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金拱門 " 火瞭!從國貨洋名到洋貨國名,我們經歷瞭什麼 ……
要說這幾天最火的品牌,那無疑是麥當勞瞭。
咦?錯瞭,現在我們應該叫它:
這名字實在太社會、太接地氣瞭,以致於有小夥伴表示 ……
到金拱門開個生日趴,有種銅鑼灣扛把子的豪邁氣息 ……
段子手們也紛紛出動,國外知名餐飲品牌紛紛躺槍,名字帶上瞭濃濃民族風 ……
網友表示還沒玩夠,把這股本土風帶到瞭其他行業,給各種各樣的品牌重新起瞭名字 ……
不過吐槽歸吐槽,改名的真正原因,還是要弄清來龍去脈 ……
其實事情是這樣的:
由於中國地區的麥當勞營收一直不是很好,所以在幾個月前麥當勞的母公司幹瞭一件事兒 ……
把麥當勞在中國區的商標授權和 20 年經營權,都打包賣給瞭中信股份、中信資本以及凱雷投資集團 ……
而改姓 " 中信 " 的新麥當勞中國,也雄心勃勃的公佈瞭麥當勞中國未來 5 年的擴張計劃 ……
1、門店從 2500 傢增加至 4500 傢;
2、開設新餐廳的速度將從每年約 250 傢;
3、逐步提升至每年約 500 傢;
4、超過 75% 的餐廳將提供外送服務
對此,麥當勞相關負責人回應:
這是因業務發展需要 ……
日常的業務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
麥當勞餐廳名稱、食品安全標準、營運流程的也不會改變 ……
一個外國的 " 百年老店 ",竟然註冊名變得如此 " 鄉土氣息 ",這好像還是第一次 ……
其實,西方品牌為瞭贏得中國消費者的認同和信任,選擇中文譯名往往很謹慎 ……
因為中國廣闊的消費市場,來中國做生意的商傢不會故意和中國消費者的文化審美 " 鬧別扭 "……
比如可口可樂1927 年剛剛進入中國時,"Coca-Cola" 有個萌中帶著顫抖的中文名 " 蝌蚪啃蠟 "……
讓人聯想到滑溜溜的東西 …… 銷量可想而知!
寶馬的英文名是 BayerischeMotoren Werke AG……
如果直接翻譯就會叫 " 巴伐利亞發動機制造廠 "
妥妥的手扶拖拉機既視感 ……
80 年代末進入中國市場的 Rejoice 洗發水沒有翻譯成 " 高興牌 "
而是取名飄柔
直到現在還是洗發水中的一股清流 ……
中國人的收入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一再提高
龐大的市場 + 強大的購買力
讓西方品牌不得不給自己起一個易於讓中國人接受的名字 ……
沒人會和錢過不去
但其實四十多年前,也就是改革開放初期,可是完全相反的一個樣子 ……
那時候特別流行給品牌起個 " 洋名 "
在人們的觀念裡 " 洋貨 " 就意味著 " 高大上 "……
傢電行業領軍企業的品牌幾乎都是洋名 ……
比如康佳,英文名 "KONKA",看起來很像 NOKIA(諾基亞)……
比如 TCL,品牌直接是 " 洋名 ",據說是 "TheCreativeLife"(創意感動生活)的簡稱 ……
服裝業更多,比如不少年輕人喜歡買的 Playboy(花花公子)……
也是徹頭徹尾的國產品牌,隻不過照搬瞭美國花花公子雜志的兔子 logo,不知情者估計會以為《Playboy》還生產衣服 ……
許多商場常見的品牌,如 Ochirly、me&city、駱駝 CAMEL,都是國產品牌取瞭個 " 洋名 "……
其他行業也比比皆是:馬可波羅瓷磚,格萊美壁紙,倒掉的達芬奇傢居 ……
驚不驚訝?意不意外?這些居然都是國貨 ……
從國貨熱衷於用洋名,到洋商品起中國名,這中間發生瞭什麼樣的變化?
Step1 改革開放打開瞭國門,讓封閉多年的中國看到瞭精彩的世界,向往美好的中國人下意識的開始模仿;
Step2 國外的進口商品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人驚訝於洋貨的精巧和高檔。起個洋名字似乎就能在品質上和國際接軌,成為 " 高級貨 ";
Step3 創立獨特的品牌相對困難,一些中國公司選擇瞭更簡單的方式脫穎而出:模仿著名的外國品牌。這種做法的學名叫 " 山寨 ";
Step4 跟風和模仿策略,隨著消費者對市場瞭解加深,隨著法治健全已經逐漸失效。
中國本土品牌和國外品牌沒有太大差別,所有東西都很國際化 ……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原因隻有兩點:
一是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 ……
中國人的人均收入從 1980 年的 250 美元增長到 2000 年的 1000 美元,翻瞭兩番,再到今天總體小康往全面小康發展 ……
中國人有瞭見識,中國企業也有瞭不再跟風模仿的能力 ……
二是中國人對自己有瞭更強的信心 ……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的國力提高,讓我們重新認識瞭自己也認識瞭世界
中國夢終將會被實現,我們走自己的路能到達夢想的彼岸 ……
何必再跟在 " 洋名字 " 後面打轉?
從國貨洋名到洋貨國名,變化背後是改革開放 40 年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 ……
是我們用平視的眼光看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是我們對未來的堅定信心!
所以," 金拱門 " 這三個字,樸實中也帶著誠意,別忘瞭,金色是收獲的顏色,而拱形,是深耕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