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相親屢戰屢敗,這個鍋“消費升級”得背

03-05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零售老板內參 "(ID:lslb168),作者:房煜;36 氪經授權發佈。

核心導讀:

1. 為什麼說消費升級是單身人群膨脹的誘因之一?

2. 為什麼新消費是對新零售的降維攻擊?

3. 消費者的多重人格化給新零售帶來哪些挑戰?

狗年來瞭,但是有一種人卻過得很不開心,那就是 " 單身汪 " 們。

最新流傳的一個故事如下:

" 單身狗 " 們已經很不容易瞭,但是連商傢也不肯放過他們。

有朋友說,現在走進商場,已經煩透瞭各種假借關心之名實則幸災樂禍的各種 " 單身經濟 " 營銷。

單身經濟美其名曰是消費升級,實則對某些人構成瞭二次傷害。這方面的話題,我們之前已經探討過,請看《年入 20 萬的單身青年想要啥?悄悄打開 2 億 " 貴族 " 的內心和錢包看一看》。今天我們要非常嚴肅的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這麼多人找不到對象?

誰該來背這個鍋?這個問題經濟學、社會學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依《零售老板內參》APP(微信 ID:lslb168)看來,單身狗們最該痛恨的,就是 " 消費升級 " 四個字。 

關於什麼是消費升級,網上的討論也已經有很多。但是筆者看來,最生動的例子,莫過於阿裡員工穿特步相親被拒。 

這名穿特步相親悲劇(被拒)的員工是阿裡的高級工程師,這件事甚至驚動瞭阿裡的官微,為自傢的程序猿鳴不平,說他 " 一個月個人花銷不到 500"。據小道消息,這位 27 歲高級工程師是 P8 級別,年薪接近百萬。但是女方的關註點,是穿著的 " 精致 "。 

說白瞭,這是一位對消費升級 " 中毒 " 頗深的妹子,才拒絕瞭可能是百萬年薪的阿裡程序猿。他們之間不可調和的鴻溝,就是 " 消費升級 " 帶來的。 

過去人們在婚戀問題出現困難和社交空間的不足有關。但是,現在很多加入相親大軍的都是 85 後 90 後,他們是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社交工具成長的一代,社交手段無比豐富。時空的界限早已被移動互聯網撕成碎片,為什麼他們還是找不到合適的另一半?

婚戀是個社會現象,不純粹是商業問題。但是相親難成為現象,而且低齡化(90 後)的相親者越來越多,和人們消費觀念變化並非無關。

以前 70 後說 80 後," 到瞭我們這個年紀,你們也會如此 "。似乎差異隻是年齡造成的。事實上多數 80 後人到中年後,還是依次步入瞭前一輩人的生活。對於 90 後,這種期待和斷言 " 落空 " 瞭。但是,在個人生活方式方面,新一代消費者也未必會有次序的 " 繼承 " 前一輩人的消費方式。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低領化創業者,越來越多的小眾化個性品牌,以及個人消費訴求脫離自身階層的跨越式噴發,在此背景下,當下的新零售還隻是個階段性解決方案,因為消費升級所帶來的的新消費,更多的是對吃喝玩樂這一套 " 生活方式 " 的顛覆,而不僅僅是滿足 " 消費場景 " 下以購物為核心的訴求。

不能看懂這種消費領域的 " 斷裂感 ",你的新零售也是炮灰。

一人即世界

毋庸置疑,消費升級現象和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趨勢密切相關。如果比較新一代創業者和老一代,一個常提到的差異性,是老一代創業者多是為瞭改變自身境遇甚至脫貧而創業,但是新一代創業者更多的是個人興趣驅動。除此之外,筆者以為還有一個區別。

老一代創業者很多人都是在社會裡循規蹈矩 " 上過班 " 的,然後根據自己積累的工作經驗和社會資源," 嫁接 " 出一個新的企業和商業模式,典型如柳傳志這一代。

但是新一代創業者,很多人壓根沒有正經 " 上過班 ",就創業瞭。所以他們做的東西,就像一個石猴子,你無法從傳統中找到繼承感,反而更多的是對現有的顛覆和斷裂。

比如,喜茶創業之前,市場已經有快餐型的茶飲店;陳聰創立懂球帝時,虎撲、直播吧都已經根深葉茂;張天一創立伏牛堂之前,也不是大傢都吃不上米粉,同樣的還有西少爺肉夾饃。

