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再提房地產稅,現在還該不該買房?

03-07

轉自:緩緩說;作者:緩緩君

01

房地產稅又有瞭新進展。

3 月 4 號,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張業遂在答記者問時表示:

" 房地產稅立法是社會普遍關註的一個問題,加快房地產稅立法是黨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務,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和財政部牽頭組織起草,目前正在加快進行起草完善法律草案、重要問題的論證、內部征求意見等方面的工作,爭取早日完成提請常委會初次審議的準備工作。"

簡單來說就是兩句話:1. 房產稅立法已經在起草論證瞭;2. 力爭早日提請人大常委會初審。

這意味著短期內,房地產稅一定不會出臺。

首先,在張業遂列舉的幾個今年將制定的稅法中,並沒有提及房地產稅,這說明房地產稅沒有納入今年人大的立法計劃中。

其次,一項法律從起草階段到正式實施,中間要經歷問題論證、意見征集、然後才能提交常委會初審,而初審之後還要經歷多輪審議才能通過。

對於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法律,審議過程會更加審慎,比如《物權法》就經歷瞭 7 次審議,立法周期達到瞭 14 年之久。

考慮到房地產稅對國計民生的影響實在太大,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以在 2020 年之前,完成立法的可能性真的不大,更不用說是正式實施瞭。

02

房地產稅立法還面臨著法理上的難題(這一點我在去年的文章中有所介紹,下面再簡單說一下)。

盡管房地產稅幾乎是所有發達國傢地方稅的主要來源,但在中國征收房地產稅,一直都有爭議。

因為那些發達國傢的土地實行的私有制,政府不存在靠賣地獲得收入,而中國的土地是國有的,從理論上說,業主隻擁有 70 年的土地使用權,並且你在買房的時候已經間接地為這 70 年的使用權支付瞭高昂的費用。

之所以說是間接,是因為開發商在競拍土地的時候繳納瞭高額的土地出讓金,而開發商是要賺錢的,他們會把 " 地價 " 作為房屋成本的一部分體現在房價上,所以你在買房的時候,就相當於繳納瞭 70 年的土地使用費。

如果再征收房地產稅,就存在二次征收的問題。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謝百三就曾尖銳地指出:

" 交瞭 70 年高額土地使用費再征西方房地產稅,等於一隻羊身上剝兩次皮,稅務總局先把 70 年收走的費吐出來還給百姓,再分 70 年一年年交西方式房地產稅啊!"

2007 年《物權法》出臺,其 149 條規定:" 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 "。

雖然有不少人認為這相當於變相承認房主對土地所擁有的權利,從而為房地產稅征收開路,但如何在法理上把征收房地產稅的合法性說清楚,這也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

房地產稅還面臨著征收條件的難題。

我在去年寫房地產稅的文章時,曾以為 2017 年底可實現全國不動產信息聯網,這是國土部明確列入計劃表的任務,也是房地產稅征收的基礎(如果連房產信息都查不清楚,征收房地產稅就無從談起)。

然而 2017 年結束瞭,這件事卻沒有被再次提起,就這麼靜悄悄地過去瞭。

這就說明房地產稅的推動進度並沒有預想得那麼快。

當然,既然國傢把征收房地產稅提上議程,這些問題肯定都能解決,隻不過是早一點還是晚一點解決罷瞭。

但就像上面分析的,2020 年之前,征收房地產稅幾乎不可能。

03

等到房地產稅開始征收之後,會對房價有什麼樣的影響?

最直接的影響是提高瞭房產的持有成本,這對於炒房者而言,是不小的負擔,所以一旦房地產稅開征,炒房者會拋售手上的房產,市場上供給數量增多,短期內可以起到抑制房價的作用。

但從長期來看,房地產稅對房價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

因為房屋的持有成本隻是影響房價的一個輔助因素,供需關系才是決定房價的根本性因素。

對於房價漲跌背後的規律,我曾專門寫過一篇長篇分析《高房價背後的邏輯》(具體的分析過程這裡不再展開,有興趣的可以查看那篇文章),這裡簡單說三點結論:

1. 買房買到的不僅僅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居住場所(即居住屬性),還包括周邊提供的醫療、教育、交通、娛樂、公用服務以及發展機遇。

房子真正的價值 = 房子本身的居住功能 + 房子附帶的各類資源。

2. 買一座城市的房子,就相當於買瞭這個城市的股份,如果城市發展好瞭,你會有分紅;如果城市發展不濟,你的財富就會縮水。

3. 房價的漲跌,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由於人口具有聚集效應,所以從長期來看,中國的房價會出現兩極分化。

這就意味著少部分城市的房價依然有上漲空間,完全可以趁著調控的時機入手;而那些沒有產業支持人口凈流出的城市,房價則有較大的下跌可能。

那麼哪些城市還有上漲空間?

