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空調都快被美的追上的格力,還有多少時間和代價允許董小姐浪?
剛剛披露的三季報,將兩大白電巨頭美的集團與格力電器的業績再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公告顯示,美的集團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1869.49 億元,同比增長 60.64%,實現歸屬凈利潤 149.98 億元,同比增長 17.10%。
而格力這邊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 1108.75 億元,同比增長 34.51%,實現歸母凈利潤 154.61 億元,同比增長 37.68%。
美的集團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依然實現營業收入超快速增長,但格力電器似乎交出瞭一份比美的集團更好的利潤。然而美的集團三季度漲幅達到 24.9%,格力僅為 9.3%,美的集團估值為 19.88 倍,格力電器卻僅僅為 12.94 倍。
而 " 國傢隊 " 證金公司更是在三季度對兩傢公司進行瞭反向操作,增持美的集團、小幅減持格力電器。
以至於,目前在市場上,出現瞭一大批看衰格力,看好美的的觀點。
空調依賴癥
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兩隻股票,通常會被白傢電類機構投資者拿來當作底倉。兩隻股票的配比與兩傢品牌在白傢電銷量與市場占有率有關,其用於反映投資者白色傢電行業整體的前景。
然而,格力在近幾年並沒有發展出一條除去空調之外的強勢產品線。如今格力的空調業務依然常年占據公司整體 9 成以上的營業收入。
而今年三個季度,格力業績表現優於美的,仍然是由於其空調存在價格優勢。
如上圖所示,格力空調截至 2016 年年底的毛利率在 39%,高於美的與海爾。
根據一些產業分析機構的研究,目前中國空調消費滲透率在 60% 左右。美國《自然》雜志曾援引一篇斯坦福大學的報告,稱所有空調滲透率在 50% 以上的國傢,人均 GDP 都在 20000 美元以上,中國僅不到 10000 美元。相比之下,中國空調的消費滲透率目前已經超過瞭美國,位居世界前列。
60% 的滲透率反映的,是空調市場出現過剩跡象的現實。
空調市場早在 2008 年的時候就被一部分分析人士認為達到瞭天花板,不過董明珠對此評論不屑一顧。事實上格力電器也確實在近年一直受到空調業務不斷突破天花板的提振,然而格力仰仗的卻是天時。分析人士指出,過去空調突破瓶頸,仰賴於十年中中國商業地產的崛起,較大的環境與天氣差異,以及城鎮化趨勢。
相比之下,在非空調白電和小傢電領域,美的幾乎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隻要它進入,基本難出前三。雖然從單價上看,美的產品多為中低端,但銷量巨大。最近三年年報顯示,美的非空調傢電業務一直保持 20% 以上的增長,包括空調業整體大幅下滑的 2015 年。2017 年,美的更是一路勢如破竹。
即使是在格力電器擅長的空調領域,美的也有後來居上的趨勢。據美的集團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暖通空調業務實現營收 500 億元,同比增長 41.52%。雙方空調營收差從 2012 年的 374 億縮小至 213 億元,今年上半年,格力領先美的不過 46 億元,且美的的空調業務同比漲幅高於格力。今年二者的差距有可能縮減到百億元以內。
多元化折價的威脅
幹啥事兒都要尊重商業邏輯,幹銷售出身的董小姐,似乎對此並不在行。
用最質樸的商業邏輯來談論白色傢電的話:常言道空調行業是 " 三分購買七分安裝 "。事實上白色傢電與產品質量掛鉤很重要的一環是售後服務,相信成傢立業的大傢都對此深有體會。
筆者曾聽聞某教授授課時講述其使用某海外品牌電冰箱的不愉快的售後維修經歷。由於海外品牌售後實施國內企業代理模式,甚至呼叫中心與維修代理都是委托不同公司,導致互相責任推諉和維修標價沒有統一價格,或者收取上門費等等。