但是,當他們開始創業時,已有的市場和產品就像不存在一樣,他們視為空氣,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來過。

這些新一代創業者,我們不能說他們已經成功,但是他們確實打造瞭完全不一樣的新世界。

特別是,當他們具有一定規模,老一代人想去定義他們,以便更好的理解其商業模式時,發現也無法用舊的框框去框住他們。

比如,問懂球帝是個體育媒體還是個球迷社群?喜茶是個新式茶飲品牌還是個潮流零售連鎖店?這些問題都曾經是記者采訪問過的, 答案也是含糊的,也許都是,我也不知道。

對於他們來說,怎麼定義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打造的是一種符合他們這一代人的新生活方式,他們自己喜歡就夠瞭,足球、茶飲、米粉、肉夾饃都是載體。 

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塞給我的世界,我不喜歡,那我就自己打造一個新的小世界。 

一人即世界,我就是國王。過去,每個人都是一塊積木,現在每個人都是一個島嶼。

新消費是什麼

某種程度上,消費升級這個詞匯有誤導,好像一定要更貴更好,向上攀爬。如果換一個表述,筆者覺得 " 新消費 " 更為合適。

新消費又是什麼,再舉一個例子。 

筆者是個球迷,但是一直沒有買會員付費看球。你讓我花 500 多塊買一個英超的會員包,那相當於讓我直接捐款。第一,我沒時間看那麼多比賽,第二,很多球隊的結果我也不關心。

後來有一次和蘇寧的副董事長孫為民聊到這個問題,他說他們的 PP 視頻也發現瞭這個問題。所以後來有瞭一些變種的產品,比如單場付費,比如,球隊會員產品,就是隻買一隻球隊的會員。 

筆者不是給蘇寧做廣告。但是從這個例子諸位可以發現,作為一個老牌零售商,蘇寧設計體育會員產品的做法很多和零售業的通行做法類似。 

比如,把產品化整為零。以前超市賣大包裝,現在小包裝、預處理的產品越來越流行。再比如,重新定位人群。不看球的人以為球迷就是一個 " 群 ",但實際上,不同的立場導致球迷間的沖突並不少見。這也是球隊會員邏輯的來源。 

過去,零售商定位人群,是按照自我的邏輯來定位。最早的邏輯就是地理位置,5 公裡也好,3 公裡也好。在這個范圍內的人群,都是我的客戶。後來電商崛起,電商定位人群的本質邏輯,是品類。比如當當網最早賣書,那麼至少上這個網站的都是愛看書,一年固定有圖書消費的人群吧。

問題是,這些玩法,現在都不那麼靈光瞭。所以才有瞭新零售,新零售在 2017 年表現最突出的是新消費場景的塑造,比如盒馬鮮生、小米之傢為代表。新零售的這些做法,優點在於抓住瞭市場空白點,切分出瞭新的賽道。但是新零售目前看沒有解決一個根本問題。 

一句話,新零售更聰明的抓住瞭當代消費者的一些新的共性問題,但是面對個性化的需求仍沒有更高明的解決方案。

新消費的特征之一,就是小眾的消費需求崛起。個性問題重於共性問題

這種小眾消費,其著眼點可能不完全是消費能力,更多的是消費人群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可能來自社會地位階層,也可能僅僅來自個人(小部分人群)興趣,個人審美,對某種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最終是找到精神層面的共通和安全感。比如,無印良品、宜傢、迪卡儂以及這兩年很火的品牌全棉時代,背後其實是對一種生活方式的認可。 

也正因為如此,你才會發現,一方面消費者並不追求絕對的高價格,另一方面他們會更註重體驗和服務。 

比如 " 即買即得 ",連多等一天的耐心都沒有,凡是能夠在網購中滿足的需求,絕不願意挪動一步到線下; 

比如 " 體驗優先 ",他們非常願意參與線下的空間活動,在真實的生活或學習場景中交友、消費和展現個性;

