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一年的買買買裡,藏匿著你最的個人史

11-12

現在是雙 11 的中午,但好像一切都已經從狂歡恢復瞭平靜。剛過去的夜裡,購物網站不出意外地又刷出瞭新紀錄,那你呢?想買的都買到瞭嗎?從 10 月下旬就開始的這一番促銷浪潮,你是熱切參與者,還是置身事外者?

網購在中國的真正興起也不過就十來年的時間,但已經深入瞭無數人的生活。電商們早已開始關心如何處理利用 " 大數據 ",而這所謂的 " 大數據 ",是數以千萬計的你我,一次次具體的購買行為所累積。

每個人買東西的選擇都不會一樣,同一個人不同時間的偏好也可以迥然不同。" 買買買 " 這一簡單的行為裡藏著多少東西,也許連我們自己也說不清。

看著自己買過的東西,你會怕嗎?今天的文章是一些個人化的經歷與感受的分享,不知道你會不會也有共鳴。

開始網購是在 2006 年,打開淘寶網上的歷史訂單,最早一單是那年冬天買的一對瓷杯——作為送人的小禮物。那時無論 " 淘寶 " 還是京東,都還是不折不扣的新鮮事物。收到快遞那天,宿舍樓下的小黑板上被樓長阿姨端端正正地寫上瞭我的名字,和郵政包裹、EMS 享受同等待遇。這足以證明當時學校裡快件之少。因為沒過上兩年,快遞小哥們就已經在校門口擺起瞭龐大的攤位等人取貨,再也不送至宿舍樓瞭。

翻看歷史訂單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它有點像翻看舊相冊,會讓人沉浸於過往的氛圍當中。但它們又很不一樣,相冊裡留下的表情往往是經過自我挑選的呈現,是有意識的自我展演,但電商網站上的歷史訂單,留下的卻是最實際、最具體的生活細節,極少有人會自主自願地將它展示給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它也就成瞭一份私密的個人史。

▲ 今年雙十一大促前夜的淘寶主頁

但在早些年,淘寶網上可以輕易地查閱到其他人的購買記錄。隻要你知道 TA 的 ID,或者知道任何一個 TA 購買過的商品,就能從已購記錄裡,通過點擊 ID 進入信用評價頁面,買傢信用裡的每一條,都能直接鏈接到對應的商品,看看 TA 最近有沒有補充卸妝乳,或者買入瞭一個新錢包。

那是多麼 " 開放 " 的淘寶啊,像是一個嘉年華,在這種設計中,仿佛所有買傢都是朋友,而網絡購物本身,似乎也像是一種生活的遊戲。如此直接的隱私窺探渠道因為體量太小,竟然並不曾引起過什麼質疑。但從某個難以明確追溯的時間起,這一通道被淘寶關閉瞭。如今,每個商品的購買記錄裡,都默認所有購買者的 ID 是匿名顯示。

從前不重要的信息,變得需要隱藏;曾經隻是有趣的購物方式,如今成瞭主流。如果由商傢來回顧,這會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增量,或是一條急劇上升的曲線;但對於個人來說,一筆筆訂單買下來,就是在不知不覺間記錄瞭自己的生活,印刻瞭一次又一次的需求和欲望。

剛才鼓起勇氣去翻看淘寶訂單,從 2006 年到現在,一共六十多頁。開始時買的多是一些小玩意、小禮品——因為當時還不信任在網上買衣服。後來漸漸變得什麼都買瞭,因為還在上學,沒什麼可支配的錢,所以買的衣服基本都很便宜,29 的 T 恤,68 的外套,還有 10 塊錢的人字拖之類。

最沒眼看的是時不時冒出的謎之審美,比如:為什麼每年春天都要購入一個顏色淡雅、圖案清新的帆佈包?隱約想起當時還個個都喜歡得不行,現在看起來卻簡直不想說話。還有化妝品,當時常買的是風靡校園的 " 千纖草絲瓜水 " 和某個百元以內品牌的諸多中小樣,現在,卻變成瞭 SK Ⅱ和雅詩蘭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厭倦瞭去真正的小店淘貨,而隻願意花最短的時間,在熟悉的品牌店裡把需要的產品放進購物車?

