍裡住。
後來 90 年代的時候有瞭一些積蓄,買下瞭現在的房子,父母的事業也有瞭很大起色,傢裡 2003 年左右就有 40 萬左右存款,父母也會搞一些理財,股票、外匯、期貨都嘗試過,到瞭 2011 年就是 160 多萬的存款瞭。不過他們屬於保守派,秉持著現金為上的安全原則,投資虧到一定程度就會及時收手,2000 年那會還換瞭 5000 美元存在銀行,那會匯率高,存的錢都能買套小房子瞭,可是他們一直沒有把錢投在房子上,堅持手握現金。
前幾年在武漢上大學,小哥見證瞭武漢的發展,那會學校附近的新盤房價才 5 千 / 平方米,為瞭照顧孩子,有的同學傢長幹脆就在那買瞭房子,小哥說傢裡負擔得起那的房子,曾勸父母也買一套,可是他們怎麼也不同意,說什麼房子放在那裡也住不瞭幾次,而且房價那幾年也沒怎麼漲,還不如買一些保險的理財呢。
在父母看來,工薪階層沒那麼多雄心抱負和創業意願,隻想好好持有現金,可以拿著利息消費,買東西、下館子、出去旅遊,幹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就知足瞭。現在那的房子已經漲到瞭 2 萬,當年買房的同學傢賣掉武漢的房子又在傢鄉買瞭兩套。小哥心裡更不平衡瞭,要是父母把錢都用來買房子,現在都能變現 600 多萬瞭,這樣都能資助他在上海貸款買房瞭,還能有點剩餘。
他不止一次說父母不懂得冒險,固步自封發不瞭大財。" 就連外地來的同學,父母都是鄉下上來或者小城鎮出身,條件還不如我傢,然後不斷地買房,自己住一套,改善再買一套,給老傢的老人買一套,人傢房子加一起資產可比我們還多。" 小哥為此晚上睡覺都會想到房子,躺在自己十平米的房間,望著有些陳舊的天花板,一股埋怨之情湧上心頭。
" 父母說,等我結婚的時候會幫我買房,不過房貸要自己還。" 小哥有些不滿地說道:" 他們明明可以早點買房子投資,還讓我平白無故走瞭這麼多彎路才能上車,補車票實在太不劃算瞭。"
他說父母幫忙買房,已經在計劃中瞭,但小哥的目標並不是在傢鄉,而是在上海買房,省的看到父母又覺得不平衡,不過他們說傢裡隻有 100 多萬的存款,不可能把首付全拿出來支持他在上海買房,這樣的話即便加上他自己那點存款、管人再借點錢才能湊夠首付,每月還要還房貸,想想就不開心!
這位小哥傢裡條件應該算小康瞭,對房子的執著也真是不一般啊,不過總覺得他即使買瞭房子,心裡的怨氣也不見得會消,因為他理解不瞭父母的投資方式。對於小哥父母來說,早年經歷過不穩定的時期,無論是生活還是投資上,更加看重一個 " 穩 " 字,他們保守,起碼不至於擔太多風險。還有一點小哥似乎忽略掉瞭,房子成就瞭一批人,也毀掉瞭一些人,他隻看到瞭那些靠房子飛黃騰達的人,卻過濾掉瞭因為過度加杠桿買房血本無歸的人。投資本身就是有風險的,想必那會大傢都曾擔憂過,隻不過有人敢放手一搏,有人求安穩罷瞭。
既然父母選擇瞭安穩,如何管理他們的錢是他們的事情,子女沒權利,也管不著,沒必要揪著這件事情不放,有本事自己也去掙個 100 萬。
事後諸葛亮,這是孬種的表現。
利率越高,負債越多,別讓房貸捆死你的人生。關註 " 融 360 說房 "(fangdai123)公眾號,輕松掌握最低銀行貸款利率。少一點利息,早一點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