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電商企業即將賣身瞭。3 月 9 日,海航系旗下天海投資發公告,正與當當談股權購買事宜,據說當當的估值大概在 10 億美元左右。
3 月 11 日凌晨,當當聯合創始人李國慶在微博上發佈瞭當當過去的一些老照片,感慨:" 天地孤影任我行,世事蒼茫成雲煙!祝願文化電商獨角獸當當網敢作敢當當!"
還記得 2004 年 3 月,老冀所在的媒體曾經做過一期封面《卓越 VS 當當:誰會成為中國的亞馬遜?》,專門分析瞭兩傢公司的商業模式。
要知道那個年代,淘寶網也才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京東也剛轉型做電商還默默無聞。當時中國最有名的 B2C 電商,就隻有賣書的當當和卓越瞭。
當時卓越的大股東是雷軍操盤的金山,總經理則是後來創辦瞭凡客的陳年,當當的當傢人則一直都是李國慶和俞渝夫婦。
(剛創辦當當不久的李國慶和俞渝夫婦)
其實,當時當當和卓越的經營思路就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那個時候的當當更看重規模,那一期封面中是這樣寫道:" 當當目前在網上提供 18 萬種商品,隻有 4 萬種左右有庫存。而卓越網上隻有不到 5000 種商品,卻全部有庫存。去年(2003 年)是當當網增速最緩的一年,實現銷售增長 120% 的目標並未實現。"
封面文中還提到瞭亞馬遜專門派人到中國,想要收購這兩傢當時中國領先的 B2C 電商:"5 年以後,他們之中有沒有可能出現一個像亞馬遜那樣的中國網上零售巨頭?在這個過程中,這對‘雙胞胎’又將走出什麼樣的軌跡?"
卓越很快就有瞭答案。2004 年 8 月 19 日,亞馬遜宣佈以 7500 萬美元收購瞭卓越網,最終將其重組為亞馬遜中國。創業成功的雷軍此後成瞭中國最成功的天使投資人,並在 6 年多以後創辦瞭小米,將硬件產品與電商實現瞭更好的結合。陳年則創辦瞭服裝類 B2C 電商凡客,也曾經紅火一時。
當當則堅持自主經營,而且多年來一直都深耕一個大品類,那就是圖書及音像制品——直到 2010 年,圖書及音像制品仍然占到當當總營收的 81.7%。
老冀認為,當當之所以最終賣身,恰恰與其過於專註有很大的關系。要知道,當當所在的這個行業也就隻有 300 億元左右的規模,即使當當占到瞭 50% 以上的份額,也不可能做成大公司。
2010 年京東突襲圖書市場,當當奮起應戰,雖然讓京東掠走瞭不少市場,卻也沒落下風。不過通過此戰,當當終於有瞭危機感,開始瞭多元化擴張,開始大規模地進入日用百貨、服裝等品類。
從現在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場註定要失敗的擴張。
日用百貨當當主要采用自營模式,而這個品類的利潤率極低,直到今天京東和天貓仍然無法實現盈利,作為上市公司的當當當然也無法忍受長期虧損。
對於服裝等其他品類,當當則采用瞭平臺招商模式,而這種模式必須與海量的新增流量相匹配。而從 2011 年開始,中國電商領域的流量逐漸從 PC 向手機遷移,並向阿裡和正在迅速崛起的京東集中,其他 B2C 電商的獲客成本已經越來越高。甚至就連京東,也隻能在 2014 年引入騰訊作為第一大股東,以獲取更多的移動互聯網流量。也是在那一年,高傲的當當則拒絕瞭騰訊的投資。
擴張不利的當當一下子又縮回到圖書及音像制品領域,做文化領域的深耕,例如數字出版和電子書,以及影視制作和 IP。雖然小有成就,但是由於這些市場同樣也屬於小眾,無助於當當的突圍。
這其實也說明,互聯網領域的馬太效應有多麼的強大,做小而美是多麼的困難。
那麼,當當突圍沒有成功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麼呢?據老冀觀察,恐怕主要還是因為當當的 " 夫妻店 " 模式。
從創業的第一天起,無論是在美國上市還是退市,當當一直就是李國慶和俞渝夫妻兩個人的公司。
老冀一直覺得,夫妻兩人都在公司中擁有很高的管理權重,其實不太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
先說經營決策中經常會出現的左右搖擺的情況。李國慶和俞渝是同齡人,工作中的摩擦是傢常便飯,為瞭不影響生活,兩人曾制定下 " 回到臥室就不談工作 " 的原則,但是往往覺得氣鼓鼓的沒討論出個子醜寅卯,然後拉著對方去廚房繼續討論。公司開會,意見不統一更是痛苦。
再說吸引外部人才,也是個很大的難題。由於夫妻都在公司,即使有瞭明確規定,公司高管其實仍然不知道到底該向誰匯報、向誰負責,也就很難吸引到真正有個性的管理人才,而當當要擴展新品類,沒有這樣的 " 新物種 " 人才就很難成功。
夫妻店模式的公司通常還有個毛病,就是小賬算得很精,而大賬反而比較糊塗,也就是戰術上的精明掩蓋瞭戰略上的短視。很多朋友都跟老冀反映,當當的支出卡得很緊,對於供應商的賬期管理也非常到位,運營管理緊緊有條。可是,當需要建設物流體系、引進人才、做新品類營銷等戰略級別投資的時候,卻由於預算卡得太死而縮手縮腳,最終隻能淺嘗而止。
從 1999 年 11 月創辦當當一直堅持到現在,如果這次李國慶夫婦能夠以 10 億美元將當當賣出去,確實不算是失敗者。不過,如果他們的格局更大一些,他們也許還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不信,看看如今的亞馬遜和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