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創業調查:招聘百萬起 人才荒成最大壁壘

03-05

本報記者 申俊涵 北京報道

導讀

對 AI 領域的創業公司、大公司來說,能夠獲取頂級 AI 人才並且有人才的持續輸送能力十分重要。而在搶人層面,初創公司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由於算法突破、政策支持、資本蜂擁,人工智能行業在 2017 年迎來跨步發展,AI 創業公司不斷湧現。但眼下專業人才的稀缺,已經成為阻礙 AI 創業公司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2017 年 12 月初,騰訊研究院聯合 BOSS 直聘發佈的《2017 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顯示,全球 AI 領域人才約 30 萬,而市場需求在百萬量級。全球共有三百多所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每年供給 AI 領域的畢業生約為 2 萬人,遠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在這種供需極不平衡的情況下,創業公司、巨頭公司間的人才拼搶日益激烈。用人單位為招募人才,甚至動輒付出年薪百萬的代價。對創業公司來說,該如何發展自身優勢,吸納更多 AI 人才?

培養體系不完善下的人才荒

" 與 O2O、共享經濟領域的創業公司相比,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對人才考量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聯想之星投資董事高天垚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消費互聯網創業是 " 英雄不問出處 ",人才隻要對產品有洞察力、對商業模式有所思考,就可以創業。但 AI 創業的技術性門檻較高,人才來源也會相對集中,大多來自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方面的頂尖院校。

在全球范圍內,設立 AI 專業系統化進行人才培訓的院校並不多。在十年、二十年前,人工智能甚至是很相當冷門的專業。即使有人學 AI 的細分方向,畢業後也大多選擇瞭轉行。

" 這是由於 AI 技術在 2013 年以前是達不到實用指標的,所以很多 AI 相關專業的學生畢業以後就轉行做搜索、推薦等,留在視覺、語音等 AI 相關行業的人非常少。這也導致瞭現在,很難直接找到已經有工作經驗的 AI 人才。" 深鑒科技 CEO 姚頌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他補充說,不過從 2013 年以後,高校已經開始重視 AI 人才的培養。從培養到產出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未來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多,相信問題會逐漸好轉。

除瞭高校培養體系的不夠完善,姚頌認為,AI 人才缺乏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相關產業基礎的相對薄弱。比如在國內,完整做過一整款處理器芯片的架構師屈指可數。但在美國的英偉達、英特爾等公司中,可以找到不少這方面的人才。中國進入行業相對較晚,能挖人才的池子也就比較淺。

" 人才稀缺對 AI 創業公司來說是普遍問題,但相信在未來兩三年,會湧入大量 AI 人才,人會越來越好招。" 匯醫慧影聯合創始人兼 COO 郭娜對目前的人才荒報以樂觀態度。

她表示,就像當年蘋果 iOS 生態系統剛出來時,隻有非常少的工程師可以在 iOS 平臺上做 App 應用一樣。可能在短短一兩年內,懂 iOS 的工程師會比較缺少。但隨著蘋果生態系的發展,會有大量的人快速學習這方面的技術,達到人才的供需平衡。

哪類 AI 人才最為稀缺?順為資本執行董事孟醒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AI 的人才梯隊分三批。第一批是最強的算法科學傢,他們自己做框架和前沿性研究,這類人在全球范圍內本來就不多。

第二批人才或許不能獨創框架,但能夠在比較流行的框架上去做適配、改進,為項目做定制化的調整,這類人由於不斷訓練而逐漸增多。

第三批是完全基於已有的框架進行參數的調整的人才,這類人很多。許多以前不是 AI 行業的人,通過公開課或培訓也能學會這些。

孟醒認為,目前 AI 領域最缺乏的是有創新性的算法科學傢。他們是在最上層去解決根本性問題的人,學術界、產業界都在大量的爭搶。另外,隨著 AI 創業向落地應用的方向轉變,能夠同時理解應用需求邊界和科技能力邊界的 AI 產品經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創業公司的人才爭奪戰

對 AI 領域的創業公司、大公司來說,能夠獲取頂級 AI 人才並且有人才的持續輸送能力十分重要。而從搶人層面來說,初創公司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高天垚感嘆道," 不僅是 BAT,像快手、今日頭條等手上有很多錢的互聯網大公司,也在不惜代價地挖人。在這種競爭中,我們投的有些公司想找矽谷回來的人才,會很難說服人傢加入。"