04

根據人口流動地圖,中國的人口流動呈現兩個趨勢:

一是人口依然源源不斷地流向大城市。

在過去,所謂的大城市主要是一線城市和準一線城市,但隨著一線城市房價的上漲以及北京、上海控制人口的政策,一線城市的人口出現瞭溢出效應,即人口向周邊城市外溢(如上海流向杭州,北京流向天津,深圳流向東莞等等)。

(一線城市從全國人口抽血盛況)

(準一線城市抽血地圖)

人口流動的另一個趨勢是,省內欠發達地區的人口流向當地省會。

典型的如富士康落戶鄭州之後,僅富士康一廠招聘的工人就超過瞭 30 萬,這吸引瞭河南省內勞動力向省會聚集。

根據以上兩條,我比較看好的城市分為以下三類。

1. 一線城市

一線城市的房子依然值得買,因為這些城市自帶的資源(教育、醫療、交通、娛樂、公共服務、發展機遇等隱性價值)屬於稀缺資源(尤其是北京、上海的高考資格就屬於無可替代的教育資源)。

這些稀缺的資源會吸引人們源源不斷流入這些座城市,推動城市發展,而城市發展越快,又會吸引更多人流入,形成一個優勢迭代的正循環。

但一線城市裡其實也有差異,北京的基本面其實是最好的。

無論是政治資源,上市公司數量,互聯網人才需求,影視娛樂業資源等等都是首屈一指。

但北京的行政力量太強大,而且又嚴格控制人口規模,投資北京的房產受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比較高。

我個人看好的是深圳和上海。

深圳基本面相當不錯,上市公司數量排名第二,主要產業是以科技互聯網公司為主,又處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地位,而且還沒有限制人口規模,所以我很看好深圳未來的發展。

上海是全中國的金融中心,其地位不可撼動,但由於上海也明確限制人口規模,這多少會限制城市發展的潛力。

總的來說,深圳和上海,前者像矽谷,後者像華爾街。

隻要中國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這兩個城市的房價依然有上漲的空間。

相比之下,一線城市裡我最不看好的是廣州。

既沒有金融業這樣影響國傢安全的支柱性產業,又沒有搭上科技、互聯網產業的順風車,其上市公司數量不僅落後於杭州,甚至連蘇州都不如。

雖然 2017 年的 GPD 總量依然排名全國第 4,但以外貿起傢的廣州如果缺乏面向未來的產業,長期發展勢頭顯得疲軟。

這也在房價中體現瞭出來,廣州的房價是一線城市中最低的,和上海、深圳有著明顯的差距。

(註:這裡的房價都是中位數,而不是平均值,更有利於反應房價的真實水平)

以上是從投資角度對一線城市買房的分析,但如果你打算在一線城市定居,那麼我給你的建議是,有能力的話就先 " 上車 " 再說。

買不起大的就買小的,買不起近的就買遠的,先紮下根來。

這是最穩妥的選擇。

2. 重點二線城市

除瞭一線城市以外,重點二線城市的房子也可以買,包括杭州、南京、鄭州、武漢、重慶、成都、西安這些省會城市。

這其中,我最看好的是杭州。

過去很多人會覺得,杭州除瞭有阿裡也沒什麼瞭不起的。

但如果你去查一下相關的數據就會發現,從資金總量,上市公司數量,科技創新能力和人口流入等多個維度來考量,杭州不僅是綜合實力,連單項都幾乎是所有二線城市裡最強的,甚至還超過廣州。

這就是為什麼 " 北上深杭 " 這樣的說法被越來越多次提到。

而鄭州、武漢、重慶、成都、西安這幾個城市,都是國傢中心城市。

國傢中心城市具有很強的政治意義。

以西安這座最近才入選的城市為例,要說經濟、科技和人才發展水平,西安和杭州、南京有明顯差距,但為什麼入選的是西安?

因為中央需要加強在西北的控制力,就必須在西北選出一個國傢中心城市,去輻射整個西北區域。

類似的,重慶、成都帶動的是西南地區,鄭州、武漢帶動的中部地區(下一個入選國傢中心城市的很可能是沈陽)。

一旦入選國傢中心城市,就意味著會獲得各種各樣的政策支持,有利於推動城市的發展,並且所有的國傢中心城市都處在全國的交通樞紐位置,很方便吸引本省或周邊欠發達地區的年輕勞動力。

所以這些城市的房子,同樣具有投資價值。

3. 三大都市圈周邊的發達城市

我比較看好的第三類城市,是三大都市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周圍的發達城市(包括小城市)。

隨著一線城市房價的升高和對人口規模的控制,原本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的人,會有一部分向外圍擴散,包括蘇州、東莞、嘉興、寧波等等。

居住在昆山,工作在上海;居住在東莞,工作在深圳;這些都可能會成為未來大都市圈的生活常態。

以上城市是我個人比較看好,覺得依然有房產投資價值的城市。

總結一下分為三個梯度:

第一梯度:北上廣深

第二梯度:杭州、南京、鄭州、武漢、重慶、成都、西安

第三梯度:蘇州、東莞、嘉興、寧波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城市,比如廈門、長沙、海口、無錫等,或者是因為房價已經很高,或者是因為我並不是太有把握,所以就不推薦瞭。

如果你已經想好瞭要在我提到的那些城市發展,我的建議是趁著調控趕緊 " 上車 "。

如果你實在沒有能力買房,我的建議是先租個房子好好發展自己。

記住一句話,人的命運是起伏的,任何人都有可能站在下一個風口。

好好生活,就會多一分機會。

這也是我自己的經歷,帶給我的人生感悟。

*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樓市參考立場,僅供讀者參考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