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中國制造要活命,出路僅此一條

01-28

近十年,中國制造業經歷瞭“斷崖式下跌”,隨後在規模上超過美國,榮登“全球第一”。

在這個過程中,是什麼推動瞭“中國制造”實現瞭如此迅猛的發展?現階段還存在什麼問題?從日本制造業的衰退當中,我們應該學到什麼?

知名財經作傢吳曉波在接受瞭望智庫專訪時,為大傢一一作答。

“斷崖式下跌”與“天下第一”

瞭望智庫:近十年當中,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態勢是怎樣的?其中有沒有裡程碑式的拐點?

吳曉波:這十年,有兩個重要拐點值得我們註意。

一個是 2008 年出現瞭美國的次貸危機轉化為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制造業的外貿出現斷崖式下滑,下滑瞭 20 個百分點。

這是 1998 年以後第一次出現兩位數的下滑,很多以外貿為主力的省份和地區經濟都出現瞭下滑,一些依靠規模和成本優勢的“中國制造”出現瞭大規模的倒閉、歇業、轉移。全球都認為中國制造業已經走到瞭盡頭。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靠的就是成本和規模優勢。從此以後,外貿不再成為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我們的制造業面臨著大規模的轉型升級。

因此,對於中國制造業來說,2008 年到 2018 年是挺痛苦的十年

另一個重要指標是 2010 年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占比超過瞭美國。

再具體一點,2009 年中國的汽車產銷量超過美國,這個數據非常重要 —— 從 1908 年福特發明 T 型車以後,100 年時間裡,沒有一個國傢的汽車產銷量能夠超過美國。100 年後,中國做到瞭。

每個國傢的制造業都在發生巨變

瞭望智庫:是什麼推動瞭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吳曉波:我覺得首先是新技術的出現。比如機器人、傳感器、3D 打印等,這些技術在 2008 年的時候還僅僅是一個概念。

2012 年,德國聯邦政府提出瞭“工業 4.0 ”。後來,出現瞭“中國制造 2025 ”,美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日本的“工業復興計劃”。

實際上,這十年,全球各大經濟體、每個國傢的制造業都在發生巨變,這就是新的智能化技術推動的結果。

另外,我們的服裝、傢電、材料、儀表等行業,都發生瞭很多創新。

拿服裝行業來說,2008 年,中國的服裝行業基本上還是經典意義上的大規模生產模式,到今天,已經出現瞭很多智能工廠,定制化服裝成瞭這個行業的新趨勢

在傢居行業,如果你今天到廣州機場,一下飛機看到的幾乎 90% 的廣告都是定制傢居的廣告。廣東省是中國傢居行業第一大省。2008 年,所有做傢具的都是先把全中國的木材采購到廣州,當然,也可能在佛山或者東莞等地。做成傢具後賣到全中國各地。現在,在傢居市場裡面出現瞭很多工程師、定制師,先幫你把傢裡丈量好,下瞭訂單以後再去生產。

生產線也發生瞭很大變化,出現瞭很多機器手、傳感器,這些都是 2008 年時完全沒有的。這十年裡,整個行業已經被徹底改造瞭,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在不斷擴大、全球占比越來越高。

中國制造業的出路在哪裡?

瞭望智庫:現在很多人說“開廠不如炒房”,大傢都不願意把資金投到制造業上,這個狀況近期會有改觀嗎?

吳曉波:是的,制造業賺的錢一直都很薄,不是今年才這樣。

我有幾個香港和臺灣的朋友,他們上世紀 80 年代初就在華東地區建廠,比如毛衣廠或印染廠。

30 年以後,我問他:你賺瞭錢瞭嗎?回答是賺瞭。再問:賺瞭多少錢?他們說做毛衣賺的錢不如政府給的遷移補償多(政府收回工業用地給予廠商的補償金)。

一直以來都是這樣。但是,制造業是國傢的基本盤。所以,國傢一直對制造業有很多政策性的傾斜。

瞭望智庫:未來中國制造業的出路在哪裡?