這種情況下,初創公司創始人的作用就更為重要。" 正是因為你很難一開始就挖到那麼多牛人,所以需要創始人本身就是牛人。比如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的創始人,本身就能夠在技術上獨當一面。" 他說。

孟醒則認為,創業公司搶人主要還是 " 看人下菜碟 "。比如有些人隻註重錢,公司就需要在盡量合理的范圍內調工資。大公司的薪資水平固定,創業公司會更加靈活;有些人不看重短期的工資,更註重長期帶來的巨大回報,創業公司可以在股權、期權方面進行更充足的激勵;有些人更註重自己的話語權、受尊重的程度,創業公司也能給到其更大的餘地;還有些科學傢更註重所做事情的意義,創業公司可以用公司的特色、理念來吸引人才。

從另一個維度來說,人才是跟著人來的。孟醒表示,創業公司如果有知名科學傢的資源,基於校友關系也可以帶來人才。當然最重要的吸引人才的辦法,還是要不斷讓公司本身在業務、估值等方面保持高效率的增長,讓人們覺得這是機會所在。

匯醫慧影就是一傢擁有知名科學傢資源的創業團隊,據瞭解,匯醫慧影的首席顧問科學傢是斯坦福大學醫學物理中心主任邢磊教授,他也是全球華人中頂級的醫療影像專傢。公司的 CEO 柴象飛是斯坦福大學博士後,郭娜則本碩畢業於清華大學。

"AI 公司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頂尖人才的競爭,這種人才在全球都是稀缺資源。" 郭娜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醫學影像 AI 領域本身具備典型的跨學科特點,無論是技術團隊還是市場團隊,都需要多元化、跨學科的組合。擁有不同知識和經驗背景的人才,集合不同領域的智慧,最終才能形成生產力上的閉環,突破單學科的局限性。

在人才獲取上,匯醫慧影利用各種校友資源,去年 8 月份就聯合斯坦福大學推出 " 優才計劃 ",把 AI 人才、醫學人才送到斯坦福進行持續的跨學科人才培養。同時,匯醫慧影也跟清華大學等國內高校建立聯合實驗室,持續解決人才供給、培養的問題。

" 從實驗室到產品和臨床的應用是有一段距離的,公司是工業化和產業化最強的地方,所以公司和高校的聯動更利於人才的培養。" 她說。郭娜還介紹道,目前業內高校畢業的 AI 人才,年薪水平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人民幣不等。中國的 AI 人才實力與國際接軌,所以薪資水平也比較接近。對匯醫慧影來說,公司每月在人力成本上的支出占到總支出的 70% 以上。

首席科學傢可遇不可求

有首席科學傢這類頂尖 AI 人才的背書,似乎已經成瞭明星 AI 公司的 " 標配 "。畢竟首席科學傢的行業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瞭創業公司所能達到的高度。

" 首席科學傢這樣的頂尖 AI 人才可遇而不可求,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是屈指可數的。" 星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歌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比如星瀚資本近期投資瞭一傢做 AI 芯片的公司鯤雲科技,其創始人之一陸永青是英國皇傢工程院院士、帝國理工學院的教授,也是行業內首屈一指的首席科學傢,有著近 30 年的人工智能領域技術沉淀。這確實給項目帶來很大的加分,在陸院士和其弟子牛昕宇博士的帶領下,公司的技術能力能夠保持在行業頂尖水平。

但首席科學傢並不是判斷項目的必要條件,楊歌說,星瀚資本看項目還是從商業本質出發,目的是尋找真正有價值的企業,並從技術、產品、市場等角度來系統化地對公司進行考量。

孟醒認為,首席科學傢是否成為考量初創公司時的重要指標,主要取決於創業公司做得是什麼事。如果公司做底層技術創業,基本上人的能力決定公司的技術研發能力,技術研發能力的先進性決定公司能不能活下來。在這樣的公司裡,創始團隊對首席科學傢等 AI 人才的配備就很重要。

如果公司做垂直行業的 AI 產品,比如在安防領域做人臉監控,在農業領域做某些植物特征的識別,公司比拼的就不是突破性的學術研究、框架理論,而是把現有已經成形的東西產品化、工程化,比如優化耗電、優化用戶體驗等。

" 對這種公司來說,頂級科學傢就不那麼重要瞭,甚至一些不那麼頂尖的科學傢還有會更大的好處。因為他們不會糾結於這件事情是否領先,而是更實用地註重這件事情能不能解決行業問題。" 他說。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