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為何還是爭議不斷?

10-26

最近傳出消息,微信接下來可能會對訂閱號有大動作,全面改成信息流模式。如果是真的,這不僅會對每個用戶的信息獲取方式產生影響,也會對微信目前的整個內容生態帶來劇烈震蕩。

在此之前,作為中國最大的內容流量平臺之一,微信既不參與內容生產,也不參與內容分發,就像一個安靜的美男子。現在突然說要推出信息流,隻能說明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信息流模式來勢洶洶。連張小龍也坐不住瞭。

但信息流模式最近處於風口浪尖,不僅僅是各傢內容平臺都在擁抱它,更是因為其模式本身特點所帶來的爭議。

簡單來說,信息流的本質就是平臺根據用戶標簽,通過算法推薦針對性的內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千人千面。爭議點在於,平臺推薦過來的內容,用戶可能並不真的喜歡,甚至認為內容質量「很次」。最近很多媒體敲打信息流領域的「帶頭大哥」今日頭條,就是因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存在,但隨著前不久今日頭條估值過 200 億美金,大傢對這個問題的關註一下子就興奮起來瞭:這麼有錢,為何沒把內容做好 ?

而被大傢遺忘的一個事實是:內容生產與內容分發是兩件事。目前市面上最主要的內容生產商,是自媒體 ; 真正權威、專業的媒體機構隻占極少數。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革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涉足內容生產這個環節。微信今年 7 月的最新數據顯示,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已超過 2000 萬,雖然微信近 2 年沒有公佈公眾號的分佈比例。不過微信 2015 數據報告顯示,29.1% 的用戶關註瞭自媒體,而關註認證媒體的隻有 25.4%。根據今年年初公佈的數據,微博認證用戶超過 140 萬,媒體隻有 3 萬,同時,頭條號總數是 44 萬,其中自媒體占 33 萬,企業頭條號 5. 7 萬,機構及其他賬號數量是 5. 3 萬。

△ 29.1% 的用戶關註瞭自媒體、25.4% 的用戶關註瞭認證媒體、20.7% 的用戶沒有關註任何公眾號、18.9% 的用戶關註瞭企業商傢、5.9% 的用戶關註瞭營銷推廣類賬號

這種分佈比例,恰恰也是目前流通內容中優質內容和大眾通俗內容數量差距的一個縮影。微博上最大的流量集散地,就是熱門話題,而這肯定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內容。莫言獲得諾貝爾獎肯定上熱門話題,但對他獲獎作品的解讀,應該發生在豆瓣或者知乎。

傳統媒體入駐新型內容平臺之後,當然也要流量,但傳統媒體數量有限、定位局限,不可能滿足用戶消費自己碎片化時間的海量需求。

自媒體數量龐大,但內容生產能力參差不齊。它們要的就是流量、流量、流量。流量來源無外乎四個維度:情感、雞湯、八卦、獵奇。無論是微信、微博、今日頭條還是快手,核心流量都不超過這幾個領域的內容范疇。

問題在於,低質內容的鍋,隻能平臺來背。這也是今日頭條們備受爭議的所在。但這不僅僅是信息流模式的問題,而是天然的內容構成問題。在上一個內容分發時代,搜索巨頭也是不負責內容生產、隻負責流量分發,但依然會有大量「你懂」的內容,那還是沒有自媒體的時代。

所以,隻要內容生產與內容分發相分離,就必然會產生內容合不合適、可不可取的問題。百度繞不過去,微博繞不過去,頭條也繞不過去。

無論頭條還是其它內容平臺,都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隻要某篇文章引發爭議,總有人在評論區開罵:小編腦子進水瞭吧 ? 這裡的小編,基本都是指平臺,而不是內容發佈者。在很多用戶眼裡,生產內容的是平臺,而不是內容發佈者。從精英到草根,都存在偏見或誤會。

內容產生流量,流量服從於算法,算法是平臺搭建的,所以內容的生產責任就被「理所應當」推給瞭平臺。問題是,平臺並不生產內容。好比平臺就是一傢百貨商場,囊括全國所有的貨源,這時商場綜合反映的是市場上產品的整體水平,用戶在這裡可以買到市面上能提供所有商品 ; 但當用戶抱怨商品不夠好時,應該去反思、改進的是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技術,而不是抱怨商場提供不瞭好的產品。內容生產是一回事,內容分發則是另一回事。

算法推薦的問題在於,目前的優質媒體、自媒體不夠多,所以產生的、可供流通分發的優質內容就有限。而所謂的「優質內容」也是不同文化層面的用戶主觀的界定。隻能說,目前還處於內容分發的初級階段。對應不同的用戶,引入更多優質內容,推薦每個用戶心中的「優質內容」,是接下來今日頭條們的最大挑戰。

2013 年初,今日頭條上線還不到半年,我去采訪張一鳴,快結束的時候,他問我認不認識《三聯生活周刊》的記者或編輯。我說你要找他們采訪啊,他說不是,想挖他們的人過來做內容運營。當時今日頭條的內容不僅少,而且比今天還「屌絲」,而張一鳴想到的是最受中國小資和文青推崇的一傢媒體。

後面幾年我不知道他請沒請到三聯的人過去做,但前不久,今日頭條與三聯達成瞭版權內容合作,據說這是到目前為止三聯簽下的唯一一個內容合作平臺。

算法遇到的這些問題,和早期淘寶所遇到的假貨問題,從邏輯上是一樣的。解決的辦法也是一樣,就是以優質的內容或商品去填充。

所以今日頭條從 2015 年就在國內率先推出千人萬元計劃鼓勵優質內容生產。反觀今日頭條,無論是 10 億補貼短視頻,還是金秒獎,金字節獎,意圖也就不言而喻瞭。據說,今日頭條每年對內容建設投入的成本高達 15 億元人民幣。

很難說,是內容塑造瞭平臺,還是平臺塑造瞭用戶,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用戶喜歡什麼樣的內容,這應該是個前提,隻不過之前沒有平臺能滿足所有層級的用戶需求。

淘寶從誕生就倍受爭議,原因無他:正品與次品、爆款與假貨魚龍混雜,但剁手黨們就是不停買買買,從衣服鞋子一直買到鉆石珠寶汽車,從淘寶買到天貓,買出瞭一傢市值近 5000 億美金的公司。這是一個電商平臺的進化,內容平臺也逃不出這個邏輯。

所以真正挑戰在於,算法推薦如何與這個龐大的、水平參差不齊的內容池更 match,以及構建出能持續引導優質內容生成的生態。那時候,才是真的「千人千面」。

這不僅需要算法技術的不斷進化,更需要內容生產產業的不斷升級。今日頭條也有責任去探索這些真問題的答案,但因此無視頭條的這些努力,無視內容產業真實規律,一味去指責頭條,指責算法都是不公平而且不專業的。

來源:互聯網的一些事(www.yixieshi.com). 轉載請保留出處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