再比如 " 社交融合 ",購物不僅僅是必需品的購買行為,而成為瞭消費升級的一部分,快樂、分享和沉浸式體驗成為新的訴求。                                       

消費不再是一種功能性的行為,而是需要功能性與精神性的雙重滿足。這種新消費的內涵,遠遠大於新零售。這也是王健林的觀點。

未來,新消費可能構成對新零售的降維攻擊。用更廣義的 " 吃喝玩樂 " 來覆蓋所謂的新零售。

多、快、難的新消費

新消費是近年來創新和投資都十分活躍的領域。尼爾森最近對於中國的新消費趨勢出瞭一份報告,報告指出,從品牌角度,新消費出現三個特征," 多、快、難。" 多是指新品牌層出不窮,快是指新品更新周期更快,難則是指創新品牌成活率很低。

新消費究竟難在哪裡,一個特點在於現在的消費者更加 " 高深莫測 "(尼爾森語)。那麼新零售的 " 人、貨、場 " 邏輯能否解決這一切?

先來看兩個現象。第一,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都是新零售的代表產物,經常被相提並論。有趣的是,盒馬誕生於一線城市上海,超級物種則誕生於二線都不是的福州。但是他們代表的,是同一種趨勢。 

第二,今年是世界杯年,很多消費品品牌又要開始體育營銷瞭。最近蒙牛簽下瞭阿根廷球星梅西為品牌代言人,不過網上也有不少梅西黑,除瞭對手的球迷,令人吃驚的是不少梅西黑也是阿根廷其他球星的粉絲(比如阿圭羅和伊瓜因的鐵粉可能就會抵制梅西代言的品牌)。同樣的情況,當紅小生組合 TFboy 也存在,三個人的粉絲相互攻擊甚至發生沖突,早已不是新聞。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隻是今天這個 " 群 " 的含義,已經面目全非。比如簽代言的訴求之一也是抓住一類人群的認同感,但是同一組合之間粉絲都會有分歧,這就讓品牌防不勝防。 

最根本原因,新一代消費者所面對的環境和氛圍,使得消費者的人格發生瞭分裂,筆者稱之為消費者有多重人格化的傾向,此乃新消費特征之二。 

這種分裂可以用兩句話表達:在消費市場,你以為本應是不同的陣營,其實是趨同的。你以為本應是相同的人群,其實是不同的。 

過去我們對消費用戶的劃分尺度,比較清晰。首先是地域,比如湖南人就該愛吃辣。然後是層級,比如一二線三四線;還有收入水平,等等。這些都是顯性的標志。 

但是新一代消費者,很多時候這一尺度是隱性的,甚至是隱秘的,連消費者自己也未必能表達清楚或者意識到。甚至於, 在同一個消費者身上,置於不同場景中,會產生自相矛盾的自我。

其實相親場景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很多人在相親中,都會不知不覺的跳出自我的層級,用近乎上帝的視角去審視對方是否符合自己,最後的結果一定是錯位的。

互聯網也一直在幫助零售業改進,用科技和大數據的手段給消費者貼上各種標簽,所謂用戶畫像,來更好的服務消費者。 

不過,用所謂的大數據給用戶無限的貼標簽,就能解決嗎?還是回到相親場景。哪個相親者不是帶著一堆標簽去看對方的?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例子,男生見過的 6 位女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但是相親者最後連人都記混瞭。 

移動互聯網時代給瞭人們足夠的尋找自我認同的空間,哪怕你的趣味是小眾、反潮流、甚至另類的。現代社會人們稀缺的不僅是時間,還有足夠充分的個體空間。現在碎片化的不僅是社會結構,也是每個人的面目。

這種碎片化有一個好處,有個說法是各層級社會人群正在 " 固化 "。但是至少從消費的角度看,現代人並沒有固化,隻是看起來更加分裂。這會讓習慣瞭傳統零售思維的商傢面臨極大挑戰。 

傳統零售業有個本質訴求,一直沒有變過,他們總想找到個模板,然後大規模復制。不可復制的,就不是零售業,因為也沒有辦法規范化流程化。無論門店,商品,還是模式。 

問題是,當消費者的共同心智和審美認知體系徹底坍塌瞭以後,標準化復制越來越困難。消費者就像大海中的魚,有人向上躍升,有人逆流而行,每一個小的港灣都有無數自轉的漩渦,你怎麼辦? 

答案也許是,做好一個港灣。

否則就隻能,拋入洪流,隨它去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