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萬億傢裝市場,O2O 是坑還是杠桿?

03-15

呂進玉

在城市裡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並讓這套房子充滿擁有者的個性和階層特征,恐怕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高的消費。

圍繞這一消費,不僅牽扯瞭巨大的財富,通常還夾雜著頗為復雜的情感。不過,圍繞在房子這門生意裡的最後一步驟——裝修,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卻是充滿艱辛。

O2O 並非行業 " 解藥 "

2015 年,傳統的傢裝行業迎來瞭 O2O 爆發的元年,諸多行業內人士和消費者皆對 O2O 席卷傳統傢裝充滿期待,也因此湧現瞭大量互聯網傢裝公司,許多傳統的傢裝企業也紛紛 " 上馬 " 互聯網傢裝業務,使得原本傳統的裝修行業走上新的風口浪尖。中國室內裝飾協會會長劉珝曾公開表示,2017 年泛傢居行業容量約為 5 萬億。

" 蛋糕雖大,但分食者眾多。"2017 年上半年才開始進入 O2O 裝修領域的陳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線下獲客成本太高瞭,接近 35%,現在除瞭專業分包能做,基本沒什麼空間。

不過,所謂 O2O 對該行業最大的改變在於對前段產品進行瞭標準化和透明化處理,這使得營銷階段的客戶訂單轉化率變高瞭,從而降低瞭獲客成本。

" 傳統模式下獲客由於主要靠人海戰術,客戶到店訂單轉化率在 15%~30% 之間,單客成本約占合同金額的 30%,按客單價 10 萬計算,獲客成本約為 3 萬。而互聯網模式下由於將產品進行瞭標準套餐化和價格透明化,到店訂單轉化率提升到 40%~60%,獲客成本降低到 700 元 / 單。" 陳奇對記者說道。

與此同時,他進一步介紹,目前,互聯網傢裝行業大致三類:土巴兔、齊傢網這種屬於平臺型,它們以信息費作為主要盈利手段,業主可以得到傢具建材和裝修服務信息,廠商、裝修公司則是增加線上的曝光率;還有賣場類的,加上線上轉型的 O2O 平臺,比如,紅星美凱龍、百安居等等;最後一類則是愛空間、有住網等這樣的垂直互聯網傢裝企業,它們以移動端為核心,做傢裝供應鏈上的系統解決方案,直接面對客戶,並擁有自己的設計師和裝修團隊,把設計、選材、施工、監理、驗收等環節公開,推出固定價位的傢裝套餐,屬於行業中的全包裝修。

" 這些公司的確都在做 O2O 的事,但具體多靠譜,消費者就真的是憑運氣瞭。" 雖然也已經邁進 O2O 傢裝的行列,但對 O2O 的理解,陳奇稱自己還在學習階段。對於像陳奇這樣的創業者來說,O2O 傢裝是頗具挑戰的 " 硬骨頭 ",而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 裝修 " 簡直是人生的歷練。

業主遇 " 坑 " 仍是常態

上海一傢裝建築材料批發主管甚至對記者坦言:" 無論是哪一種形態、哪一種模式,裝修行業目前不是標準化的流水線作業,涉及到那麼多環節、那麼多人,就一定會存在貓膩。互聯網是讓行業信息更加透明瞭,供應商的信息也被公開,但是並不意味著這個行業沒有‘油水’瞭。這個行業典型是靠信息不對稱賺錢的。從業者也都知道裝修仍是要落到線下執行,業主在線下就是‘小白’。"

記者在采訪中瞭解到,傳統的裝修服務模式大致分為全包、半包、清包三種。全包是裝修公司最喜歡的 " 肥肉 ":設計、建材、施工都由裝修公司包辦;半包則是目前的主流,裝修公司隻負責設計、施工和輔料,業主自己會負責主材的采購;清包比較少,也不適合一般性的業主,因為這意味著裝修公司隻負責施工。O2O 傢裝大多仍停留在這三種模式的基礎上迭代。

去年底,剛完成新房裝修的 Sherry 和 Daisy 聚在一起談論到各自經歷瞭裝修那些 " 坑 ",仿佛有倒不完的苦水。她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傢裝像是一場攻堅戰,除瞭耗費大量精力與財力,裝修過程那些意想不到的 " 坑 " 似乎總也躲不過。

Sherry 告訴記者,自己的新房裝修屬於半包性質,耗時半年,涉及到的流程就包括瞭材料購買、與裝修公司溝通設計、工人開始施工等眾多環節。更為重要的是,以上的這些環節並沒有統一的價格標準和服務標準。

她憤憤地對記者舉例說道:" 裝修公司給到定制衣櫃的報價 3 萬多元,簽完合同,付完全款本以為就順利結束。但沒多久卻又被告知材料單價有誤,需要再額外補繳 8000 多元,否則工廠不予生產。為瞭如期讓裝修順利進行,不得不向廠商妥協。"

其好友 Daisy 向記者補充瞭自己的糟心裝修經歷:" 在建築垃圾清運合同上寫的金額明明是 300 元,但實際需要支付的金額卻是 2000 元。對方在合同上用瞭小手段,刻意將附註的內容用很小的字體,而這樣的事例在裝修的過程中不勝枚舉。"

裝修雖難,維權更煩

事實上,裝修的專業性使得消費者對裝修材料的外觀和價格、功能沒有概念,隻能聽從於設計師、包工頭和導購員,而裝修過程中會有哪些額外項目,消費者也無從得知,而為瞭不影響工期," 妥協 " 幾乎成為裝修業者必須經歷項瞭。

和 Daisy、Sherry 一樣經歷過裝修的年輕人在都市中並不在少數。" 如果恨一個人,就讓他去搞一次裝修。" 這樣一句戲言,卻也真實反映瞭許多曾經或正在裝修的人的煩惱。

" 裝修不到一年多的廚房和廁所地磚出現滲水,致電裝修服務公司卻被告知對監管沒有責任。當時從裝修平臺聯系到裝修公司,隻會彼此推諉。負責現場施工的工人雖然答應上門瞭解情況,但聯系後便再無消息。" 比 Daisy 和 Sherry 更早完成裝修的王倩玉,卡在裝修的售後上有苦難言。

實際上,消費者對互聯網傢裝的投訴屢見不鮮。國傢工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副局長李艷明透露的數據顯示,2017 年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共受理傢居傢裝類的投訴 13.78 萬件,同比增長 37.8%,增幅較上年同期上升瞭 10.9 個百分點。其中,裝修建材類的投訴最多,共 6.62 萬件,占傢居傢裝受理投訴量的 45.4%;傢具類的投訴共計 5.31 萬件,占比 38.5%;裝飾裝修服務類的投訴 2.21 萬件,占比是 16%。

" 裝修雖難,維權更煩。"Sherry 在定制衣櫃的事件中就曾多次致電 12315。雖然對方很快速地溝通瞭裝修公司,協助調解。不過每一次與其對接的都是同一主管,也使得沒有太多溝通的餘地。她告訴記者,一方面為瞭不影響工期,另外,為瞭幾千塊訴諸法律途徑又覺得自己小題大做。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