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融 360 專欄作者 " 網叔點財 " 原創作品,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融 360 官方立場,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
P2P 備案進入瞭最後 3 個月,百米沖刺。
也是百感交集的一百來天。
2 年瞭,是時候該有一個瞭結瞭。
作為投資人,我們最關心的當然是:我投資的平臺能過備案嗎 ?
某某某平臺,能過備案嗎,怎麼樣 ?
這樣的留言,叔的後臺一抓一大把。
在這裡向很多投友做一個真摯道歉:
很多平臺其實叔也第一次聽說,或者還沒來得及做深度調研。
所以,就沒回答。
網叔一直的理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更願意給大傢分享方法,而不是簡單的答案。
而對於投資本身,一個人所能跟進管理的平臺也是非常有限,所以能照顧的也就不多。
還請大傢理解。
今天,關於備案的重點,叔再跟大傢講講。
1、如何看待平臺不承認自己是 P2P
最近,網叔反復強調,大傢要著重註意一些理財平臺不承認自己是 P2P。
目前,它們主要的托詞是 " 定向委托 ",目的是回避 P2P 大額標的監管。
定向委托合法嗎 ?
就目前來看,還沒有任何法律法規禁止非持牌機構和自然人從事定向委托項業務。換句話講,隻要他們跟客戶簽署的合同,在符合《合同法》情況下,就是合法有效的。
有一句話講的好,法不禁止即可為。
但這種模式,在互聯網上操作,邏輯幾乎跟 P2P 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
某種意義講,這跟去年很多 P2P 平臺借道金交所一樣,屬於監管面前耍機靈。
所以很有可能監管會出補充條例給 " 補充 " 瞭。
唯一比較樂觀的是,一般玩定向委托的平臺都有點財大氣粗。
而監管層一般來講,也會盡量人文關懷。
在車上兄弟,賭這兩點吧。
2、承認是 P2P 的,主要抓哪幾點 ?
( 1 ) 有沒有背景實力
首先看顯性成本:存管成本,至少 50 萬。
三級等保,50 萬。
律所和快所,至少 80 萬。
一疊加,就是近 200 萬。而且是按年收費。
除非之外,還有各種隱性成本 ……
比如,涉及存管,技術團隊就要升級。一升級,也有百來萬。
網叔預估,整個合規,沒有 400 — 500 萬根本拿不下來。要過備案,沒點錢是真不行。
再次,江湖已經有很多傳言,某些地方金融辦非常不待見小平臺。認為實力差,抗風險能力弱,遲早惹事。直接要求清盤。
現實就是弱肉強食。沒背景,沒財力實力。就是砧板上的肉。
( 2 ) 業務合規
業務合規看起來很簡單:個人業務不能超過 20 萬,企業業務不能超過 100 萬。
但實際坑很深。
這麼一來,首先是大額業務要清盤。其次是要迅速開發小額業務。
大額業務直接清盤,最大的挑戰就是原來逾期瞭可以續借。現在逾期瞭,要清盤,大筆的錢誰來墊 ?
在大額上一直強度透明的紅嶺創投,明面都出現瞭幾十億壞賬,同時老周還一直對外說,未來有巨大的流動性壓力。
而流動性壓力,主要是剛兌之下,逾期借款到期之後誰來給投資人錢。
所以長期做大額借款的平臺,在監管面前的煎熬可想而知。
能想象的出路,可能就是用私募裝大額資產,然後替換成小額。接盤俠是私募的錢 …… 隻是,私募的投資人難道是傻子 ?
繼續講開發小額業務。眾所周知,2017 年有一波現金貸。為什麼突然火瞭 ? 其實是被監管逼的。監管說,大傢不能做大額業務啊。
怎麼辦 ? 就學著支付寶借唄網上放款啊,一放就放出瞭個現金貸市場 ……
再然後,什麼裸共借泛濫,就給國傢禁瞭。
回頭看,對 P2P 平臺來講可以做的小額業務少之又少。能成大規模的,也就是車貸 ( 包括以租代購 ) 、小額信貸等為數不多的業務。
群雄逐鹿,必然是紅海與血腥搶奪。
所以,業務抓 2 點:謹慎對待原先大額標平臺,密切緊盯自己投資平臺的業務合規進程。
( 3 ) 銀行存管
過去,關於備案,大傢熱炒 ICP 證和銀行存管。
實際,ICP 證一般來講是備案審核通過之後才辦的。現在大傢不需要特別在意。
至於銀行存管,實際門檻也沒想象那麼高。
網叔觀察,除瞭四五流根本沒聽過的 P2P 平臺,一般想上銀行存管,都上瞭。
當然,關於銀行存管,並不是不需要關心:主要它特別折騰人。
網叔瞭解,很多平臺來來回回簽瞭好幾個銀行存管。
什麼某些地區突然要求屬地化瞭 ( 上海、深圳、福建、浙江 ) 。
什麼突然對於銀行存管的銀行 ( 通過測評 ) 有要求啦。
一切的折騰,都是費用。小平臺來回幾次,就內出血瞭。
銀行存管,大傢核心抓住按要求,及時上。
( 4 ) 信息披露與平臺原罪
信息披露零零碎碎很多。大傢可以看下圖
實際上,信息披露不難。
難的是,如果你原來有問題,真披露的話一下子就被扒光瞭。
結果會很可怕:比如你會看到某些平臺,待收 1 個億,實際隻有 6000 萬資產,虧空瞭 4000 萬。
眾所周知,很多 P2P 平臺都有原罪。即存在自融、發假標借舊還新等現象。這些,才是真正考驗的。
現在,離備案越來越近,有問題的平臺在信息披露面前該怎麼辦 ?
想想也會有點後怕。
所以,大傢還需盡量遠離信息披露模糊,不積極的,特別是致命負面被證實的平臺。
( 5 ) 監管機構也希望少一事不如多一事
有人說,監管導致爆雷,是監管的不作為、作惡。
事實是,如果不監管,爆雷、作惡的平臺會更多。
網叔瞭解下來,很多地方金融辦在拼命幫助一些小平臺、問題平臺安全清退。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尋找下傢,要求合規沒問題,有實力的大平臺吞並小平臺替政府 " 減負 "。
當然瞭,監管也勢必會逼跑一些平臺。甚至可以說,現在很多平臺跑路,跟監管的截止日期日趨臨近有重要關聯。
最後,歸納一下哪些平臺最容易通過備案:
1、沒有疑似 " 胡作非為 " 的歷史。
2、一直以小額業務為主。
3、態度積極,所有的備案要求都在迅猛推進。
4、有一定背景實力。
網叔想強調一點,投資人要學會對自己的錢負責。監管日趨臨近,當前,如果還迷迷糊糊盲目逐利而不審視自己投資平臺的現狀的:該清醒 !
最起碼,按照網叔上面說的自查投資的平臺:
認認真真地過一遍,
認認真真地過一遍。
重要的話說三遍!
微信公眾號:網叔點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