吳曉波:出路就是轉型升級。

首先,所謂“轉型”,是指整個制造模式能夠擺脫對成本和規模的依賴。

原來,我們的制造業有兩大優勢:

其一,我做出來一個茶杯比美國人成本要便宜,由於我們原材料、勞動力、土地成本便宜,稅收減免,等等;

其二,我們有全世界最大的茶杯公司,靠規模來形成邊際遞減效應。

現在,這兩個模型走不下去瞭 —— 我們成本在抬高,並且,規模越大可能死得越快。所以,要擺脫既有模式就得轉型。

還做茶杯,但是換瞭個方式做。給這些茶杯定價,它到底是 5 塊錢、8 塊錢還是 50 塊錢,跟成本沒有關系。

跟什麼有關系呢?可能跟審美、工業設計、定制化程度有關系。這時,企業就需要培養一種新的能力去做茶杯。

其次,所謂“升級”,是指這個茶杯隻賣給某一部分人,而不是面向全體消費者

經濟條件差的人群圖便宜,哪怕隻差一塊錢,他們也會選擇價格較低的。高凈值人群可能願意買兩萬塊錢的杯子。現在,中國購買力最強的那部分人是中產階層,可能有 2.3 億左右(社科院數據)

他們是中國新崛起的理性消費者,這是十年來中國消費市場發生的最大的變化。他們代表著中國制造業需求的迭代,需求端發生的變化推動瞭供給側改革。

所以,一個杯子,怎麼做?這十年,大傢的想法不一樣。

瞭望智庫:現在我們做一個杯子就是要投消費者所好?

吳曉波:對,你要去尋找你這杯子賣給誰,才能確定款式和設計,這很關鍵。還有就是,杯子的功能有沒有可能被重新定義?

我前兩天接到一個專利,人傢說:吳老師能不能推薦給別人?這個杯子裡面采用新的納米材料,可以跟 wifi 連接,你用它喝水的時候,杯子能夠告訴你現在體溫是多少。

日本制造業為何衰退?

瞭望智庫:最近,日本制造業的衰退成瞭熱議話題,您怎麼看?

吳曉波:日本制造業現在挺困難的。

我上個月剛剛從日本回來,一些知名企業,像三洋(三洋的白電已經賣給海爾瞭)、夏普、東芝、索尼等,都面臨很大的困境。它們跟“中國制造”碰到過同樣的問題,出現瞭規模邊際、發生瞭危機。

但是,為什麼中國能挺過來,而日本很難呢?

首先,日本“時間窗口”太小,沒有辦法完成自己的迭代

當時,技術革命並沒有產生。有一段時間,制造業反而被互聯網革命、被 TMT 替代瞭。實際上,互聯網經濟跟制造業本身是帶有很大的沖突性的 ——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它並沒有直接地改造制造業,反倒是通過社交媒體和電商剝奪瞭制造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

當中國制造業面臨困難的時候,智能化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發生瞭。這一點我們比日本人幸運。

其次,日本制造業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國際化戰略遭遇困難,在國外碰到很多本土公司的狙擊。

在上世紀 80 年代的中國,到處有日本企業的廣告,到 90 年代中後期就不行瞭,因為中國公司開始崛起瞭。

並且,我們的市場規模很大,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如果能夠滿足本國市場,中國制造業就已經部分完成全球化瞭

比如手機行業,你到印度、印尼、馬來西亞、俄羅斯、芬蘭等國傢去,這些國傢的手機第一品牌都不是蘋果,也不是三星,而是我們“中國制造”。非洲就更不用提瞭。

日本經驗過時瞭嗎?

吳曉波:現實是能在中國獲得成功,就有機會在全球獲得成功。很多公司都是因為在中國地區獲得成功經驗,從而推動它們的全球化。退一萬步說,即便全球化垮瞭,還有中國市場。

日本就沒有像中國那麼大的一個騰挪的空間。

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講,日本制造業衰退的教訓大多都是過去時瞭。日本人為瞭擺脫困難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一些新的管理創新,倒是更值得我們借鑒。

比如,現在中國很多公司在學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 —— 日航陷入困境以後,稻盛和夫為拯救企業,把整個組織給打散瞭。

我們很多企業講“蜂窩式組織”、“叢林戰略”等等,都跟阿米巴模式有很大關系 —— 把組織做到最小的一個結算單位,形成一個獨立的戰鬥能力,來應對競爭的不確定性,等等。

顛覆式創新能力、對績效主義的反思,都是日本在過去 20 年裡的“血淚史”,給我們樹立瞭前車之鑒。

瞭望智庫:日本制造業的衰落是不是可以為中國制造業的崛起提供一定的契機?

吳曉波:不會。其實國傢與國傢之間並不存在什麼替代性的問題。日本人失去瞭一些市場份額,中國人就得到瞭?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衰退可能是同步性的。

嘉 賓 :吳曉波

采 訪: 武君

來 源:瞭望智庫(ID:zhczyj)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