有意思的是,這位教授恰好是雲遊學者,會在全國各地演講,每次演講,他都會把這一例子說上一說。不久之後,這個牌子在國內的市場占有幾乎開始真空話。
格力早先的售後系統也經歷過一段非常混亂的時期,援引的理由也是內部利益分配的問題。後來在 2016 年的 8 月份,格力上調每臺空調安裝費 100 元,董明珠為此還專門上瞭央視,宣傳口徑是 " 為空調安裝工謀福利 "。雖然此舉被很多市場化崇拜者推崇,但這仍然不能掩蓋安裝費 " 羊毛出在羊身上 " 的現實。
為什麼我們要舉售後的例子?這其實涉及到一個多元化折價的問題。
董明珠也許並非沒有意識到空調行業存在天花板,所以董明珠才積極地推進格力手機和格力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佈局。然而格力過去的現金流幾乎全都是從變頻類傢電部門獲得的(變頻傢電包括洗衣機、空調,微波爐,電飯鍋、電冰箱等),如暫且不談手機與新能源車部門的前景,格力電器現有的整個白色傢電部門,從生產、渠道、到售後,幾乎都無法被承襲到手機與新能源車部門。後兩者不論從管理體系到工廠車間體系,都會大大地拉長格力的戰線,引起巨大的代理人成本。
相比之下,美的集團的焦點則更為聚焦。美的在過去兩年的兩筆收購非常引人註目,一個是收購日本白色傢電巨頭東芝,一個則是收購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企業庫卡(KUKA)。前者是擴充變頻類電器產品線與核心技術,後者則是佈局傢用電器自動化,免得令美的集團失瞭傢電智能化的先機。
美的集團在接受券商路演的時候提到,美的集團正在佈局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抓住暖通空調消費景氣上升的趨勢;二是消化 KUKA 和東芝的兩樁超級並購。不難發現美的集團的佈局更加接地氣,更切實際,管理人邏輯更加清晰。
傢電行業分析師梁振朋對此是評論格力與美的集團的:
" 格力目前主要單一依靠空調業務,因此雖然格力最近迅速發展,但相比海爾和美的,主營業務收入少很多,利潤規模也沒有二者大。雖然董明珠一直在進行多元化發展,但並未組建和構建專門的團隊。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業界傳董明珠太過自負,並未聘請專業團隊操刀手機等業務,導致其發展緩慢。"
格力和董小姐在往哪裡走?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董明珠熱搜值重新走高。財經作傢吳曉波曾特別為董明珠題字 " 網紅小姐 ",來描述這一年董小姐的心路歷程。可有意思的是,幾乎每次上熱搜,董明珠都會被冠上作秀的標簽。
董小姐熱度煥發第二春的起始點,就是格力收購珠海銀隆遭股東大會否決,董明珠當場怒懟大小股東的視頻。著名的段子還有,董明珠端坐演講臺,平舉格力手機並摔下,揚言 " 兩米高空摔下都不會破。" 比如董明珠參加天天向上演示格力冰箱攝氏 -5 度的水不結冰,後來被指其實隻是使用瞭無雜質的過冷水,和格力冰箱制冷保險沒太多關系。
一個月前,董明珠跑去一汽夏利工廠參觀,讓資本市場浮想聯翩以為夏利終於找到接盤正主,結果落得啥事兒沒有。最近董明珠跑到天鶴奶粉的發佈會去給他們的新品站臺,笑稱自己這次跨界太大,以後自己隻給孫子買天鶴奶粉等等。
但即便是格力電器佈局轉型的思路,也有一種濃濃的 " 網紅 " 感。格力在 2015 年開始投入智能手機領域,彼時新晉殺入智能手機市場意圖分蛋糕的還有樂視、酷派、360、錘子、金立等等企業。2016 年開始,格力開始借助投資珠海銀隆佈局新能源汽車,但可惜的是,國內至今沒有出現一傢樣本型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珠海銀隆還曾被打上與格力進行關聯交易的標簽。
對於進入網紅行業,或者說得直接一點便是 " 紅海 " 行業,董明珠認為那是紅海行業 " 沒有創新 "。但相比之下,格力的創新又能體現在哪裡?格力從變頻傢電轉向手機與新能源汽車,空調行業的創新卻推進緩慢,這是否又與董明珠 " 紅海是因創新不足 " 的提法自相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