這是一個小城女孩來北京之後的成長史。上學、工作,從每月拿傢裡的生活費,到自己工作賺錢,從毫不在意打扮穿著的高中生,變成混跡於地鐵人流中的標準女白領。當那些年買過的所有護膚品都已用完或扔掉,當 90% 的衣服也已不知所終,它們的購買記錄卻仍然留在我的歷史訂單裡,像一圈圈年輪。

其實買書也一樣。可以去當當和亞馬遜——以及 2010 年之後的京東,重新審視一單又一單買過的書。每個網站最早的一單都讓我感覺有些突兀,因為他們看起來毫不特別,而我已經有些記不得,在那之前我習慣在哪裡買書。不過總的來說,我發現每次買什麼書的緣由,依然是當時的具體處境。

哪本書是因為上哪門課時老師的推薦,哪本書是突發奇想想看童話 / 想學瑜伽 / 想開始跑步,哪批書是因為在寫一篇新的論文。時過境遷,有的書已經內化成瞭自己的一部分,有的書卻至今未曾翻看,立在書架上提醒自己當時的懶惰或不自量力。知道怎麼買書,怎麼讀書,同樣是一場從幼稚開始的漫長修為。唯一比較值得慶幸的是,買來的書基本都還在。

不確定是從什麼時候起,淘寶的已購買訂單們右上角有瞭一個小小的 " 垃圾桶 " 圖案,它很貼心,讓我們可以把訂單刪除,還可以去回收站裡將其徹底清空,至少在表面不留痕跡。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功能?因為不願直面的往昔審美還不算什麼,訂單裡還可以藏有更多。買東西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最日常的經濟行為,它幾乎關聯著我們的一切——生活在哪裡,能支配多少錢,做什麼職業,和幾個人維持過親密的關系,有什麼不願告人的歷史。

哪個談過戀愛的人不會在網上為女友或男友買買禮物?也許是不無虛榮的名牌包,也許是最貼身的衣物。當一段感情中止,除瞭刪去手機和電腦裡的照片,你要不要刪去這些讓人傷感的記錄?這或許還算純情,於是可以有另外的假設,比如,曾經告訴瞭妻子或丈夫自己的淘寶賬號密碼,如今卻想為婚外戀的情人下一個訂單,那當然要第一時間將其徹底刪除。更有甚者,訂單裡還可以藏著罪行,此前的 " 北大學生涉嫌弒母案 " 中,那位嫌疑人在作案之前,就先網購瞭多種刀具、防水防腐材料和隔離服。網購訂單上隱藏瞭多少秘密,誰也說不清。

在馮小剛 2003 年的電影《手機》裡,葛優飾演的嚴守一手裡的那部手機是泄露真實、窺視人性的出入口。當影片中的妻子從電話局打出長長的通話記錄單,一個中年男人再難藏住自己的秘密。電影所記錄的,是手機進入日常生活不久,人們的隱私、謊言剛剛開始受到挑戰的時期。

而現在,讓我們無所遁形的已經遠遠不止手機。一句話,一次交往,一場相會,這一切曾經除瞭被人目擊和記憶,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如今卻在處處都沉淀為 " 數據 ",買東西自然更不例外。便利和恐慌,哪一種情緒應該占得上風?

▲ 電影《手機》(2003)劇照

數據的安全是另一回事,但對個人來說,或許也不必那麼緊張。無論是想要隱藏的,還是在不知不覺間被記錄下來的,都是本來的人性。與其以不著痕跡為僥幸,無視自己過往的無知和灰暗,倒也不如讓它們留在這一頁又一頁的購物清單中,至少給自己一個直面真實的可能。當記憶並不可靠,數據和列表也不失為幫助我們記住 " 自己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 " 的好方式。

但是,如今的舊訂單再長也不過十幾年的歷史,再過幾十年呢?我們的下一代人呢?當一個人此生此世買過的所有物品都有據可查,又會是怎樣一番情形?我不敢妄言。

人性與數據的愛恨交織,其實才剛剛開始。

作者:李妍

來源:新京報書評周刊(ID:ibookreview)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